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共护一江碧水两岸绿

民进网 2024-07-14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团结报团结网 Author 赵亮


点击上方“民进网”可快速关注

《团结报》2024年6月13日 第4版


  有着“千河归鄱湖、鄱湖入长江”之称的江西坐拥152公里长江岸线,是长江中下游生态屏障的重要支撑。赣州市位于江西省南部,地处长江主要干流——赣江的源头。伴水而生,因水而兴,一曲雄浑有力的“长江大保护”协奏曲正在赣鄱大地上奏响。

  青山巍巍、碧水淙淙、鸟鸣啾啾……初夏时节的赣鄱大地,宛若一幅风光旖旎的生态画卷。“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成效和作用,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深受鼓舞。”蔡达峰在5月23日召开的调研座谈会上表示,要总结成绩和经验,积极探索规律,不断增进共识,坚持大保护,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能力,求真务实,不断提高民主监督的能力和实效。

  为做好对口江西省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工作,5月21日至23日,民进中央主席、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蔡达峰率民进中央调研组聚焦长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等问题在江西省赣州市开展集中调研并召开座谈会。在此之前,5月14日至17日,民进中央特邀专家调研组在江西省有关地市(含赣州)开展随机调研。

水清岸绿皆是景

共享美丽河湖画卷


 

调研地点:上犹县阳明湖

调研内容:上犹江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和美丽河湖建设工作


  绿是赣州的主题色,步入其中,满目葱茏,空气中仿佛都带着“绿”的芬芳。5月21日当天,民进中央调研组一到赣州,就直奔上犹县阳明湖,调研上犹江特有鱼类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工作和美丽河湖建设工作。调研组汽车转过一个弯,阳明湖逐渐映入视野。阳明湖如明镜一样,把两岸带着雾气的绿树青山倒映其中,沿着前行的方向望去,宛若一幅连绵不绝的水彩山水画。

  “现在的阳明湖碧波荡漾、鱼翔浅底。景区森林覆盖率90%以上,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达6万个,像山水画一样漂亮。回想十几年前,和现在可不一样。”当地工作人员介绍,“在整治前,这里有100多家水上餐馆和几百户‘水上漂’渔民。”阳明湖是由20世纪50年代所建的上犹江水电厂拦坝蓄水而形成的人工湖泊,曾经一度因渔民无序捕捞、水上生产经营、乱搭乱建,对阳明湖水域造成了极大破坏。

  调研组一行登上观测船,置身于雨雾蒙蒙的阳明湖中,看到湖中行驶着几艘插着红旗的船。“这是执法船在巡逻。”据当地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上犹县开展清理整治、巡防管治、监测保护、推动发展等举措,做好清船、清网、清江、清湖工作,坚持“常态化巡查+蹲守布控”,在阳明湖设立3个监测点,对湖区内的鱼类资源进行监测,促进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

  在雨中,蔡达峰向船舷走近,近距离观察阳明湖的水质。“近年来,阳明湖水质转好,已达到二类水质标准以上,被列为赣州主城区应急水源地,现有鱼类资源34种,种类和数量较2019年大幅增加。”当地工作人员介绍,阳明湖水质监测频次为每月一次,水生生物资源监测主要在繁殖期(4月至7月)、索饵期(9月至11月),自2022年以来,上犹县每年至少开展1次“人放天养,增殖放流”行动。“阳明湖的生态环境治理成效很显著,下一步要注重精细化管理。”民进中央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工作特邀专家、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水环境研究所所长钱晓雍认为,目前阳明湖的水环境情况较好,已经实施的一系列举措取得了积极成果。不过,他在现场调研时也注意到,当观测船行驶时,船尾的螺旋桨打上来的浪花有一点泛绿,“这说明水体中已略有藻类生长”。对此,钱晓雍认为要管控污染物的进入,预防水体富营养化,“水体污染面临的主要问题分为外源污染和内源污染,以阳明湖为例,外源污染主要包括岸上污染源和水土流失,内源污染主要来自水里底泥释放。”

  据介绍,经过相关专家测量,阳明湖60年间水下底泥增长了55厘米,平均一年增长不超过1厘米。“虽然阳明湖底泥增长速度已相对缓慢,但底泥污染的风险依然存在。”民进中央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工作特邀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陈振楼说,“底泥里面的污染物会在温度升高等适当条件下释放,要及时对底泥进行清淤。”

  经过调研,调研组发现,河湖水环境质量进入平台期,污染治理边际效益在递减,同时水体富营养化问题逐步显现。为此建议,要掌握不同季节、不同水域、不同水层的湖库水体水质和底泥的污染特征和营养状态,做好常态监控预警和科学应对研判;另外,要统筹上游和下游,加强跨流域、县域湖库的联保共治。针对水生态保护修复,民进中央调研组也提出要充分发挥水生态优势、强化水生态分区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等建议。

  “村民有多少?”“一年的游客有多少?”“种茶面积有多大?”蔡达峰在调研时仔细询问当地工作人员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阳明湖沿线村庄约33万人口,每年接待游客约35万人次,茶叶种植面积达12万亩,村均经营性收入达50万元以上。”据当地工作人员介绍,当地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做好退捕渔民社会保障和就业帮扶工作、大力发展茶业、旅游业、打造民宿经济等方式,进一步把“资源优势”变成“民生福利”。

