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别了,内罗毕

夏堃堡 外交官说事儿 2023-12-06


作者简介


夏堃堡 1965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曾先后在中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担任高级职务,是一名资深环境外交官。



本文音频



本文内容


2003年3月,环境署执行主任特普菲尔任命我为联合国环境署驻华代表。3月22日中午,我的中国朋友们在联合国内罗毕办事处中文笔译组组长韩晓信家中聚会,欢送我和我夫人。

这是一座很大的别墅,聚会在花园中举行,园中绿树成荫,繁花似锦。韩晓信和联合国内罗毕办事处口译处处长沈关荣是这次活动的主要策划者和组织者。我们习惯分别叫他们两人晓信和老沈。

我和夫人开着车,不到11点就到了晓信家中。晓信和他那年轻漂亮的夫人黄见到门口迎接我们。晓信指挥着我将车停到了院子中合适的地方。走进院子,见老沈和夫人正在院子里忙碌。我夫人说:“你们辛苦了。”老沈说:“不辛苦,晓信和黄见才辛苦呢!”我夫人对黄见说:“谢谢你们了。”黄见说:“你怎么那么客气呢?”我们见花园里搭起了好几个白色帐篷。晓信告诉我们,它们是从专门组织这类活动的公司租来的。

一辆又一辆的汽车开进了韩家大院。中国驻环境署副代表程伟雪和驻联合国人居署助理代表杨榕来了;环境署官员张金华夫妇带着儿子小宇和女儿尼娜来了;联合国中文笔译组的金宏朝和秦子兰夫妇、罗光福和韩雪英夫妇及女儿燕燕来了;口译组的江红和女儿大薇,还有郭继东和夫人冯瑶也来了。小郭抱着刚出生两个月的小女儿,瑶瑶手牵着六七岁的大女儿维安。我们都围过来看小郭和瑶瑶的小女儿。夫人说:“小公主太可爱了!叫什么名字呀?”瑶瑶说:“叫 Annie,我们先给她起了这个英文名字,然后译为中文,叫安妮。”

来的一些朋友带来了聚餐用的食品,有主食、凉菜和炒菜几十种,放到了桌子上。黄见指挥着大家如何放。还看到几个黑人服务员正在忙碌。晓信说,他们是从同一个公司请来的,提供烧烤等服务。

人居署高官沈建国和夫人白玲带着儿子沈白走了进来。我和夫人连忙迎了过去。这一对夫妇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我们已经认识20多年。

1981年5月,我当时还在中国科学院环境化学所工作,被国务院环办借调出国,在联合国环境署第9次理事会上担任同声传译。当时国务院环办隶属城乡建设保护部,沈建国是该部外事局管国务院环办那个处的干部,也被派去担任同传。那时他刚20岁出头,上海人,长得清瘦帅气,我们都叫他“小沈”。从内罗毕回国后,我们两人成了朋友,两家不时有些往来。

1984年,国务院环办被撤销,成立了国家环境保护局,仍属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领导,但局下面单独成立了一个外事处。原国务院环办外事处大部分干部成了环保局外事处干部,小沈留在了建设部外事局。1985年,我调入国家环境保护局。我们两人在同一个部,但不在同一个局。我们有一段时间都在甘家口的建设部大楼里办公,我们经常见面。国家环境保护局1988年脱离建设部成为副部级单位以后,见面就比以前少了。后来小沈到加拿大学习,得了一个城市规划的博士学位。不知从哪一年起,小沈担任建设部外事司副司长。2002年,他被联合国人居署录用,被任命为区域顾问,负责区域间的合作工作,来到了内罗毕。他的夫人白玲也来这里随任。小白和小沈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同学,他们看上去都十分年轻。

晓信主持欢送会,他说:“我们在这里集会欢送老夏和老崔。老夏就要回国担任环境署驻中国代表了。我们这几年处得不错。祝他们一路顺风,万事如意。”然后,晓信把他们事先准备好的一份礼物送给我们,我和夫人伸出了双手,接了过来。这是一幅乞力马扎罗山的照片,精致地镶嵌在一个十分考究的镜框内,上面写着所有朋友和孩子的名字,底下还配了一首诗:

神州赤道水天阔,海内天涯比邻若。

遥对乞峰千秋雪,离情化作云飞落。

+ + + + + 

乞力马扎罗山是非洲最高的山脉,是一个火山丘,高5895米。它位于坦桑尼亚乞力马扎罗东北部,邻近肯尼亚,是坦桑尼亚与肯尼亚的分水岭。乞力马扎罗山素有“非洲屋脊”之称,山峰一年四季覆盖着白雪,故人们也称它为“赤道雪峰”。乞力马扎罗山国家公园和森林保护区占据了整个乞力马扎罗山及周围的山地森林。那里生活着众多的哺乳动物,其中一些还是濒于灭绝的种类。我们曾到这里游览,为大自然造就的无限美丽所震撼。

