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华大使夫人 | 我曾被认为不适合做外交官的妻子
本文音频
本文内容
阳光照进德国驻华大使馆,现代、简洁的客厅显得静谧温馨,玻璃墙外一溜翠竹则碎影斑驳。这时房门开了,一位雍容秀丽的女士静静地走了进来,她谦和的笑容让我顿生亲切之感。况且,史丹泽夫人是位华裔德国人。
很少单独活动的跨国夫妇
生于台湾的史丹泽夫人,愉快地谈到了自己的家庭:“我父亲是商人,母亲是家庭主妇。我在五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二。我有个很美好的童年,虽然那时家庭并不太富有,但亲人间的感情很好。那时我们很少有玩具,整天无忧无虑地打着赤脚到处跑。现在,我的父母和兄弟姐妹都在台湾,父亲很喜欢旅游,大概来过大陆20次,他去过的地方可能比我还多。”
德国驻华大使夫人林美芳(史丹泽夫人)
很快,夫人笑容灿烂地谈到了自己的婚姻:她是在大学毕业工作几年后,遇到自己未来的丈夫史丹泽先生的。
史丹泽先生当年在日本念书,主修日文,兼修中文,其中文老师恰是林美芳也在日本上学的姐姐。1974年夏天,史丹泽先生到台湾旅游,她对他的第一印象是“噢,这是个很有趣的外国人”。只不过相貌英俊的史丹泽先生,年轻时和后来不太一样,那时候他还戴着项链,像他那个年代的德国人一样受到嬉皮文化的影响。而且,作为一个学生,他的兴趣相当广泛。“我们用英语聊得很是投机。但当时,我并没想过我和他会有什么将来,因为我姐姐跟我说过:对外国人不要太接近,他们都是很现实的。”说罢,夫人微笑起来。
“我带他在台北游玩了三天,后来他到台湾南部去,回来后我又给他做了一天的导游。他回到日本后,我们通过两封信,信里他告诉我,当年冬天他还要过来。”
当他们最后决定要结婚时,却遭遇了强烈的反对。父母对她说:“和外国人结婚,我保证你三个月就会离婚。”然后,所有亲戚在一起召开家庭会议,一致认为自家女儿跟外国人结婚是件丢脸的事。他们甚至对她说:“如果你的婚姻不好,你也不要回来,就留在德国好了,因为再回来你就嫁不出去了!”
笑谈如烟往事,成功维系了自己这么多年美好婚姻的夫人总结道:“其实婚姻美满的要诀在于,除夫妻两人要相互尊重外,双方一定要适当做出些让步和妥协,否则它就难以为继。”
他们婚后刚到德国时,正是20世纪70年代。自上个世纪60年代西方学生运动后,很多学生选择了离开家庭,和其他人一起住在类似“公社”的地方,其中有单身者也有夫妇。这种方式在当时既流行也很经济。史丹泽夫妇与其他五名学生住在一起,每人都拿出些钱放在共同的基金里,且分摊房租,每天都有一个人负责买菜、做饭和打扫卫生等事宜。
后来他们有了自己的房子,做饭就变成她一个人的事了。“我对做饭还是蛮喜欢的,我先生却对此没什么大兴趣,尤其是他也不会买东西,所以,我还是自己买好了。”夫人带着顽皮的表情说,“开始时,他还做点蛋糕,可能后来是因为我把他做饭的勇气都拿走了吧,他就不会做了。现在更不用提,只会吃了。”
交谈中,活跃的大使夫人向我透露说,她曾是个害羞的小姑娘。“我的性格从小就很内向,上学时站起来讲话都会害怕,总有种被动感,宁愿躲在教室后面听讲。现在其实也是这样,我宁愿躲在我先生身后,而不愿站在他前面。所以,当初我们要结婚时,我先生谈到了他将来的外交官职业,我父母就说我:‘这孩子不适合做外交官夫人!’所以我必须克服自己性格的弱点。”
后来,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外交官夫人生涯,加上丈夫在德国时所担任的职位也要求她外出应酬,她如今已克服了自己的内向性格。虽然从个人意愿来说,她还是希望拥有更多的私人空间,而不愿抛头露面。
接下来大使夫人自豪地说:“我先生会感激我为他做的每件事,他通常也会和我分享他的事业。我当然也会给他提供好的建议。我最欣赏他做事的毅力,既从不放弃也从不说空话,而且他精力充沛,再忙时都会找时间娱乐。有时工作一整天,晚上回来时我宁愿休息,而他还可以去看电影和跳舞,也要我陪他一起去,因为我们很少单独活动。”
教育观念时有冲突 但不耽误做父母
大使夫妇有两个孩子,如今女儿24岁、儿子22岁。女儿高中毕业后决定先不上大学,而是工作了一段时间,22岁时开始在柏林自由大学学习中文,如今又和父母一起来到北京,在一所大学里继续读书。
