难忘与宫达非大使共事的两年(上)
作者简介
秦鸿国 1963年北大研究生班毕业后进外交部工作,同年12月赴我国驻苏丹大使馆工作;曾任中国驻伊拉克使馆随员、中国驻科威特使馆政务参赞、中国驻亚丁总领事、中国驻利比亚大使;在中东工作25年,经历过海湾战争、也门内战等重大事件。
01
外交无小事
从宫大使抵达巴格达国际机场开始,就进行各种外事活动:向贝克尔总统递交国书,拜会革命指挥委员会副主席萨达姆和伊政府各位部长,出席各种大型宴会和招待会。两年中宫大使的活动几乎成了伊拉克媒体的聚焦点,每次出席类似外事活动后,当地报纸和电视新闻节目中都会出现宫大使的特写画面,我作为翻译也跟着沾了不少光。
很多国家的大使见到宫大使都开玩笑说:“我们都很嫉妒你,你已经成了明星大使啦,任何一个国家的大使都没有享受过这样的待遇!”我们使馆的馆员习惯每晚集中在电视机前观看当地新闻联播,看到宫大使经常出镜也觉得十分稀奇和欣喜。
研究室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一、宫大使是我国自“文化大革命”以来派往伊拉克的首任大使;二、驻在国重视与我国的关系,特别是1971年10月联合国恢复了我国的合法地位,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三、宫大使仪表堂堂,善于交友,对外谈话时客套话很少,务实的话题多。遇到媒体的记者都要握手攀谈,很有亲和力。媒体对他的特别关注与他的外交才能和个人魅力有一定关系。
△ 1965年,陈毅副总理兼外长率团访问几内亚时与代表团成员和我驻几内亚使馆工作人员合影留念。(左二为黄华,左四为宦乡,右二为柴泽民,右三为宫达非)
我由衷地敬佩宫大使的外交才华和写作能力,他是我工作后难得的老师。宫大使刚到使馆便开始扭转“文化大革命”中驻外机构消极守摊子的被动局面,大胆提出加强对外活动,要求使馆各部门积极开展对政界、军界、商界、新闻媒体和职业协会的友好工作。
宫大使担任外交部亚非司副司长期间,曾出面接待过伊拉克律师总联合会主席哈米德·马哈茂德博士访华,并陪同他到外地参观访问,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当年伊拉克律师总联合会在伊是极具影响力和权威性的职业公会,哈米德博士在伊也享有很高的社会地位。他结束访华时,赠送给宫大使一条很精致的领带,并附了一张名片。宫大使前往伊拉克赴任时,没有忘记老朋友,随身携带着那条领带和名片。递交国书后,在繁忙的礼节性拜会中,他让我打电话约见哈米德博士,并叮嘱我电话中只说:“新任中国大使愿礼节性拜会他,请他提出一个双方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其他的话都不必说。”我照此办理。
到了会见的那一天,宫大使身着笔挺的西装,系着那条领带,两人一见面,都有一种久别他乡遇故知的热情,热烈拥抱,嘘寒问暖。对哈米德博士而言,此时更是又惊又喜,落座后摘下眼镜,用手背擦拭自己激动的眼泪。
他说:“从报纸和电视新闻中知道新任中国大使向贝克尔总统递交国书,并进行一系列的拜会活动,但万万没有想到是您,阁下!”当他发现宫大使系的是他赠送的那条领带时,兴奋不已,他认为只有这样看重情谊的朋友才是真正可靠的朋友,他站起身来再次与宫大使拥抱。后来,哈米德博士与大使交往甚密,每次见面都是那么热情,无话不谈……
△ 1971年3月,宫达非大使作为中国政府代表与科威特外交部次长拉希德进行建交谈判。右一为作者。
宫大使非常重视调研工作,把调研视为驻外使馆工作的核心和重中之重。他紧密跟踪形势,亲自抓调研。他在使馆楼上有自己的办公室,但整天坐在研究室,馆内的政治学习和组织生活等一切活动都在研究室。他平时坐在那里安安静静地看文件、中文报刊和驻在国大事记,对当地和地区形势了如指掌。
1972年苏联负责经济事务的部长会议副主席率领庞大的经贸代表团访伊,两天的紧张会谈后,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又偕多名政府高官突然飞抵巴格达,当日签订了两国《友好互助条约》和《经济贸易合作协定》。事发突然,时间紧迫,如若进一步了解条约和协定的具体内容,使馆研究室务虚讨论,草拟报告,再由宫大使修改批发,显然是来不及了。
