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海外事 | 犹太人难忘中国故乡情

夏永芳 外交官说事儿 2023-12-06
 

作者简介    


夏永芳 曾先后担任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秘书长、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主任助理、上海市复旦外事管理教学培训中心常务副主任、上海市外事翻译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会长、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外联部部长等职。


上海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慷慨救助遭受希特勒法西斯疯狂迫害的犹太难民。作为历史的回顾与纪念,1994年4月,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虹口区人民政府、上海市对外友好协会和市犹太研究中心联合发起了“1994年犹太人重聚上海”活动。来自美国、以色列、英国、法国、奥地利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60多位犹太朋友相聚在上海。他们寻访故里,抚今追昔,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和难忘的镜头。

纪念碑前诉衷情

虹口区霍山路上有座小小的霍山公园。1994年4月19日,小园开天辟地来了一群中外客人,其中有60多位来自世界各地的犹太朋友。一个重要的仪式将在这里举行。

1994年4月,上海举办新中国首次犹太人团聚活动。4月19日,在虹口区霍山公园为二战期间犹太难民区树纪念碑举行仪式。

一块镶嵌在灰色花岗岩中的黑色大理石纪念碑,用中文、英文、希伯莱文三种文字镌刻着如下的说明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数万犹太人为逃避法西斯迫害来到上海。日本侵华当局以犹太难民‘无国籍’为由设立隔离区,对他们的行动加以限制。此区域西起公平路,东至通北路,南起惠民路,北至周家嘴路。”

碑前留影这寥寥几行字却记述着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从1938年至1945年,有2万多名身处绝境、走投无路的犹太难民聚居于此,受到正遭受日寇铁蹄蹂躏的上海人民的人道主义接纳和帮助。中犹人民在苦难之中互助互爱,结下了患难之情。如今的霍山公园,当年曾是犹太居民的休憩之地,历史的纪念碑因而设在这里。

美国著名犹太人领袖施奈尔夫妇和以色列驻华使馆武官马龙先生(左一)在纪念碑前留影。

站在这石碑前,美国知名犹太人领袖、“唤起良知基金会”主席施奈尔心潮难平。他说:“1938年11月9日那可怕的‘水晶之夜’后,无数犹太教堂被付之一炬,欧洲上万犹太人被送进死亡集中营,还有大批犹太人被迫离乡背井,漂流四方。上海成为犹太人可以投奔的地方,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上海人民的人道主义壮举!

“老居民”旧地抒亲情

犹太朋友们在上海期间,怀着特殊的感情先后走访了虹口和其他地区犹太人的活动旧址,包括陕西北路500号原犹太人西摩会堂、汾阳路原犹太人医院(今五官科医院)、原犹太人俱乐部(今上海音乐学院)等处。数十位当年居住上海虹口和其他地区的犹太“老居民”在旧地重游中成为最活跃最引人注目的人物。

美国犹太企业家菲什夫(左二)在犹太难民纪念展上给虹口区黄跃金区长(左一)等人介绍他当年在上海避难的经历。

美国大洋企业集团公司总裁菲什夫在参观虹口区长阳路62号摩西会堂的陈列室时,突然发现自己当年在犹太难民区使用的身份证影印件赫然挂在墙上,“身份证”上有日本人盖的印章和自己的照片。他激动万分,当即把此次一起来沪的妻子、儿子、女儿找到一起,以照片为背景,合影留念。他说,当时他只有19岁,他的3个姐姐、2个兄弟和父亲均在欧洲死于纳粹的迫害。由于他在上海受到庇护,得以生存,日后建立了家庭,生了5个孩子,现已有了23个孙子、孙女。他说:“是上海人民,中国人民救了我和成千上万犹太人的生命和家庭。”

犹太企业家甘杰(右一)指着唐山路818弄25号的门牌说“这就是我当年的家”。

“老居民”甘杰一到唐山路818弄,就离开众人,熟门熟路地往前走去,走到“25号”门口停住说,这就是他过去的家。接着他动情地向周围的中外人士说起了过去的生活。由于这一历史的渊源,几十年来,他一直心系上海。由他担任执行总裁的亚美公司多年前就与上海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创办了合资工厂。他说,上海是他的家,在上海投资办企业即使多花点钱也乐意。

作者与来沪参加团聚活动的以色列中国友协主席考夫曼交谈。

以色列中国友好协会主席考夫曼的夫人在茂名路准海路附近找到了自己原来的家。敲门后,有一位老人出来开门,如今住在这所房子里的是一个五口之家。令她吃惊和感动的是,在这些与她素不相识的人们的眼睛里毫无陌生、疑惑的神色,而像老邻居、老朋友那样亲切热情地邀请她进去做客。考夫曼夫人说,这种情形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不可能发生,只有在中国、在上海。

学术讨论蕴意深长

4月21日,上海市和虹口区领导、参加重聚活动的全体犹太朋友和十几位中国学者共120余人在新锦江大酒店举行了“犹太人在上海”国际学术讨论会。会上,有16位犹太学者递交了论文,作了发言,8人作了评论性发言。

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发言远远超出了学术范畴。许多人以评论员的身份发表感想,从评说历史的角度表达了他们对中国人民的感激之情,以亲身感受论述了上海在中犹关系史上的重要地位。美国耶希瓦大学副校长柴斯曼在会上说:“现在世界上正在推崇一部反映二次大战中保护受纳粹迫害的犹太人的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其实,辛德勒只救了约5000名犹太人,上海人民救了几万犹太人,我们要把这一切告诉全世界和我们的子孙后代。”

上海变化太大了,难以置信!

如果说,历史的遗迹唤起了犹太老居民怀旧之情的话,那么上海的新面貌使所有的犹太朋友精神振奋。在浦东金桥,在东方明珠电视塔,在上海青少年希伯莱文学习班等处,异常兴奋的犹太朋友们惊呼:“上海变化太大了,难以置信!”

美国卡特政府的财政部长布鲁门萨尔(中)青年时代在虹口生活。上世纪90年代偕夫人访问在虹口舟山路上的旧居。

出生于中国的以色列准将、巴里兰大学副校长哈列维先生说:“45年前我目睹的上海,街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者甚多,到处是乞丐、黄包车夫。而如今的上海,老百姓丰衣足食,每个人脸上都有一种由衷的自豪的微笑。中国政府能使那么多的人民过上今天这样美好的生活确实了不起。这就是中国有人权的最好体现。美国用‘人权’问题来攻击中国是完全没有道理的。我为中国人民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感到骄傲!”

美国市政设计师赫什说,上世纪40年代随同父母在虹口居住,与中国孩子在一起踢足球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他现在的愿望是能在上海发展他的城市规划事业,并有朝一日能在雄伟的虹口体育场再与孩子们踢一次球。

重聚上海的活动结束了。犹太朋友们在依依惜别之时纷纷表示,回国以后要向亲朋好友以及犹太社团详细介绍这次活动的盛况,要让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更多犹太人来中国和上海看看。诚如许多犹太朋友们所说,上海和虹口在中犹关系史上永远占有一席之地,这次重聚无疑也将在中犹民间交往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




-End-

图文 | 《激情岁月》 

作者 | 夏永芳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