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加强合作 互结友好城市
作者简介
詹世亮 1954年9月参加外交工作,曾先后任驻伊拉克使馆和外交部政策研究室参赞、驻土耳其大使、驻埃及大使。
埃及与中国之间有着悠久的联系,为进一步密切两国间经济、文化交流,开罗与北京、亚历山大与上海还结成了友好城市关系。
开罗与北京
开罗以其郊区的金字塔而闻名世界,同时它也被称为“千塔之城”。这反映着这个地方经历过不同时代的辉煌文明。远在公元前3100年左右,上埃及国王美尼斯率领大军同下埃及国王的军队在尼罗河三角洲激战三天三夜,下埃及军队被击溃,美尼斯国王建立起埃及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也有历史学家认为那是世界上第一个民族国家的兴起),首都就设在决战的地点——尼罗河与三角洲的连结处,命名为“白城”(后称为“孟菲斯”)。
公元前16世纪末,埃及的政治、经济中心转移到南部的底比斯,孟菲斯逐渐衰落。公元640年阿拉伯人征服埃及后,该城遭到彻底破坏,但是在古王国时代建造的许多金字塔仍然巍然屹立,供后人凭吊,验证人类古代文明的伟大。阿拉伯人征服埃及时,在孟菲斯附近一个名叫弗斯塔特的地方安营扎寨,作为统一埃及的据点。
公元969年,阿拉伯法蒂玛王朝在该镇以北建城定都,命名开罗,意为“征服者” “胜利之城”。此后历代王朝在开罗筑造了许多清真寺,传播伊斯兰文化,每座清真寺都有宣礼塔,累计有千座之多。现在,据统计,开罗全市有800多座清真寺,是全世界伊斯兰文化的中心之一。
• 夕阳下的爱资哈尔清真寺
建立于公元970年的爱资哈尔清真寺,仍保持着原来的雄伟风貌,它也是世界上从事伊斯兰研究和教育最大的高等学府。我国伊斯兰教协会每年向爱资哈尔大学派4名穆斯林子弟学习伊斯兰教义和阿拉伯语,该校还有数十名中国自费留学生。
• 福斯塔特遗址考古现场
开罗与我国的交往历史悠久。在开罗南部弗斯塔特古城遗址曾出土了数以万计的中国瓷片,包括唐代的唐三彩、青瓷和白瓷,质地优良,制作精美,是中埃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公元900年前后,今开罗一带就有了生产中国纸的手工作坊;距开罗不远的法尤姆还出土了10世纪刻印的《古兰经》,说明我国的造纸术、印刷术都已传入埃及。
到了明代,我国与埃及的政治经济交往远远超过了前代。首都在开罗的马木鲁克王朝曾派使节访华,在北京受到明成祖接见和款待。直到晚清,中埃都被殖民主义者欺凌,正式交往减少,但人员来往未断。
• 埃及首都开罗
开罗现在是埃及的首都,也是埃及最大的城市。大开罗(包括开罗省、部分吉萨省和盖勒尤卜省)的人口多达1500万,占埃及全国人口总数的22.5%,总面积达1200平方公里,是世界十大超级城市之一。市区人口约700万,面积250平方公里。
开罗既保持着伊斯兰文化的特色,又可见到古法老时代的遗迹;既存在拥挤、繁闹的老市区,又在发展高层建筑及高速公路、地铁、高架桥等现代化市政设施。白天,由于人口众多、气候干燥、灰尘较重,显得脏乱,但华灯齐上之后,开罗的夜景是相当美丽的,尼罗河从市中心缓缓流过,风光旖旎,乘船夜游,令人陶醉。现在在开罗四郊建造起一些卫星城和工业科技园区,体现着埃及政府力求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强烈愿望。
• 埃及国家博物馆
• 开罗解放广场
据统计,开罗全市共有历史古迹和著名古建筑622处,它同时也是当代的文化城。开罗拥有许多著名和罕见的博物馆,如埃及博物馆、太阳船博物馆、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科普特博物馆等。在开罗集中了许多驰名的高等学府,除爱资哈尔大学外,还有开罗大学、艾因·夏姆斯大学、赫勒万大学等,另有一批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纳吉布·马哈福兹就毕业于开罗大学并长期在开罗生活与写作,2006年在此逝世。
无论从过去的历史背景和当代的政治、文化中心与经济发展来考虑,开罗与北京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使馆积极促使这两个焕发青春的古老城市与首都所在地结成友好城市。
1990年10月,应开罗省长的邀请,北京市派高级代表团来埃及访问。埃方以高规格接待,穆巴拉克总统和西德基总理先后接见。访问结束时,双方就开罗市与北京市结为友好城市达成协议。
• 1991年9月22日,张百发副市长和何振梁副主任访问开罗。图源:《出使土耳其埃及记》