宫大使当即决定,由他口述,研究室负责此案的同事笔录,不到半小时一篇完整的报告写成。大家认真传看了一遍,表示无异议,心中暗暗佩服,文章观点精辟,逻辑严谨,段落明晰,字字珠玑,可以说是无可挑剔,无懈可击。
我似乎还记得文中有这么一段话:“一时间,柯西金为首的多名苏联政要云集巴格达,迅即签订友好互助条约,把两国关系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从而打开了苏联南下波斯湾和印度洋的通道。”国内对此文十分赞赏,并通报相关单位。
△ 1971年在使馆国庆招待会上,宫达非大使与伊拉克计划部部长和新闻部部长交谈。左一为作者。
当年,驻伊使馆每年至少要举行两次大型招待会,一是国庆节,二是建军节。每次招待会要发送150份左右的请柬,受邀的客人除驻在国政府官员外,还有各国驻伊使团高级外交官和当地友好人士。
自我国在伊建馆以来,请柬一向是集中交给巴格达市政邮电总局,由邮局把请柬分拣投入收件人的信箱,收件人随时都可以到邮局自己的信箱取邮件。这样做使馆既省事又省力,只有少数没有在邮局开设信箱的当地朋友需要登门送请柬。但是,每次大型招待会总有个别当地官员和使团外交官收不到请束,此事一直没有引起使馆的足够重视。
1971年国庆节,我馆照例举行大型招待会,出席招待会的一位北欧国家大使与宫大使握手,祝贺我国国庆的同时,笑着说:“我和夫人是不请自来,我们没有收到请柬,使馆的武官夫妇收到了,但是我们夫妇两个考虑再三,还是来啦。”宫大使听后十分尴尬,频频道歉,并表示:“我们两国是非常友好的国家,感谢你和夫人能够理解这种不该发生的差错,我想这可能是发送请柬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一定彻查此事。”
国庆假日后,宫大使在使馆馆务会上布置检查,强调“外交无小事”,一张请柬没有投递到位,可能引起对方不必要的猜疑和困惑,小则得罪了朋友,大则影响了两国关系。他说:“咱们国庆招待会不发建交国使节和驻在国高官请柬,可能被认为是一种政治态度和外交姿态,对方可以根据对等原则,不请你参加他们的国庆招待会。”
宫大使接着说:“我们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人家的国庆招待会你没有收到请柬,你做何感想?你是硬着头皮去出席,还是打电话跟人家要请柬,还是干脆不去?所以大家切莫把一张请柬当作小事!”我仔细聆听着宫大使讲的每一句话,“外交无小事”这五个字深深地印刻在了我的心里。
会后,使馆相关部门从受邀人的名单、请柬打印、核对和发送各个环节认真检查漏洞和事故的出处。检查结果确定责任不在使馆,大家分析这很可能是当地市政邮局的工作混乱和疏漏造成的,也可能是伊情报部门例行安全检查所致。最后使馆馆务会决定,凡使馆重大外事活动和宴请,一律由各部门分别核准受邀人名单、分别负责打印和登门投递请柬,并建立收件人签收登记手续,以避免其中某个环节可能出现的纰漏。
02
为我的成长打开了一扇大门
我4岁在农村老家时父亲去世,两年后随母亲投奔姨夫和姨母门下,虽然姨夫姨母对我们很好,但寄人篱下,从小心态就比较柔弱和拘谨,说话都不敢大声。7岁时随姨夫一家迁居北京,并插班入学,开始时学习被动,需要刻苦努力,默默追赶北京的课程进度。家庭和学校的处境令我自幼养成胆小怕事、谨小慎微、少言寡语、不事张扬的性格,以至于工作后表现为处事小心翼翼,凡事求稳,欠缺魄力的缺点。
宫大使与我共事不多日,便发现我的毛病,抓住了我的弱点,于是刻意锻炼和磨砺我。每次研究室形势务虚或政治学习,宫大使总喜欢点我的名:“小秦,谈谈你的看法!”有意鼓励我多思考问题,多发表意见,也锻炼我当众讲话的胆量和表达能力。
有一次研究室开会,冷场半天无人发言,宫大使笑眯眯地看着我说:“小秦,你先说说!”我很为难地说:“宫大使,您是哪一壶不开提哪一壶。”宫大使笑着说:“我看就你那壶开了。我们都愿意听你发言,说说!”在研究室我是小字辈,只能硬着头皮谈谈看法,起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我每次发完言,宫大使都鼓励我:“谈得很好嘛!”
