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在采收、运输及销售过程中,由于挤压、跌撞以及磨损等原因,会造成机械表皮损伤。
这种情况下,仅仅是人的感官上会觉得这个果子不漂亮了(变色是由于碰撞过程中果实细胞质溶出,无色酚类物质变为了有色醌类物质),果子本身并不会产生微生物毒素物质,短时间内将其吃掉不存在风险。
低温环境下,水果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变低,以至于不能及时清除细胞内的自由基,积累过多就会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从而破坏细胞的结构。
另一方面,低温环境会提高水果中果胶酯酶的活性,这种酶类物质会分解水果内部不溶性的果胶物质,也会导致水果变软、发烂。
但是,这种冻伤也只是“细胞的破损”,也不存在微生物繁殖,相对而言比较安全,可以抓紧食用。
我们最常说的“水果坏了”,是指由于微生物的侵袭,导致水果腐烂变质。这种已经霉变的水果,即使剩下的部分也不建议继续食用。
很多人认为“将烂了的水果部分去掉,就可以安全食用了”,但其实还是存在风险。
虽然水果“腐烂变质”的外部变化大家可以看到,但细菌等微生物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肉眼并不可见。比如水果中常见的扩展青霉菌产生的展青霉素、链格孢菌产生的链格孢毒素等毒素,容易增加食物中毒的风险。
有时霉变水果的正常部位所含的展青霉素,已经达到了腐败变质部位的10%-50%,去除变坏的部分,仍存在安全风险,因此不建议再吃。
最后,如果你不知道你家水果是因为什么腐烂的,建议还是扔掉,不留隐患。而且,水果经过长时间存放,营养物质也会流失,不如吃新鲜水果。
很多人觉得“大棚水果”在营养价值和安全性上都不及应季水果。
其实,事实并非如此。应季水果和大棚水果存在的不同点是生长时的温度和光照,从营养物质方面来看,光照和温度仅会影响维生素C等营养物质的含量,差距在10%左右,差别并不大。
大棚水果和应季水果除了可能在口感上略有差别以外,其他方面并不存在差异,安全方面也不存在风险,可以放心食用。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推荐每日食用水果200-350克(一般为1-2个拳头大小)。建议每天食用3种以上的水果来满足这个量,吃水果应该多样+到量。
很多人总是在纠结“食用水果的时间”,其实大可不必,水果饭前吃、饭后吃都可以。
如果非得要问最佳的食用时间,那建议在饭后1小时左右吃水果。这样,在吸收营养的同时,还不影响胃肠正常的消化吸收功能,且能避免对血糖造成较大的波动影响。
饭前吃水果,则有助于减少餐食的摄入量,对于减肥有益,但不适合胃肠敏感人群(容易产生不适感);饭后立即食用水果,相对来说容易给胃肠增添负担。
审稿:刘少伟,华东理工大学食品药品监管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