1991年8月,在开罗举行非洲运动会,有不少非洲国家和体育界领导人,以及一些非洲籍的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委员来开罗观看。我国也派了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张百发同志、国家体委何振梁副主任来埃及观看运动会,以示支持并促进中非体育交流。他们两人同时也是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委员会的常务副主席。
在此期间,我陪同他们拜访了埃及奥委会主席,双方进行了十分友好的交谈。同时我还为他们来访分别宴请一些非洲国家的大使和非洲籍奥委会委员,对我国申办奥运会的条件和有关情况进行深入的介绍。虽然那次由于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的政治压力,北京以两票之差落选,但也为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打下了基础。
亚历山大与上海
亚历山大是濒临地中海的世界历史名城,它的建立与发展都富有传奇色彩。公元前332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率领舰队和大军,打败了当时占领着埃及的波斯帝国军队。他在征服埃及以后,就认定应该在地中海边建立一个新的、更便于这个新属地同马其顿相联系的首府,以取代远在尼罗河三角洲南面的古都孟菲斯。
当他纵马途经距尼罗河出海口不远处一个名为拉克提斯的小渔村附近的高坡时,便立刻中意这块一边濒临地中海,一边靠着穆尔巴特湖的地方。他挥鞭指着这个渔村对他的随从说“就在这里建城”,并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他还用大麦粉在黑土地上画出战袍形状的城廓,作为统治埃及的中心。
这里也是通往北非各国的必经之地,亚历山大大帝部将建立的托勒密王朝将统治一直延伸到当今的利比亚。亚历山大大帝也曾从这里穿越沙漠长途跋涉,来到埃利边境的锡瓦绿洲,朝拜埃及人信奉的太阳神阿蒙。传说他及随从们在沙漠中行进时,突然遭遇沙暴的袭击,一时沙尘遮天蔽日,因而迷失了方向。正在一筹莫展时,忽然飞来两只鸟在天空盘旋。亚历山大大帝灵机一动,命令队伍跟着飞鸟前进,终于顺利到达锡瓦。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波斯国王冈比西斯曾派5万大军进军锡瓦,企图捣毁阿蒙神庙,却因遭受沙暴袭击,在沙海中全军覆没。埃及祭司们对亚历山大大帝的行动大为赞赏,公开称他为“阿蒙的宠儿”。这样,他就取得埃及法老的“合法”地位,确立了在埃及的统治。
现在从亚历山大向西直至突尼斯,沿着地中海已经建立起一条国际公路,这也是二战时被称为“沙漠之狐”的德国陆军元帅隆美尔率领非洲军团企图攻占埃及,后来被迫大撤退的路线。
我和夫人邵木兰曾在吴德成总领事夫妇的陪同下,乘车顺着这条公路去锡瓦,主要是了解埃及西北部和绿洲的风土人情。公路相当宽敞,一边可以不时看到海,一边是沙漠边缘,有着特殊的风光,沿海建造着许多度假村。
• 1989年12月22日,作者夫妇参观邻近亚历山大港的阿拉曼战役博物馆。图源:《出使土耳其埃及记》
我们第一天中午抵达曾发生英德大会战的阿拉曼镇,参观了建筑在路边的阿拉曼战役博物馆。这是埃及政府在1965年建造的,目的是让世人知道,那场战争给埃及和全人类带来多大的灾难。在那一地区,双方曾经埋有各式各样总数超过1000万枚的地雷,现在仍有近700万未被清除,不仅严重影响埃及对西部沿海地区的开发,而且给无辜的牧羊人带来严重威胁。
当天下午,我们抵达了埃及西北部著名的避暑胜地——马特鲁。停宿一晚后,第二天清晨便折向南方去锡瓦绿洲。锡瓦在马特鲁西南300余公里,有公路连结,道路虽较差,但因车辆较少,我们的汽车仍可以较快的速度行进,不久便进入了沙漠区。这也是当年亚历山大大帝前往锡瓦的路线,而我们却只行驶了2个小时就顺利越过沙漠到达绿洲。
• 锡瓦绿洲特色酒店
• 锡瓦绿洲
锡瓦绿洲是埃及西部沙漠中的一片洼地,平均海拔为海平面以下24米,东西长70公里,南北最窄处约20公里。它的特点是有着丰富的地下水,相传古代有2000多眼泉水,现在仍有数百眼,有些还是温泉,因而到处生长着稠密高大的椰枣林,还有橄榄、无花果、桃、杏等果树。这些都使在茫茫沙漠中长途跋涉后进入此境的人精神一振,困意全消,故有“沙漠天堂”之称。
这里保存着古法老时代的阿蒙神托所和阿蒙神庙遗址,现在仍在进行对古迹的挖掘工作。我们在导游引领下进入一个新发掘的古墓,里面的彩色壁画仍然完好、鲜艳。锡瓦人仍保持着古朴的埃及农民生活习惯,不过,埃及政府已制定一个开发锡瓦的计划,逐步扩大种植面积和兴建矿泉水厂。
亚历山大大帝征服埃及后就大举东征,一直抵达印度河,建立起一个庞大的、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但他英年早逝,帝国随之瓦解。他的部将托勒密经过激烈争夺,取得对埃及的统治,公元前305年创建托勒密王朝,定都亚历山大城,直至公元前30年该王朝才被罗马人推翻。
