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民进的“特殊专家”杨心德

徐建成 民进网 2022-01-14

点击上方“民进网”可快速关注


在民进的首张44人选票中,有一位人物并不为人熟知与了解,他就是杨心德。有关杨心德的研究资料也几乎难以找寻。唯一的路径在于《傅雷全集》中,傅雷多次提到了他。因为他俩都是上海浦东人。

一、《电影杂志》显示其生平:留学欧洲的早期电影家


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进入了发展的初盛时期,与此同时,也正值中国期刊传媒印刷业的日渐兴盛。由此两大产业交融,不断地确立和彰显大众媒介的本质属性和近代语境,并渐进式影响到国人完成 “启蒙”、追求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1922年,毕业于浦东中学的杨心德(1902—?),有志投身于这样的新兴行业,于1923年春乘船赴德国,同年夏入柏林工业大学,从事专业学习,成为早期电影界留学生之一。这样的留学生,既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又是中国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嬗变过程中的新兴力量。本着电影普及教育、弘扬传播民族文化的初衷,这些留学生们自海外学成归来后,推动国内电影产业发展、摄影印刷技术更新。杨心德就是其中的一位。

1925年2月,23岁的杨心德回到上海求职。于是在《影戏春秋》1925年第9期登了一则招商谋职信。创刊于1925年的专业影评杂志 《影戏春秋》,因在电影批评方面的严谨、审慎与专业,成为了早期电影批评价值建构和理论实践的重要范本。在这封谋职信里介绍了杨心德留学德国的基本情况:他在柏林工业大学学的是“照相科研究,内含影戏及铜版,每周实习38小时,听讲9小时,课余之暇,另请技师教授及往铜版工厂实习,假期之内则往名胜各地拍摄风景影片”,在校内学业孜孜不倦,得到教授们的特别器重。1924年8月,中国留德学会照相研究部成立,他被推为理事,后又加入柏林照相研究会,成为会员。

翻检1925年出版的第11期 《电影杂志》中也刊发了一篇介绍《由欧返国之电影家:杨心德君》(《电影杂志》月刊1924年5月创刊于上海,由顾肯夫、程步高,朱瘦菊主编,晨社出版。这是20世纪20年代中期最重要的电影刊物之一。1925年秋停刊,共出13期)。在这篇介绍里,肯定杨心德在拍电影、铜版印刷方面,经验学识均极丰富,“此次返国拟先考察沪上电影事业”,意向集资试办。


二、创办故宫印刷所:专门摄影制版专家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宣告成立,组成了董事会与理事会,聚集了大量的社会名流,紫禁城由此开启了新序幕。1928年,国民政府北伐成功,接收、改组故宫博物院。由于京华印书局承担任务繁重,加上自身规模受限,难以过多承印故宫业务。面对困境,故宫博物院与上海一家制版社取得联系(此时的杨心德已在出版界小有名气,并在《世界画报》开辟了“摄影研究”专栏),开始筹划成立故宫印刷所,方可充量发展出版物品。于是,杨心德在 1929 年来到故宫博物院工作,起初为暂时帮忙性质,随后成为故宫一等科员(据1929年故宫博物院工作报告,当年故宫一等科员仅6人)。

1930年初,出于商业经营头脑,杨心德在紫禁城外南池子与一位王姓的资本家开了个小规模的印刷厂,并直接向德国订购机器纸张。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负责人马衡知道后,便与吴瀛(《故宫周刊》首任主编)一道与杨心德商量合作,筹谋成立官商合办的故宫印刷所。一方面顾全杨心德原有的已成之局,先行利用杨心德已有的机器试办,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恐怕牵涉政治,免蹈历来官办的役辙。由此,1931年故宫博物院临时增设出版处,由李宗侗(即李玄伯,民进成立大会签到名单上的26人之一)兼处长、编辑组主任,吴瀛为印刷组主任,程星龄为发行组主任,杨心德为摄影组主任。故宫印刷所采用官商股份制形式,总资本为4.4万元,故宫博物院与杨心德双方各占50%股份。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按《故宫印刷所章程》,印刷所设立以“经营各种书画图表之印刷事件,并制售锅模铅字等物品,唯承印之件应以故宫博物院为主体”。故宫印刷所实为故宫之内部机构之一,只是因其特殊性,采用的是企业化管理模式,杨心德为技师兼经理(一说为厂长)。

