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嘉璐:文化传承要靠人
点击上方“民进网”可快速关注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在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中,文化都发挥着巨大作用、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树立文化自信需要加强文化传承,而文化的传承要靠人。
许嘉璐出席文化讲座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日益成为教育和交流的主要手段。例如,一位教授的讲演,通过视频可以即时让无数观众收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其的依赖日益加深,也逐步将其作为文化传承的主要手段。同时,教授的讲演虽然通过视频能让人们听到声音、看到动作,但讲演人的感受、感情和言外之意还是会有所流失;缺乏现场氛围和互动,受众的收获必打折扣。此外,还有人认为,书籍是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对于这一观点也应辩证地看。有了书籍就一定有文化传承吗?在当今时代,有多少人愿意认真去读《论语》《孟子》《尚书》《周易》,又有多少人真的把握了书的真谛?还要看到,书籍记录的思想和文化每倒一次手,就可能丢失一部分信息,甚至扭曲一部分信息。所以说,文化的传承靠人,靠人与人之间以“情”进行联结和沟通,其他的媒介和方式都是工具、手段,起辅助作用。
文化传承,要重视家庭教育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文化传承不可忽视
人们传承文化,主要通过家庭、学校、社区等渠道。犹太人长期没有祖国,直到1948年以色列复国。复国后没过多久,以色列就成为中东的强国。它靠的是什么?就是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犹太民族、伊斯兰民族等关于家庭、学校和社区教育都有上千年乃至几千年的经验积累,需要后人发扬光大并赋予其时代意义。这同时也提醒我们,文化的传承不能过分依赖电子媒体而忽视了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教育作用。例如,见到一位老人摔倒了,带着孩子的妈妈马上跑过去把老人扶起来,这样一个举动就是对孩子无言的教育。这就是通过家庭、通过人进行文化传承的鲜活案例。
文化传承,要重视学者作用学者在文化传承中肩负重任
学者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和地位,需要引起重视。首先,学者要成为文化宝库的看门人,对库里的东西要一清二楚,尽量防止“宝贝”丢失。其次,学者要成为文化宝库的导游,熟悉宝库里的“宝贝”,就像导游熟悉景点、路线及其掌故、文化内涵等一样。最后,学者要成为文化传承的警醒者和指路牌,告诉人们每条路将通向哪里。回顾历史,在中华民族奔向“理想国”的漫长征程中,孔子、孟子思考的都是这片土地上的人民要走哪条道路。明朝中叶,当整个国家陷入黑暗时,王阳明几经反思,自我批判、自我超越,提出了“致良知”,让很多人看到了光明,看到了深埋着的“良心”会照亮世界。因此,学者在文化传承中肩负着思考国家和民族未来之路的重任。
文化传承,要普及到民众中老百姓是我们的老师
文化的传承既然靠人,自然就要靠“话”——活生生的、人人能上口的话语。现在有关儒、释、道和西方文化的书汗牛充栋,其中“话少”而术语多,平易的话少而艰涩的话多。文化传承的“话”应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让文化水平不高的人包括汉语还不太好的少数民族同胞一听就懂、懂就记住、记住就做。我们今天常说的“天理不容”“丧尽天良”“天地良心”“知行合一”,都来源于宋儒、明儒,这些话至今还活在老百姓的嘴里、心里。我们需要一大批学者在书斋里做高深的专业性、基础性研究,这样才能不断输送思想养料。但学者们也应认识到,要让思想文化对老百姓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就需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普及到民众中,防止“术语越来越多,读者却越来越少”。应始终铭记,老百姓的话最浅显,但常常蕴含着很深的道理,那是世世代代沉淀在人们内心最深刻的东西,老百姓其实是我们的老师。
(作者许嘉璐, 民进中央原主席。本文原载于《人民日报》)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了解民进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