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推动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来听专家怎么讲

邱凌 民进网 2022-01-14

点击上方“民进网”可快速关注

9月5日至6日,由民进中央主办的“庆祝第37个教师节暨2021·中国教师发展论坛”在吉林长春举行。

围绕“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主题,20余位与会专家发表专题报告,就“卓越教师的核心素养与成长路径”“高水平教师培养体系”“教师管理综合改革”等问题进行深入研讨,共同为我国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献言献策。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中共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

在建设教育强国历史新征程的背景下,教师应当具备哪些素养?如何培养新时代教师?如何更好地对教师进行持续教育?这些是时代留给我们的新命题,也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努力作答。

01新时代要求教师具备更高的综合素养

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钟秉林作题为《迎接新挑战,创新教师教育》的主旨发言

“我国教育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从外延式发展转变为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钟秉林在报告中指出。

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以往的“知识核心时代”已经逐步走向“核心素养时代”。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院院长周彬认为,在核心素养时代,教师的高学历仍然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在高学历的情况下,还应该具有高学科水平和高教育能力,这种对学科知识深刻的理解和输出才能有助于成为高水平教师。

东北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饶从满和团队构建了“新时代中国教师素养模型”,他认为高水平的教师应具备认知素养、自我素养、功能素养和社会素养,其中认知素养包括学科素养和通识素养,自我素养包含发展改进和师德情怀,功能素养包括学习支持和全人教育,社会素养则是指沟通合作能力。

“近一年多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催生了在线教育和传统教育的融合,教学空间、师生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新的转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在主题发言中指出,长远来看,知识性的教学迟早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未来教师教书育人的素养会得到进一步凸显。“未来教师要增强育人的功能素养,要成为学习服务设计者、个性化学习指导者、信仰与价值的引导者,更强调教师能够和学生进行心灵的碰撞和灵魂的启迪。”余胜泉强调。

02培养人才队伍的职业认同和教育情怀
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孟繁华教授在线上作《构建指向欠发达地区教师培养的U—U教师教育共同体》的主题发言

教师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事业。三尺讲台上,老师们用粉笔和思想点亮着孩子们的未来。新时期,如何培养出具有更高素养的教师值得关注。

论坛上,周彬分享了一组数据:2021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1078万人,其中985高校总共录取14万人,两所985师范院校(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本科师范生大概1700人,占所有985高校的1.3%。但在这1.3%里,并非所有的人都会走进课堂。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孙丽昕建议:“鉴于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及高考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大多对于职业的选择还不明确和清晰,而从教意愿对于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稳定和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可从大二下学期或大三开始进行准教师的选拔。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潘春雷也持相似观点,他认为,在师范教育中,还应对准教师的理想信念等进行培养,这也有助于在未来提升他们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高水平教师本身是理论问题,更多的也是实践问题,就是我们所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能为中小学校所欢迎。所以,我们也制定了一个教育硕士项目,帮助原来985学校里面的本科毕业生弥补教育教学知识和教育情怀,让他们更好地进入中小学校任教。”周彬指出。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成为新的历史任务,与之相对应的乡村教师培养和发展问题也受到更多关注,多位专家也就此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通过一组数据对比,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中国农村教育研究院院长邬志辉表示,目前来看,定向培养乡村教师的效果最好。“但现在这方面做得还不够,农村遇到的最大困难还是优秀教师下不去的问题。”邬志辉颇为遗憾地说。

对于这个观点,民进山西省委会委员、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裴秀芳也深表赞同。“欠发达地区教师定向培养的首要目标是激发他们的教育意愿,要注意培养教师的职业认同和对乡村的热爱,真正做到扎根乡村,为乡村教育、乡村振兴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03坚持教师队伍的再教育和再培训

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作学术总结

教育是一项长期而细致的工程,成为教师不是师范教育的终点,而是一个新起点。因此,对于教师队伍的再教育和再培训也应不断坚持和突破。

教师教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价值:教师教育的知识生产,教育改革的社会服务,教师教育专门人才培养。”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志勇说。

如何进行高水平的教师教育?钟秉林认为,推进教师教育改革的创新实践不可或缺。“首先,要构建开放型的教师教育体系,教师资质要深化研究和规范,教师教育的资源要进行开发和认证,教师教育培养的方案、课程体系等要不断优化调整;其次要完善教师教育评价体系,坚持学生中心和结果导向,持续改进和多元参与。”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师教育改革创新中,需要以事实为基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教育研究所所长宋萑提出了“互联网+循证教师教育”模式。“循证培养是以问题性、协同性、迭代性和系统性为特征的,借鉴的是医学的培养模式。教师教育学科方法制度的研究,比如教和学的研究,怎么学、怎么教等都需要通过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首都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孟繁华紧随其后介绍了“U-D-S(University-District-School)教师共同体”的模式,其指导思想归纳为三个词——反哺、超越和激活。孟繁华解释说:“哺就是鼓励大学教师通过挂职副校长、年级主任等方式到中小学现场汲取鲜活的实践,在实践中超越教师已有经验,同时激活大学教师的理论创新,这些新的教师教育理论则又会推动中小学教育实践问题解决。如此一来,就会形成一个闭环,循环往复之间推动教育的良性发展。”

除此之外,教研员制度也是一种提升教师教育质量的有效路径。有专家认为,教研制度是中国教育制度的一大特色,是独特的教师发展体系,是庞大基础教育体系的坚强支撑,也是连通教育政策、教育科研和一线教育教学不可或缺的中间机制。教研员是教研机构中的老师,通俗来说,就是老师的老师。“有人说教研员是‘为老师做嫁衣的人’,但实际上教研员和教师是共同的研究者和成长者,我们就是用优秀培养优秀,用崇高涵养崇高。”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教研中心主任罗滨说道。


短评

让教师真正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烛凝红蕊一生心,雨浥芳林千古事。”金秋九月,丰收时节,第37个教师节即将到来。让我们向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

  据教育部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教师总数已经达到1792.97万人,比上年增加60.94万人,增长3.52%,教师规模不断扩大,教师队伍资源优势不断优化。但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当前我国教师队伍还面临着多方面的问题,尤其是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的问题仍然凸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如何吸引优秀人才投入教书育人的伟大工程,还需多方协调,持续发力。

  在第36个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祝贺和慰问时强调,让教师真正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要让教师令人“羡慕”,必须持续改善教师待遇。近期,教育部发文称,2020年各地实现了“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目标,令人振奋。但与其他行业相比,教师群体的平均工资水平还是偏低,因此对教师的待遇问题仍需关注,也应当持续呼吁。解决好教师基本的后顾之忧,才能让他们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要让教师令人“羡慕”,必须注重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教育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工作,教师肩负着责任和使命,也相应承担着压力。因此,除了减小教师的经济压力,还应更关注教师的身心健康。在教育实践中,需要注意增强教师的获得感、成就感和幸福感,提升职业认同,让他们可以舒心从教、安心从教、稳定从教。

  要让教师令人“羡慕”,还必须营造好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人们常说,教育是什么样子,明天就是什么样子;教师有怎样的地位,国家就有怎样的未来。崇尚知识、敬重教师历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传统也永远不能丢。

  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他们教育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只有让教师受人尊重,令人羡慕,才能吸引更多优秀的人加入到教师队伍当中,点亮更多孩子光明的未来,托举出中华民族更灿烂的明天。 


《团结报》整版报道2021·中国教师发展论坛综述


来源:《团结报》;作者:邱凌 

更多推荐

点赞、在看、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