但是好景不长,由于管理上出现多种因素和相关事件,印刷厂最终经营失败,故宫博物馆与杨心德之间也产生了很多矛盾,“利弊互见,至难抉择”。在马衡继任院长之后,1934年经过多方讨论磋商,决定执行杨心德退出,故宫印刷所改为官方经营。直至1936年6月,有名的祝纪藩会计师事务所对故宫印刷所账目清理完毕,杨心德返回上海。

但是,不管怎么说,为了这个在当时具有最新现代化机器设备的故宫印刷厂,杨心德确实付出了他专业化的匠心技能与商业化的心血,进购了一批德国先进的印制设备,聘请和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技术能力的印刷人才,使制版和印刷的质量标准达到了先进水平,也促成了鲁迅与郑振铎委托故宫印刷所印制《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的工作。既为中国版画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在中国艺术出版史上留下了宝贵的一笔。在20世纪30年代进步文化有限传播的政治环境下,故宫承载了为中国左翼文化包括外国现实主义文化服务的使命。也正是因为有了故宫印刷所的先例与经验,才有了今天的故宫博物院与故宫出版社,才使得故宫博物院成为现今中国唯一一家有自己出版社的博物馆,才使得作为全国博物馆界唯一出版社的故宫出版社有了存在的历史依据。

在北平期间,杨心德还与北平光社的摄影美术界人士往来较多,兼顾文人圈交流。其中在《新文学史料·刘半农日记》中可以看出,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文学家、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刘半农与杨心德还是挚友相交的。


三、参与民进政治活动:弃商从文的印刷技术开拓者


全面抗战时期,据著名考古学家贾兰坡在《悠长的岁月》中写道:我的朋友杨心德在上海海格路281弄30号开了一家“上海信德机制软管印刷厂”,这是专门做牙膏皮的工厂。在《傅雷自述》中写道:“抗战中认识留德摄影印刷专家 , 前故宫印刷所创办人杨心德,以其为印刷专家,很早即介绍与徐伯昕。”可以说,杨心德加入民进,成为民进首张44人选票中的一员,并非偶然。

傅雷在自述中写道,解放后,杨心德去过苏南、苏北解放区体验生活。但小工商者的思想一度缠绕于心,难以克服,心绪不通 , 甚至说出“宁可摆香烟摊。”傅雷“劝他回本行,替国家的高级印刷业出些力,因为他是摄影制版专家,长于精印名贵美术图片”。但“他一贯表示消极,不愿意”。为了“发掘人才”, 傅雷还函致时任上海市政协副主席石西民提出此人 , 也约周煦良共同提名他为上海市政协委员 , 又函请徐伯昕,“约他一同着力动员”,另向政协推荐安排他做印刷制版的研究工作。直到1956年底 , 杨心德终于接受了大家的意见,为上海印刷学校从事设计摄影印刷的实验及教学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故宫文物出版印刷事业的发展需要,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和上海出版公司总经理刘哲民这两位民进人,决定将上海鹿文波的开文制版所和戴圣保的申记印刷所人员、设备全部迁京,以筹建故宫博物院新的印刷所。两个所的彩色铜版和珂罗版印刷设备全部由国家作价收购运京,所有的技工十余人一律携眷来京。1957年,在郑振铎的主持下,成立了全国唯一的专门出版文物考古书刊的文物出版社,并在故宫印刷所的基础上建立了文物印刷厂,使其印刷质量完全达到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1983年,紫禁城出版社正式成立,2011年紫禁城出版社更名为故宫出版社,继续承担故宫印刷所肩负的文化传播使命。

1962年6月27日,傅雷在《对纪念故画家黄宾虹先生百岁诞辰及编印画册事意见》(《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写道:“吾国目前之美术品复制,无论技术、原材料、摄影、制版、单色、彩印色、设计、装订,均与国际水平有相当距离。必须有一专门人才,授予全权,俾负全责主持。如中央文化部附设之故宫博物院印刷所之杨心德,原为抗战前故宫博物院印刷所之创办人兼厂长,为留德专攻摄影制版之专家,工作认真,要求严格。若能向中央借调数月,主持此事,可称理想。”由此可知,作为民进中的“特殊技能专家”,杨心德在20世纪60年代回到了故宫博物院工作。

END来源:开明视点

更多推荐


点赞、在看、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