欢送会时在晓信家的花园内合影,作者夫人(二排中)前面是朋友们送的那份礼物。

晓信告诉我们,这照片是新华社记者拍摄的。照片上的乞力马扎罗山轮廓非常鲜明,缓缓上升的斜坡引向一长长的、扁平的白雪皑皑山顶。山脚下是色彩鲜艳的金合欢树,中间盘旋着一片片白云,犹如海洋。这是肯尼亚的一幅最美丽的图画,是留给我们最好的纪念。黄见告诉我们,晓信从新华社取来了照片,然后送到照相馆放大,又在乡村市场(Village Market)的一个商店配上了镜框。黄见说:“晓信为了写这首诗,费老大劲了。十多天前就写好了草稿,改了好几遍,还不满意。一天晚上上床以后,一直睡不着,琢磨这首诗。到了半夜,他突然有了灵感,起床把住在我们家的老严叫了起来,两人讨论了半天,最后终于定稿了。”

听了这个故事,我和夫人都十分感动。我只说了一句话:“谢谢大家了,我不会忘记我们在内罗毕期间各位对我们的关心和友谊,回北京欢迎大家到我们家做客。”

我再一次仔细地看了看照片,再一次把那首诗读了一遍,再一次被深深地感动。照片很美,诗更美,它记录了我们与晓信夫妇和许多朋友在赤道雪峰结下的深厚友谊。晓信是北京外国语学院联合国译训班毕业的,也算是我的校友了。他英文很好,中文功底很深,喜欢写诗作词,毕业后在联合国维也纳办事处当翻译。那时的翻译是国家公派的,都规定了年限。他在维也纳的工作期满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内罗毕的这个工作。这几年,我们是同事,也成了朋友。我们经常一起聚会,一起去 Safari(斯语,旅游,观看野生动物的意思)

1997-1998年间,我女儿夏雪在内罗毕的一个外语学校学英文,离晓信家很近,经常去他们家住。1998年,黄见生了一个漂亮的女儿,小名叫Snow(小雪)。我女儿也叫Snow。大Snow经常去看望小Snow。

在工作上,他和他所领导的中文组给过我不少支持和帮助。我写的文件,例如联合国环境署《关于预防、防备、评估、缓解和应对紧急事件的战略框架》,都是由他们翻译成中文的。我还经常“走后门”请中文组打字员给我录入中文文件。中文组属联合国内罗毕办事处,和我不是一个单位。按常规,请他们办事,必须办理一系列繁复的手续,而且还要付款。我往往直接走进打字员办公室,有时口述,有时给他们一份手写稿,他们往往很快给我办了,不用付款。

中文组罗光福、韩学英夫妇也住在沃威克中心(Warwick Center),我们两家的大门挨在一起。我夫人总喜欢用“远亲不如近邻”来形容我们两家的关系。我们叫他们两人大罗和小韩。每逢周末,我夫人总是和小韩一起,坐着大罗开的车,去内罗毕最大的菜市场买菜。我因为忙,从来不去,往往一个人到对面联合国大院我的办公室去办事。去菜市场也可以坐马塔土,但这很不安全。如果没有大罗夫妇的帮助,我只好自己开车送夫人去买菜了。他们的帮助节省了我许多的时间。更主要的是,两个女人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话,它这给我夫人带来了很多快乐。

我和夫人还曾坐着大罗开的车,和他们,还有他们的宝贝女儿燕燕一起到坦桑尼亚的阿鲁沙游览。那次,杨榕也开着车,带着夫人和女儿笑笑与我们同行。阿鲁沙有个世界上最大的木雕博物馆,讲解员骄傲地对我们说:“美国的克林顿在当总统时还来参观过呢。”我们在那里看到了许多坦桑尼亚人创造的木雕珍品。

作者夫人在欢送会上与小孩合影。

在韩家大院举行的欢送会热闹非凡。小雪、燕燕、维安、大薇、小宇和尼娜,一会儿在院子里蹦蹦跳跳,一会儿又围到了我夫人的周围,有的叫着“阿姨”,有的叫着“奶奶”。我夫人一会儿抱抱这个,一会儿搂搂那个,一会儿说“小宝贝”,一会儿说“小公主”,高兴得合不拢嘴。她和他们一起照了许多的相片。

大人们坐在一起聊天,回顾这几年在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和结下的深厚情谊。老沈和我约定,在我们离开内罗毕前一起到塞舌尔游览。

那次在韩家大院聚会以后,一些朋友又单独请我们吃饭,欢送我们。还有一些外国朋友也设宴欢送。由于回国前有许多事情要办,请客的朋友很多,我不得不婉拒了一些朋友的邀请。

我在内罗毕工作期间,属联合国环境署政策实施司,我回中国任环境署驻华代表,则属地区合作司,所以这两个司也分别举行了欢送会。在离开内罗毕前的三个月时间内,我参加了许多欢送会。

5月22日,我和夫人离开内罗毕赴泰国曼谷。很多中国朋友来沃威克中心我家中送行。大家依依不舍。

再见了,内罗毕,你是我第五故乡。我永远也不会忘记我在这里度过的将近7年的美好时光。我会记住Gigiri的中国常驻环境署代表处和联合国大院,也会记住马赛马拉国家公园、乞力马扎罗山、沃威克中心和韩家大院。我会记住这里一切美好的东西,但我更不会忘记这里的朋友们,那些给了我许多友情和爱的中国人和外国人。

-end-

图文 | 《环境外交官手记》 

作者 | 夏堃堡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青岩

阅读延伸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