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彰武故事】彰武地区蒙古族探源

2018-01-15 彰武宣传

        为展示彰武地域历史积淀,弘扬本土特色人文资源,诉说彰武自己的故事,体现彰武特有的内涵。“彰武宣传”微信公众平台特别策划本栏目。本栏目将以具有浓郁本土特色的系列故事让尘封的历史讲述彰武的辉煌,让远去的故事汇成滋养读者的一泓清流,激励彰武人民传承历史,不忘初心,昂首走在“加速赶超,富民升位”的前进路上。


                                         

彰武地区蒙古族探源


冉冉升起的太阳啊,慢慢遮上了云雾哟。我的家乡察哈尔八旗啊,不知离我有多远哟!如果我是鹰和鸟,早就飞回了我的故乡。 因为我不是鹰和鸟,只能望着家乡哭泣……

这是一首苍凉忧伤的苏鲁克民歌,唱的是被征调来养息牧场(今彰武县)放牧的察哈尔八旗蒙古牧民深切的思乡之情。清朝初年的察哈尔八旗,是彰武县蒙古人祖先的主要来源。

传说苍狼和白鹿是蒙古人的祖先。《蒙古秘史》开篇就有:“成吉思汗的祖先,是承受天命而生的孛儿贴赤那和妻子豁埃马兰勒一同过腾汲思海至斡难河源头的不儿罕山前住下,生子名巴塔赤罕。”巴塔赤罕,就是成吉思汗家族的始祖。其实,“苍狼”和“白鹿”都是人名。“苍狼”和“白鹿”在蒙古语中分别读为“孛儿贴赤那”和“豁埃马兰勒”,汉译《蒙古秘史》时把“孛儿贴赤那”和“豁埃马兰勒”译成“苍狼”和“白鹿”了。苍狼和白鹿也是蒙古人的图腾。    

在蒙古民族族源的问题上,现代、当代多数学者认为蒙古族出自东夷族东胡一支。东胡,是包括同一族源、操有不同方言、各有名号的大小部落的总称。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在匈奴东,故曰东胡。”4世纪中叶,鲜卑人的一支,自号“契丹”,生活在潢水和老哈河流域一带。居于兴安岭以西(今呼伦贝尔地区)的鲜卑人的另一支,称为“室韦”。在突厥文史料中,称室韦为“达怛”(鞑靼)。由于室韦诸部中蒙古部的强大,“达怛” (鞑靼)一名逐渐又被“蒙古”所代替,成为室韦诸部的总称。文字记载蒙古之称谓,始见于《旧唐书》,称作“蒙兀室韦”,是室韦的一个部落,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以南地区。12世纪时,这部分人子孙繁衍,氏族支出,渐分布于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三河上源和肯特山以东一带,组成部落集团。 

12世纪,蒙古部落首领铁木真连续击败蒙古高原各部落,统一了蒙古。南宋定宗开禧二年(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畔举行大聚会,建大蒙古国。铁木真被推戴为蒙古大汗,号成吉思汗。于是“蒙古”由部落名开始成为民族的族称。大蒙古国随即统一了中国北方,此后在成吉思汗的率领下不断西征,先后建立了钦察、察合台、窝阔台、伊儿四个属国(汗国)。打通了亚洲和欧洲的陆路交通线,促进了东西方文化和经济的交流。元世祖忽必烈建立元朝(1271~1368年)并统一全国。空前统一而强盛的元朝,确立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巩固和发展了我们多民族的国家。 

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元朝灭亡,残余力量退居蒙古草原,史称北元。

清顺治二年(1645年),为了安置蒙古科尔沁十家王公作为顺治皇帝登 41 37951 41 15798 0 0 6402 0 0:00:05 0:00:02 0:00:03 6401贺礼献给朝廷的10000只羊和5000头牛,朝廷决定在杨柽木河(今柳河)流域设立牧场。开始从内蒙古察哈尔八旗调遣来11户蒙古牧民,顺治四年(1647年),又从察哈尔八旗调遣来32户蒙古牧民担任牧丁。

