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彰武故事】渐行渐远的宾图王府

2018-01-18 彰武宣传

        为展示彰武地域历史积淀,弘扬本土特色人文资源,诉说彰武自己的故事,体现彰武特有的内涵。“彰武宣传”微信公众平台特别策划本栏目。本栏目将以具有浓郁本土特色的系列故事让尘封的历史讲述彰武的辉煌,让远去的故事汇成滋养读者的一泓清流,激励彰武人民传承历史,不忘初心,昂首走在“加速赶超,富民升位”的前进路上。


                                                

渐行渐远的宾图王府

                                        

在彰武县四合城镇东升村,有一个早已荒芜的大院落,当地人都称这个地方为“王府”。这儿,就是科尔沁左翼前旗宾图王府的旧址,也是清朝末代宾图郡王棍楚克苏隆的出生地。至今,彰武县的许多老人依然知晓当年宾图郡王棍楚克苏隆的故事。

彰武县在建县之前曾是皇家牧场,牧场的大部分地区是由科尔沁左翼前旗宾图郡王奉旨献纳的,而且还有几个乡镇是在科左前旗撤销后划给彰武的,因此彰武地区的蒙古族人很多是来自科尔沁部落。

“科尔沁”蒙古语意为“锐利”。后来,称元太祖成吉思汗的二弟哈布图哈萨尔的封地为“科尔沁部”,其牧地约当今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黑龙江省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以及吉林省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等地。“科尔沁”原是哈布图哈萨尔所指挥的一支精锐的侍卫队名称,被哈布图哈萨尔后裔用来作为自己部落的名称。明末,科尔沁部服属于察哈尔林丹汗。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科尔沁部首领奥巴率部投奔努尔哈赤,为最早归附清王朝的蒙古部落。

1636年(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极登基后,一方面加强与科尔沁部蒙古王公的联姻,一方面又防备科尔沁部等蒙古部落力量的强大,采取“分而治之”的政策,在蒙古各部建立旗扎萨克;将科尔沁部分成6个旗(左翼3个旗、右翼3个旗),与扎赉特旗、杜尔伯特旗以及前、后郭尔罗斯旗共10旗,会盟于哲里木。

1636年(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极封元太祖十四世孙奎蒙克塔斯哈拉的曾孙——洪果尔为科尔沁扎萨克多罗冰图郡王(亦称宾图郡王),领科尔沁左翼前旗地游牧。所以,科左前旗又称宾图王旗,俗称宾图旗或宾旗。

据《蒙古游牧记》记载,宾图郡王最早的辖地“西至伊拉木图三十里接得格笃苏鲁克界,北至阿木塔克四十里接左翼中旗界,东南至塔本陀罗海百二十里接边墙界,西南至柳条边三十五里接养息牧牧场界,东北至伊克乌尔图六十里接左翼后旗界,西北至霍卓兰排三十里接奈曼旗”。

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宾图郡王奉旨献出部分土地作为清“三陵”牧养地(献出土地长约三百华里,宽约二百华里)。光绪七年设康平县,其祖地一部分编入康平。至此,宾图王辖地面积已经不大了,成为一个长蛇形。

光绪十三年(1887年),第一代宾图郡王洪果尔的十一世孙——棍楚克苏隆,出生在今彰武县四合城镇东升村。    

棍楚克苏隆出生后,被其父敏鲁普札布送至邻居蒙古族陶家抚养,并认陶皋夫妇为义父母。陶皋夫妇贤惠善良,对幼年的棍楚克苏隆有着良好的影响。棍楚克苏隆7岁开始读书。10岁时清朝廷赏戴花翎。13岁时请名师教读。后去北京贵胄学堂读书。光绪三十年(1904年)正月,其父敏鲁普札布病故,棍楚克苏隆承袭宾图郡王爵,时年18岁。

棍楚克苏隆少年时性格活泼,天资聪颖,通晓蒙、汉、满三种语文。喜读《孟子》,认为孟子 44 35802 44 15818 0 0 7440 0 0:00:04 0:00:02 0:00:02 7443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最有道理。袭爵后,经常做些惜老怜贫的事情。棍楚克苏隆关心文化教育,袭爵不久,便在今彰武县后新秋镇开办一所两等小学,选蒙旗子弟入学读书,还派学生到内地学习。

宣统元年(1909年),时年23岁的棍楚克苏隆向朝廷提出旗地自治办法:“取缔宗教,以祛迷信;振兴教育,以开民智;训练蒙兵,以固边圉;择地开垦,以筹生计。”请东三省总督锡良代奏朝廷,以求新政,一洗诸王之陋习。