史丹泽夫人说:“从孩子小时,我就和他们在家说汉语。可就在女儿十几岁时,有一次我在地铁里和她说汉语,她突然很生气地跟我说:‘妈妈,我们不要说了,这里没人听得懂,在学校里同学们也会取笑我!’我想,这可能是由于她的青春期反抗心理很强造成的。直到有一天,她突然告诉我,她要在大学里重学中文了,这令我很惊讶。我明白,这也许是由于上个世纪90年代,我们在北京驻任时她对北京的印象非常之好所致。”大使夫妇和他们的子女
那时,大使夫妇的女儿在北京的德国学校里学习,她的朋友都住在附近。就在她准备离开北京返回德国前,父母特地为她举行了一个饯别游园会,请来了她所有的朋友。夫人说:“我们这样做,是因为德国的父母通常都非常照顾孩子,会花很多钱和精力给孩子,我先生也很会组织这类活动。”
当然,作为德国父亲和中国母亲,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观念上难免会有些冲突。史丹泽夫人坦陈道:“儒家思想在我们家里占有主导地位。我小时候父母就教导我们要尊敬长辈,对朋友要讲义气,滴水之恩要涌泉相报等等。我的孩子虽然也受到了中国观念的影响,但在德国也很容易被扭转过去。德国家庭的观念都很自由,孩子可以自由地和父母讨论问题,甚至于指责父母不对。”“刚开始我对此很不习惯,尤其当我女儿十三四岁反抗心理很强时,这让从不敢反抗父母的我时常感到震惊。每当这时,我先生就跟我说:‘让她讲。’慢慢地,我也适应了德国的教育方式。像德国其他孩子一样,我们的两个孩子也非常自立。我儿子15岁就到英国去念书了,后来也一直住在国外。现在他在委内瑞拉代服兵役并做社会工作,以帮助那里的青少年学习、就业和增强环保意识。他认为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虽然我们和孩子之间也会有些摩擦,但总体说来,我看他们对我们做父母的还很满意。”现代化使馆里的中国特色
早在20世纪90年代,夫人就曾与时任德国驻华使馆新闻参赞的先生到过中国。她丈夫史丹泽先生,曾被媒体评述为当时“很少见的活跃的德国人”。他常在私人官邸举行记者招待会,和很多新闻记者都有密切来往。其实,那时的大使夫人在北京也同样活跃。
“是这样,”大使夫人笑道,“我常帮助他在家里组织这些活动。此外,我和丈夫都很喜欢绘画和音乐,因而我们和许多艺术家都来往密切,还常替一些年轻画家举办画展。”不过,此次随丈夫重返北京履新,还没来得及享受闲暇,史丹泽夫人便立刻加入了使馆举行的慈善义卖活动。“这个活动很有意义。很多德国妇女从夏天起就开始做圣诞装饰品,此外还会得到一些大公司的捐赠。2004年11月底,我们卖掉了这些东西,一共筹集了40多万元人民币。我的计划是,2006年找到更多的中国富人来赞助这项活动,只因今年的赞助者几乎全是德国的公司。”作为一座非常现代化的使馆,据说德国使馆的所有建筑材料都是从德国运来的。在其深色为主的色调中,我注意到常有几抹鲜亮的红色不经意地跳出来,使人感到一种活跃的和谐。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夫人这次来中国后,给使馆带来的变化之一。以前德国使馆里的茶几很低,不适宜摆放花瓶,她就决定自己设计并购置一些有中国特色的家具。“朋友们开车带我去很远的家具店,我还翻了很多德国画册,找到了我喜欢的家具,并将它们重新设计成长方形。以便和使馆里已有的方方正正的家具格调相一致。最重要的是,我将它们全部漆上了‘中国红’,对此,大使也很支持我。”夫人笑容满面地向我逐一介绍了自己的努力结果,其中,她过去收集的中国古代瓷器又在中国找到了位置。她甚至特意选出些年代较近的清朝瓷瓶来,使之与使馆现代化的风格更为协调。我想,在北京未来的几年里,活跃的史丹泽夫人还会不断地为使馆带来更多新的色彩。- END -
出处 | 《驻华大使夫人们》(出版于2006年)
作者 | 吴宇华 图片 | 本书及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贾贾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