察哈尔部落是北元蒙古大汗的直辖部落。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蒙古大汗达赉逊因受蒙古土默特部首领阿拉坦汗(俺答汗)压迫,率察哈尔部从内蒙古东部徙牧于辽东边外。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成吉思汗第二十二世孙、察哈尔部林丹继承蒙古帝国大汗,驻帐于白城子(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泡子镇),力图称雄蒙古。崇祯元年(1628年)六月,林丹汗为避后金,率察哈尔部西迁到宣府、大同边外。后金天聪六年(1632年)三月,与林丹汗同岁的后金汗皇太极大举进攻林丹汗,林丹汗兵败西走大板申(今呼和浩特),过黄河,后入青海。天聪八年(1634年),43岁的林丹汗病死于大草滩(今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境)。林丹汗死后察哈尔部溃散,大部分官员率领部属数万人归附后金,被授以职爵,以其部属编设佐领,隶属于满洲八旗,形成了察哈尔八旗。但仍有一部分官员拥立林丹汗子额哲驻牧黄河河套。天聪九年(1635年),后金派遣多尔衮等4贝勒率兵往收额哲,额哲与其母苏泰太后被迫率属下一千余户投降,被后金安置于义州(今义县)边外,即今阜新市清河门区一带,为察哈尔札萨克旗。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林丹汗的孙子布尔尼起兵反清被镇压后,该札萨克旗被撤销,其属民分别被迁徙到宣化、大同边外察哈尔故 地——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东南部及锡林郭勒盟南部一带,将察哈尔八旗又编为察哈尔左右翼各四旗,各旗不立扎萨克,只任命总管。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朝廷在张家口设都统府,统辖察哈尔八旗。

顺治四年(1647年),被征调的察哈尔八旗牧民千里迢迢,跋山涉水,餐风露宿,历尽艰辛,整整走了两年,于顺治六年(1649年)农历四月到达柳河流域,以“苏鲁克”方式放牧朝廷的牛羊。“苏鲁克”,意思是牧主把牲畜借贷给牧民放牧,因此,养息牧场也叫苏鲁克牧场。当时,每旗调遣两个家族,每个家族调遣两户,共计调遣32户、236口人,分包、白、罗、邰、洪、赵、吴、齐、戴、李、韩、杨12个姓氏,16个家族。

在彰武县政协退休的包国相老人,曾经为他的大爷——成吉思汗第34 代孙、养息牧场的牧长扎木沙补遗过一份完成于1930年,用蒙文编写的“黄金家族”家谱。这份家谱不仅记载了成吉思汗22世孙林丹汗的5世孙高勒陶、召勒陶二兄弟到成吉思汗第36代后裔共千余人的家族谱系和当年养息牧场的历史,还详细地讲述了牧场内部的管理机制以及牧场给皇家三陵(永陵、福陵、昭陵)专供祭品等诸多事情,给学术界研究蒙古族史提供了一份珍贵的史料。

据《彰武县民族志》记载:由察哈尔镶黄旗达西门苏木调遣来的包姓牧民,来时为兄弟两户,兄名高勒陶,弟名召勒陶,系成吉思汗22世孙林丹汗的5 世孙。来苏鲁克时为2户、16口人,落户于萨日图勒(今彰武县冯家镇小沙力土)。如今这个家族主要分布在冯家镇小沙力土和大冷镇上三家子等地。

由察哈尔镶白旗希令根苏木调遣来的白姓牧民,初时落户于今大德镇大德阁一带,后于乾隆四年(1739年)移居今二道河子蒙古族乡五家子一带。现在,其家族已分布在后新秋镇千德木村和兴隆堡镇的牤牛海屯。

由察哈尔镶红旗乌音太苏木调遣来的包姓牧民,为一个家族两户,分别落户于今大冷镇的六家子和东大板。现其家族分布在大冷镇的吐力土、拉拉屯,两家子镇的宁卜窝堡,冯家镇的侯贝营子等地。其中有一支早年迁居大冷的套力干土,兄名汪其格,弟名宋其格,后衍化汉姓“王”、“宋”,其后人现居大徳镇的哈拉嘎土。

由察哈尔正黄旗长寿苏木调遣来的白姓牧民,落户于今二道河子蒙古族乡赏屯河南。现在那里姓白的蒙古人还不少。

由察哈尔正白旗德格得恩苏木调遣来的白姓牧民,落户于今二道河子蒙古族乡赏屯河北。现在其家族已分布在五峰镇大五喇叭村和苇子沟镇的浩力保村、西六家子镇的新屯子。  

由察哈尔正白旗敖赛苏木调遣来的洪姓牧民,落户于今五峰镇固力本花。现在其家族分布在五峰镇的马帐房、大林台、宣女、合不土、大五喇叭等村屯。

由察哈尔镶白旗扎来苏木调遣来的白姓牧民,落户于今冯家镇北皋皋,后来其家族分布到今两家子镇阿都来屯、二土窝堡以及二道河子蒙古族乡五家子、西六家子镇的伊和忙海等地。

由察哈尔正蓝旗密和苏木调遣来的齐姓牧民,落户于今西六家子镇地碾子。现在其家族分布在五峰镇的大五喇叭、两家子镇的下窝堡等村屯。

由察哈尔正蓝旗巴吉苏木调遣来的赵姓牧民,落户于今西六家子镇三河岔村海龙窝铺。现在其家族分布在兴隆堡镇的一家子、苏家窝堡,苇子沟镇的浩力保、旧屯,二道河子蒙古族乡的平台子以及两家子镇的敖及马窝堡等村屯。