宣统二年(1910年)冬,外蒙古哲布尊丹巴活佛欲搞外蒙古独立,曾派人来王府,勾结宾图王在内蒙古起事,以响应外蒙古独立。当时棍楚克苏隆表示赞同,并于第二年农历五月到北京居住,怂恿在北京居住的一些蒙古封建王公、活佛搞外蒙独立,并提议在哲里木盟起事。这年11月,哲布尊丹巴活佛在帝俄的怂恿下,宣布了外蒙“独立”,自称“大蒙古皇帝”。1912年2月12日,清末代皇帝溥仪宣告退位。棍楚克苏隆即离京回到科尔泌左翼前旗。后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通电请棍楚克苏隆进京,拟任他为蒙藏院总裁,他对此未加理睬。棍楚克苏隆野心自负,一直梦想着成为第二个成吉思汗。不久,即率随从数人到库伦(今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投奔哲布尊丹巴活佛,被任命为哲布尊丹巴王朝的副总理大臣。其间,棍楚克苏隆多次向哲布尊丹巴条陈治国安邦之策,但被采纳的很少。当地的一些封建王公、喇嘛操纵大权,经常排挤他,甚至怀疑他是派来的奸细,弄得棍楚克苏隆终日抑郁,闷闷不乐。

1912年8月,民国政府颁布《蒙古优待条例》、《加进实赞共和之蒙古札萨克王公封爵》政令,赞同共和的封爵升一等,受到蒙古王公和上层喇嘛的欢迎。这时,在蒙古库伦的棍楚克苏隆见机则以“母病危”的假电报骗过哲布尊丹巴,率随从离库伦回其王府。途经哈尔滨时,才知道他的弟弟趁他在库伦时,已承袭了宾图郡王爵。棍楚克苏隆无奈又中途返回库伦。

1915年春的一天,棍楚克苏隆赴某大臣宴会返回住所时,刚一进院就大叫一声,倒地而死。对其死因,有的说被人毒死;有的说是羊痫疯发作。死后,其灵枢运回原籍入葬。

史料记载,宾图郡王王府驻地最先设在三家子北山(今内蒙古自治区库伦旗)东南,后迁至伊和窑,再迁敖包哈拉乌苏,东旧府(今康平县沙金台乡),西旧府(今彰武县后新秋镇)。光绪三十年(1904年),棍楚克苏隆承袭宾图郡王王位后,把王府迁至今彰武四合城镇南五华里的东升村。

“当年的宾图郡王王府,占地2万平方米,大院子四周是一体的青砖围墙,院里又分为东、西两个院。”熟悉王府的当地老人告诉记者,西院是主人院,正门两侧各有一个小朱门,进门为三间钟鼓楼,楼北为廊檐台阶四合院,是王爷的眷属宅邸,南正厅是祭祀佛堂。东院是奴仆院,也是南正门,院内建有南北两排四层廊檐式房,设有大堂(审判人的地方)、客厅、卫队和奴仆宅。

据说,宾图王府在新中国成立的时候还很完整,后来还被当地政府改为一所村小学校。1951年拆除,改为耕地。现在,宾图王府旧址的大院落依稀可辨,一道道难以绝迹的灌木丛春绿秋黄,似乎在诉说着这里曾经的往事。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1933年科尔沁左翼前旗又称东科前旗,伪旗公署初设西札哈气(今康平县境),1934年8月迁至今彰武县后新秋镇,1943年秋又迁至今彰武县章古台镇。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这里建立人民政权,仍称为科尔沁左翼前旗,旗政府未固定,先后驻敖力营子、花果窝堡、后新秋、扎兰营子等地。1949年3月10日,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撤销科尔沁左翼前旗建制,旗地分别划属彰武、法库、康平三县和科尔沁左翼后旗。其中,章古台、后新秋两个区划给彰武县。

如今,彰武县文物管理所一直保存着一口铸铁大钟,面文雕铸“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字,下款为“兵图王界东平顶山平安寺会末人等住持僧普济。光绪伍年陆月吉日立”。此钟征集于彰武县后新秋镇,也证实了彰武地区曾属宾图郡王辖地这一史实。

           (《彰武故事》编写组)


相关链接:


【彰武故事】彰武地区蒙古族探源


【彰武故事】彰武设县始末


【彰武故事】都尔鼻山·都尔鼻城·都尔鼻路


【彰武故事】高山台、烽火台与广宁后屯卫


【彰武故事】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下)


【彰武故事】(五):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中)


【彰武故事】(四):彰武大地上的第一缕炊烟(上)


【彰武故事】(三)九一八之后日寇铁蹄下的彰武


【彰武故事】彰武境内的柳条边与彰武台边门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彰武宣传 征稿启事

为展示彰武形象,发布权威信息,传播彰武精神,弘扬社会正能量。彰武宣传微信公众平台现向社会征集稿件,稿件内容包括:彰武美丽景色照片、彰武历史故事、老照片、原创的字画、歌曲、诗歌、朗诵作品、彰武好人好事、百姓关心的话题、身边的有趣事等等,稿件可以是图片、文字、音频、视频。

投稿方式:1、将稿件整理打包后添加附件发送至534637464@qq.com电子邮箱,请标明微信投稿。2、在微信平台对话界面直接发送稿件。我们期待您的大作哦!

更多推荐: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