△ 1981年5月,李先念同志会见阿尔及利亚议会代表团。(前排右四为宫达非)
宫大使喜欢书法,每个周日都闷在官邸卧室里,拿着毛主席诗词字帖,用一些旧报纸练习书法。有一天我有事去他的卧室,并站在那里看他写字,顺便向他请教书法技艺。他每天都看我手写的《每日大事记》,对我的字迹十分熟悉。
他说:“咱们不是专业人士,不必刻意临摹名帖和名人手笔,只要扬长避短,博采众长,根据自己的特点练好字就行了。”接着他开导我说:“字如其人,从一个人写的字里可以看出他的性格、工作态度和为人处事的作风。你写字很认真,每个字都写得很工整、很规矩,还有几分清秀,但你写的字比较拘谨,有些放不开,看上去不洒脱。我想即便让你龙飞凤舞,你也飞舞不起来。这可能是因为你从小循规蹈矩惯了,现在让你越瑶池一步,你也不敢。”
我说:“看起来我的家庭和从小受的教育将会影响我一辈子啦!”宫大使放下笔对我说:“你可能已经发现自己说话和做事都比较拘谨,有些放不开,这与你写字的状态是否有点一脉相承,如出一辙?不过,你现在还年轻,不必着急,这需要多方面学习,多方面磨砺,平时可以多学习一点辩证分析和逻辑推理,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维,看问题可以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深一点。这样才会慢慢冲破幼年时期遗留的思想和习惯对自己的束缚,迈开明显进步的步伐。”这些中肯的话为我日后的成长打开了一扇大门,我一直牢记在心里,在随后的工作中不断鞭策自己,催我积极努力,奋发向上。
有一次宫大使与我闲坐聊天,他婉转地给我指出努力方向,他说:“一个人工作踏实、认真、仔细,是优点,然而这种人往往缺乏激情和魄力。最好是两者兼备,智勇双全。该踏实、认真、仔细时,能够扎扎实实,一丝不苟;该奋起担当和毅然决断时,绝不能优柔寡断、犹豫不决。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但这是每个人努力的方向。”
谈到调研工作,宫大使诚恳地点拨我,他说:“在使馆搞调研工作,切不可只盯着驻在国的一举一动,一定要随时关注美苏争夺和两霸的动向,跟踪整个地区和世界的形势,用战略的眼光观察和分析驻在国、中东地区以及国际重大事件之间的关系,要记住美苏两霸的每一个动作都是为它的战略利益服务的。”
他补充说,“当然我们也不能生硬地把驻在国发生的每件事情都与地区和国际形势联系起来,要具体分析和综合分析。”他接着说:“写调研文章要写得精辟,不要啰唆,要写得深刻,不要肤浅,要看得远,不要就事论事、只看眼前和局部……文章要想写得天衣无缝、滴水不漏,必须多方面努力和历练。”当年我刚过而立之年,涉足外交工作寥寥数载,调研和写作能力极需提高,宫大使这一席话如同一场及时雨飘洒在久旱贫瘠的土地上,令我印象深刻,受益终身。
未完待续……
文字 | 《一个外交官的中东亲历》
作者 | 秦鸿国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