托勒密王朝统治时期,既保持了埃及和希腊各自的民族文化传统,又出现两种文化相互影响和融合的新景象。亚历山大城在托勒密王朝文化生活和经济发展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城市之一,是东西方贸易最大的集散地和地中海最大海港。
托勒密王朝的统治者在这里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使亚历山大城成为古代各种伟大思想、科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
• 法罗斯灯塔(也称亚历山大灯塔)遗址在埃及亚历山大城边的法罗斯岛上,历史悠久。
他们还建立了被列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法罗斯灯塔。这座巨型灯塔高120米,塔基呈正方形,共12层,有300多个房间,顶端有高8米用于导航的灯室。整个灯塔平时为过往船只导航,战时可作为囤兵御敌的城堡。可惜,图书馆后来被罗马军队焚毁,灯塔被多次强烈地震毁掉。
• 希腊罗马博物馆
现在,在亚历山大市区有一座希腊罗马博物馆,藏品有几万件,通过馆内陈设的展品,人们可以看到西方希腊、罗马文明同埃及文明相融合的结晶——灿烂的希腊化文明。可以说,亚历山大城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前沿阵地。
• 埃拉托色尼绘制的第一张“世界地图”
公元前250年,被称为“地理学之父”的埃拉托色尼绘制了一份以亚历山大城为中心的地图,东到恒河、锡兰(今斯里兰卡),南到非洲尼罗河源头,北到欧洲,西到大西洋。约公元100年出生于埃及的著名古希腊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托勒密绘制了一份世界地图,画中有一个想象的大陆连结中国,这是首份提到中国的西方地图。
埃及政府很重视亚历山大城的修建工作,一直推动对亚历山大图书馆的复建工程。1988年10月开始向全世界发出设计工程竞标广告,共有77个国家、1400家单位参与项目竞争,穆巴拉克总统也曾向我表示希望中国公司参加竞标。1989年8月,经过筛选,一家挪威公司的设计方案被选中。
• 亚历山大图书馆
图书馆已在2002年复建成功,但已成为焕然一新的现代化雄伟建筑。主体由图书馆、球形天文馆和服务大楼三部分组成,设施齐全,装备先进。穆巴拉克总统夫妇亲自揭幕,并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仪式。在图书馆外围矗立着一座由花岗岩建成的文化墙,上面镌刻着包括汉字在内的世界上50种最古老语言的文字、字母和符号。
• 蒙塔扎宫
亚历山大市现在是埃及第二大城市,埃及和东地中海的最大港口,人口约400万。在亚历山大市东部有一座蒙塔扎宫,原是法鲁克王朝的行宫,又称“夏宫”,现为埃及国宾馆,埃及历任总统也经常在夏天来此避暑和办公。整个城市仍具有希腊风格,沿海有一滨海大道,令人赏心悦目。
早在1968年,我国就在亚历山大省设有总领事馆(根据行政区划,亚省为城市省,面积2300平方公里)。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埃经贸、文化等方面的交往更加频繁。在我任职期间,仅亚省地区就有5家中国公司,承包居民村、度假村和旅游设施等6项工程,中国工人有2000多人。为了进一步密切中埃友好关系,使馆与我国对外友协和上海市外办商议,并同埃及外交部和亚省有关方面酝酿后,决定推动亚历山大省同上海市结成友好城市。
1988年11月15日,经国内批准,吴德成总领事根据使馆意见,致函亚历山大省省长乔赛基,代表朱镕基市长表示上海同意同亚历山大省结为友好城市关系。
1989年9月27日,在吴总领事举行的国庆招待会上,我与乔赛基省长一起宣布上海同亚省决定建立友好城市关系。
1990年6月,上海市外办副主任李舜善率领工作小组访问亚历山大,向乔赛基省长转递朱镕基市长邀请他访华签署友好城市协议的信件。
1992年5月,埃及外交部照会使馆,正式通知我方,亚省同意与上海签订友好城市协议。5月中旬,乔赛基省长率团访华,同上海市市长黄菊签署了友好省市协议书。这时我已离任回国,乔赛基省长途经北京时,赵健民常务副市长出面宴请乔赛基一行,邀我出席作陪,大家见面时畅谈结成友好城市的经过,都很高兴。
-End-
文字 | 《出使土耳其埃及记》 2007年12月第一版
作者 | 詹世亮
图片 | 除标注外源自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小哈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