由察哈尔正白旗察嘎苏木调遣来的罗姓牧民,落户于今满堂红镇闹德海和今内蒙古库伦旗的勿克稿(原属养息牧场新苏鲁克)一带。后来其家族分支到大冷的谢林台、大庙和前福兴地镇的大沙力土等村屯。

由察哈尔镶蓝旗昭力格图苏木调遣来的白姓牧民,落户于今平安镇四家子(时称都本格尔)、今大冷镇程沟(时称冲合勒)。直到现在,程沟村的白姓蒙古人也很多。  

由察哈尔正蓝旗额尔和图苏木调遣来的吴姓牧民,初时落户于拜兴图(今西六家子镇白山土),后移居于奇乎台(今五峰镇石岭子)。现在其家族分布在苇子沟镇的叶喇嘛土村、土城子村,西六家子镇的哈拉忙海屯。 

由察哈尔正红旗乌力吉苏木调遣来的邰姓牧民,当时来哥三个,老大贴记落户于瓦施茫海(今西六家子镇西六家子村),老二贴烈和老三贴慎落户于鄂伦苏(今两家子镇两家子村)。现在这个家族已分布于东六家子镇、两家子镇二土窝堡、双庙镇替克申屯、平安镇的申金花村。

由察哈尔镶蓝旗昭日格图苏木调遣来的戴姓,落户于今苇子沟镇岔山稿,后分支到这个镇的土城子和西六家子镇的四家子。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在养息牧场西北隅设新苏鲁克牧场(今彰武县四堡子镇和内蒙古库伦旗部分村屯),新苏鲁克的牧民自义州(义县)调来,初有赵、李、白、何四姓,雍正朝又续一黄姓,均为蒙古族。

清末,为了解决国库空虚,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养息牧场开禁招垦,一时间各地垦民闻风而至,其中大部为汉族,也有少量蒙古族人。据资料记载,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养息牧场的蒙古族人口为10200人,招垦后到宣统元年(1909年),彰武县总人口为81922人,其中蒙古族为2529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1%。这些蒙古族垦民分别来自阜新县、朝阳、喀左、北票等地。伪满洲国大特务川岛芳子的丈夫,曾任伪满通辽军管区中将司令的甘珠尔扎布,就是在他出生的1903年,随其父巴布扎布由阜新县玛拉嘎塔村(今属建设镇)迁居彰武县大冷营子的。他的弟弟正珠尔扎布(伪满海拉尔军管区少将参谋长)则出生在大冷营子。

有些汉族垦民和蒙古族通婚,其后代也有不少改为蒙古族的。

养息牧场的大部分地区是由科尔沁左翼前旗宾图郡王奉旨献纳的,彰武县的蒙古族很多人是科尔沁部的后裔。

成吉思汗把二弟合撒儿分封在今呼伦贝尔大草原、外兴安岭一带的广袤土地。成吉思汗扩编带弓箭的“豁儿臣”(科尔沁)护卫军,合撒儿为指挥官,负责大汗营帐的警卫重任。“科尔沁”由军事机构的名称逐渐演变成合撒儿后裔所属各部的泛称,形成了科尔沁部。1949年3月10日,科尔沁部的科尔沁左翼前旗建制撤销,旗地分别划属彰武、法库、康平三县和科尔沁左翼后旗。其中,章古台、后新秋两个区划给彰武县。因此,彰武县章古台、后新秋、大四家子、四合城、阿尔乡等5个乡镇的蒙古人,其先祖主要来源于科尔沁部落,他们同通辽市的蒙古人渊源相同,同出生于科尔沁左翼中旗的清孝庄皇太后和蒙古民族英雄嘎达梅林属于同一宗族。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彰武县蒙古族人口38190人,占全县人口10.5%。                      

                                       (《彰武故事》编写组)


相关链接:


【彰武故事】彰武设县始末


【彰武故事】都尔鼻山·都尔鼻城·都尔鼻路


【彰武故事】高山台、烽火台与广宁后屯卫


【彰武故事】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下)


【彰武故事】(五):草原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中)


【彰武故事】(四):彰武大地上的第一缕炊烟(上)


【彰武故事】(三)九一八之后日寇铁蹄下的彰武


【彰武故事】彰武境内的柳条边与彰武台边门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彰武宣传 征稿启事

为展示彰武形象,发布权威信息,传播彰武精神,弘扬社会正能量。彰武宣传微信公众平台现向社会征集稿件,稿件内容包括:彰武美丽景色照片、彰武历史故事、老照片、原创的字画、歌曲、诗歌、朗诵作品、彰武好人好事、百姓关心的话题、身边的有趣事等等,稿件可以是图片、文字、音频、视频。

投稿方式:1、将稿件整理打包后添加附件发送至534637464@qq.com电子邮箱,请标明微信投稿。2、在微信平台对话界面直接发送稿件。我们期待您的大作哦!

更多推荐: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