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差阳错访问卡拉奇
作者简介
夏堃堡 1965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曾先后在中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担任高级职务,是一名资深环境外交官。
本文音频
本文内容
1981年5月,我第一次出国,原来计划是去东非的肯尼亚,结果阴差阳错,第一个访问的国家成了南亚的巴基斯坦。
按计划,我们一行7人将乘坐中国民航飞机到巴基斯坦的卡拉奇,然后换乘巴航到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再乘埃航到内罗毕。从北京到卡拉奇的飞行十分顺利,飞机在卡拉奇机场平稳着陆。
我们踏上了这块异国的土地,按机场的标记,找到了转机柜台。沈建国负责给大家办理手续,柜台上美丽的巴基斯坦小姐彬彬有礼地接待了他。出乎意料的事此时发生了。小沈告诉大家:“飞往亚的斯亚贝巴的航班已经客满,我们预订的座位被取消了。我们得在卡拉奇停留三天。”我们听后大吃一惊。邹宪荣处长拉我走到了柜台前,让我给他当翻译。他说:“小姐,我们的机票是确认过的,你们不能取消我们的座位!”那位小姐很客气地说:“十分抱歉,先生,这个航班已经客满了。巴航将为你们提供三天的食宿。”但老邹听了这些话以后,反而更加生气。他提高了嗓门说:“不行!我们要到内罗毕开联合国的会。在这里停留三天,这不耽误我们的事吗?请给我们换其他航空公司的航班。”那位小姐还是很耐心地说“实在抱歉,我们已经查过了,其他航空公司的航班也都已客满。我们还将安排小车和司机,带你们在卡拉奇游览,希望你们在我们这里生活得愉快。”我听了以后,觉得这无疑是天上掉馅饼。
事实上,我们这次旅行提前了四天。如在卡拉奇滞留三天,到内罗毕是星期六。环境署理事会下周一开幕,一点也不耽误。我把小姐的话翻译成了中文,希望老邹能接受这个方案。老邹见事已如此,只好勉强同意了。这样,我们就开始了三天在卡拉奇的旅游。
三天过得很愉快。最大的问题是吃饭。巴基斯坦是穆斯林国家,人们喜欢吃牛羊肉和香辣的食品,他们用胡椒、姜黄等做的咖喱食品闻名世界。但我们这些中国人很不习惯。进了餐厅,当闻到一股扑鼻而来的羊肉混杂着咖喱的奇特气味时,就觉得难以忍受。他们没有炒菜的习惯,无论是牛肉、羊肉、鱼肉或是各种豆类、蔬菜,都炖得烂熟。当我们看到一盆又一盆烂糟糟、黄稀稀散发着异味的东西时,更没了胃口。
巴基斯坦人吃饭不用刀叉、筷子,而是在净手后用右手抓着吃。他们的手抓技术十分熟练,而且不怕烫。看着他们吃得那么津津有味,实在非常羡慕。但是我们发现有两样东西可以吃,就是烤鸡和一种名叫“恰巴蒂”的粗面饼。我们在三天内几乎每天每顿都吃这两样东西,吃得实在也有些腻了。不容易呀!
卡拉奇有两个最著名的旅游点,航空公司安排的司机都带我们去了。司机40多岁,面孔黝黑,穿着十分宽松的灰色衬衣和长裤,人很老实。我们请他与我们一起吃饭,他说:“谢谢,但我不能。”
作者在真纳墓前
国父墓(Quaid-E-Azams Mausoleum),又称“真纳墓”,是巴基斯坦国父穆罕默德·阿里·真纳(Muhammad Ali Jinnah)的陵墓,位于卡拉奇市中心,建于1970年。墓顶冠以巨大的半圆形曲面,四周是白色的围墙,大理石砌成的台基呈四方形,伊斯兰风格的方形白大理石陵墓主体屹立于棕榈树和各色鲜花之间。整个环境清新幽静,给人以庄严、圣洁之感。我们在墓前集体和分别照相。
巴图大清真寺
我们还参观了巴图大清真寺(Masjid-E-Tooba),它是卡拉奇最大的清真寺(1969年11月建成)。清真寺的主体建筑——祷告大厅呈半球形,全部由白色大理石建造,通体洁白,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雄伟壮丽。外面的平台、走廊和草坪,最多可容纳三万人。我们按伊斯兰习俗脱掉鞋,走进祈祷大厅。大厅可容纳5000人同时祷告。只见数千穿着伊斯兰白长袍,戴着小白帽的穆斯林们一个个跪在地上,虔诚地在祈祷着,一片圣洁肃穆的气氛。也有一些旅游者,多数是白人,像我们一样是来看热闹的。
巴基斯坦是个贫穷的国家,但这一次在卡拉奇的游览,给我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印象。
- end -
文字 | 《环境外交官手记》
作者 | 夏堃堡 图片 | 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青岩
阅读延伸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