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记忆 | 使馆生活
人物简介
卢秋田 1961年毕业于外交学院;先后出任中国驻卢森堡、罗马尼亚和德国大使,为德国统一后首任驻德大使,从事外交工作40余年;曾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
在去荷兰之前,卢秋田想象的大使馆特别大,气派雄伟,有篮球场、游泳池、绿树草坪……没想到一看,特别小。就像是居民楼,吃住都在里面。当然环境还是非常漂亮、整洁。
///
初到使馆工作的
卢秋田
卢秋田被分配住在三楼,和另一位男同事同住一间十几平米的房间。楼梯很窄小。使馆里有一位四川籍厨师和一位北京籍厨师,厨艺很好,南北菜兼顾。每到吃饭时分,大家围坐在一起吃饭,就像是一家人。
到了大使馆,卢秋田才知道使馆里的纪律有多严,也才知道自己在德国所犯的错误有多严重。20世纪60年代,政治空气还相当浓,当时使馆里规定每次出行必须两人以上同行,天黑后要拉上窗帘。内部管理也非常严,使馆里总共只有一部电视机,主要看新闻和体育节目,其他任何娱乐节目都是不能看的。
那时,整个使馆里除了大使和参赞夫人,再没有别的女性。当时的规定,除大使和高级外交官外,一般都不带夫人。单身汉自不必说,就像卢秋田这样在国内有妻有子的,到了大使馆也是统统“享受”未婚待遇,而且夫妻分居一分就是几年。现在的中国大使馆都人性化了,工作人员不分级别都可以带家属。
可是,在1963年的中国驻荷兰大使馆,卢秋田和一帮与他一样抛妻别子来到异国他乡的外交官,为了祖国、为了工作,都在苦苦忍受夫妻分离的煎熬。大家唯一的娱乐就是下象棋和打乒乓球,最奢侈的就是一起看一场国内的老电影。就这样,使馆所有人都练就一手好象棋,乒乓球球艺也相当高超。时至今日,在乒乓球桌上,已年届古稀的卢秋田大使还可以很轻松地把小伙子杀得片甲不留。
同样受煎熬的还有国内的家属们。卢秋田与妻儿一别就是4年。妻子一个人在北京,既要忍受夫妻分离之苦,又要一个人带着儿子,艰辛苦楚自不必说。
1990年8月,卢秋田大使夫妇与儿女在北京北四巷
卢秋田4年后终于回到北京,见到了魂牵梦萦的妻子和儿子。妻子面色憔悴,与离别时已有了些微的变化和差距。变化更大的是儿子,离开时他是一个襁褓中的一岁婴儿,现在已是五六岁的大孩子了。见到卢秋田,他直往后躲,让他叫“爸爸”,他猛烈地摇头,转头对母亲说:“这不是照片里面的那个人吗?怎么会是爸爸?”那声音脆生生的,把卢秋田的心撞得生疼。至今,那声音还回荡在卢秋田的心里,化为挥之不去的遗憾和伤痛。在采访过程中,卢秋田大使每每提到妻子因为长久分居所受的压力和折磨,总是心怀愧疚,说自己很是对不起她。
到了荷兰之后,报纸与广播电视都是荷兰语,学习当地的语言是必修课。
最初学荷兰语时,卢秋田比较被动,学习速度很慢——看点报纸,每周跟老师练习口语,但后来有个事情突然刺激到他。
一次,卢秋田陪大使出去。一个荷兰官员问:“今天讲什么语言?英语、德语、法语都可以,你选一个,荷兰语你肯定不懂!”
他的神情非常之傲慢,让年轻的卢秋田心里很不舒服,不单是自己受到歧视,感觉以自己为代表的整个中华民族都遭受了歧视。回去以后他就写了一篇日记表达感想:“今天我受到了很大的震撼,甚至于中国人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一年以后我必须用同样的方式来回敬他。”
从此,卢秋田就开始在巩固德语、英语的基础上拼命学荷兰语。从早晨到深夜,每天就是背单词、听广播、看电视。他总结出一个经验:要掌握一个单词,必须要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里头重复四十次,这个单词就会被永远地记住。
卢秋田大使
卢秋田随时随地练习荷兰文,与前来使馆办事的荷兰人交谈,抓住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浸泡在荷兰语的海洋中。
卢秋田总结出三种学习外语的记忆方法:一种叫形象记忆,比如:桌子荷兰语叫“tafel”,德语叫“tisch”,英语叫“table”,讲到“tafel”的时候,就会在脑海中出现一个桌子,这就叫形象记忆;第二种叫逻辑记忆,找到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帮助记忆;第三种是联系记忆。卢秋田就用这三种方法高强度地刺激自己学习荷兰语,全心全意地下定决心攻克荷兰语。
一年以后,卢秋田终于和那位荷兰官员狭路相逢了。不等他开口,卢秋田便用一口纯熟的荷兰语说:“先生,今天用什么语言?英语、德语、荷兰语?随便你选一个,汉语你肯定不会!”
这位傲慢的荷兰官员吃惊极了。他非常清楚一年之前这位年轻的中国外交官连一句荷兰语都说不利索,可如今,他操着一口流利地道的荷兰语和自己自如交流,就好像他一生下就会说荷兰语。在他的印象中,亚洲的外交官语言能力都是比较差的,尤其是红色中国,就是封闭保守的代名词。如今,卢秋田用事实扭转了他的偏见和狭隘,让他刮目相看,让他不得不对卢秋田,对中国外交官竖起大拇指,说:“真是不可思议,一位亚洲外交官讲那么多语言。你很棒!中国很棒!”
卢秋田长舒一口气,为自己,为外交官,为中国。这一年的辛苦换来荷兰官员对中国外交官的刮目相看,值了!
后来,卢秋田经常用荷兰语做演讲,场面特别热闹,因为他用荷兰语讲当地人的笑话、俏皮话。听到一个外国人讲出这些话,他们都感到吃惊。
通过这件事,卢秋田大使想告诉当下的年轻人:压力是一把双刃剑。在压力面前,有的人被压垮了,但有的人却可以化压力为动力。在压力造就的动力驱使下,会迸发出自己也难以想象的潜能和力量,做出自己也难以预期的成就。卢秋田大使的荷兰语便是在这样一种压力之下练就的。
-end-
文字 |《从黄浦江到莱茵河:前中国驻德大使卢秋田传》
作者 | 作家 汪洋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青岩
阅读延伸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