  “同时,我们也要警惕和预防阳明湖周边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发展旅游业可能对湖区造成的不良影响。”陈振楼建议,最好将上游阳明湖作为饮用水保护起来,在下游南湖发展旅游业,同时尽量减少景区人数和人口密度。

人与青山两不负

力促矿山“绿色蝶变”


 

调研地点:大余县滴水龙废弃稀土矿山治理区、大余县浮江乡黄泥坑油茶基地

调研内容:矿山生态修复工作情况


  5月22日上午,天空放晴,放眼望去,青山连绵。当调研组抵达大余县滴水龙废弃稀土矿山治理区时,才发现这里早与周边梅关景区融为一体,辨别不出废弃矿山曾经的模样。

  “治理前,这里土壤沙化严重,沟壑纵横,一到雨季,泥流成河,从远处看,像一块伤疤一样。”当地工作人员介绍说,在治理时,采取了一系列生态重建举措,一方面,结合矿山周边地貌地点,通过地形重塑、土地整治、重构截排水系统等措施重新塑造一个与周边地貌相协调的新地貌;另一方面,考虑矿山生态重建的植被适应性、结构布局合理性和物种多样性,重建与周边生态系统相协调的生态系统;同时,将矿区治理和梅关景区建设相结合,将矿山由“废”变“宝”。

  在现场,调研组看到滴水龙废弃稀土矿山治理区内大小水沟、纵横水沟交错有序,坡面草毯绿化效果良好,边坡稳定性强。随后,调研组一行又到大余县浮江乡黄泥坑油茶基地考察,该地曾是西华山废弃钨矿山,近年来通过引导社会资本复垦矿山、种植油茶,同时也采取了续坡重建、客土回填、植被恢复等生态修复措施。

  “通过治理,滴水龙废弃稀土矿山地形地貌和植被生态已大有改观,植被覆盖率大幅提升,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修复成效较为显著。”陈振楼说,“但西华山废弃钨矿山生态修复工程进展相对滞后,还需加大力度。”

  “废弃矿山修复过程中往往遇到两个难题,一个是短时间强降雨容易导致刚刚种上的植被被冲刷,治理面临反复性,一个是矿区地表裸露情况严重,需要从其他地方运输大量客土来保证植被生长,治理成本较大。”当地工作人员向调研组举例介绍,滴水龙废弃稀土矿山刚开始选择了经济价值相对较高的桉树作为主要种植树种,但发现桉树虽然长得快、长得高,但耗水量大,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后来才转而种植松树。对此,钱晓雍建议,要坚持“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草则草、宜景则景、宜建则建”的原则,因地制宜实施生态修复工程,科学安排工期,同时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生态环境补偿原则,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资和保障机制。

  赣州市地处赣江上游,作为我国有色金属矿产重镇,矿产资源得天独厚,有“世界钨都”“稀土王国”之称,但赣州市历史遗留废弃矿山量大面广,矿山生态修复任务繁重。“赣州市受损矿山生态环境能否修复好,直接关系到赣江、鄱阳湖乃至长江中下游水环境保护和水安全保障。”调研组认为。

  从滴水龙废弃稀土矿山行至西华山废弃钨矿山,民进中央调研组发现,沿途所见还有不少废弃矿山尚未修复,为此,民进中央调研组建议加快并全面推进赣州市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工作,对破碎山体地形地貌开展固坡、整形、覆绿等综合整治,重建乔灌草搭配合理的植被生态系统,以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恢复和重塑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的碧水青山。

  记者了解到,为了使调研更充分、更深入,民进中央一直以来始终坚持集中调研与随机调研相结合。针对本次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所聚焦的问题,5月14日至17日,民进中央特邀专家调研组在江西省有关地市(含赣州)开展随机调研,走访了正在生产的矿山和部分因生产过程存在污染而长期停产的废弃矿山。

  对于正在生产的矿山,民进中央特邀专家调研组经现场考察发现,赣州市部分矿山存在生产废水的处理工艺过于简单、尾砂堆放场防渗措施明显缺位等问题,造成重金属污染隐患较大。对此,民进中央特邀专家调研组建议加强矿山生产废水和尾砂堆放场下渗水的深度处理和监测监控。“建议针对矿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特征重金属污染物,如砷、铅、锌等,进一步改进废水处理工艺,采用膜分离技术、离子交换技术、纳米处理技术、电化学处理技术、纳光电处理技术等深度处理工艺。”陈振楼说。对于赣州市部分长期停产的废弃矿山,仍有大部分的沉淀池、应急池等工艺池以及废弃厂房未拆除。“建议加强稀土开采新工艺的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如电驱开采技术等,为稀土开采工艺的升级改造和更新换代筑牢生态安全屏障。”陈振楼说。

涓涓清流润民心

畅通城市地下“血脉”


 

调研地点:章贡区建春湿地公园地埋式再生水处理站、章贡区章江南大道武龙大桥下雨水排口

调研内容: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情况、雨水管网排放情况


  “附近居民非常喜欢在我们这个湿地公园玩,刚才还有一位爷爷带着孙子在这儿看鱼。”当地工作人员说,“这里完全闻不到污水的气味。”5月22日下午,调研组来到赣州市章贡区建春湿地公园地埋式再生水处理站,调研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情况。

  据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一座“花园式”再生水处理站,采取地埋式建设、就地处理的方式,与建春湿地公园和谐融为一体,在解决湿地公园水体污染黑臭及补水、片区污水最后出路问题的同时,消除了噪声、臭气等二次污染,也实现了出水达到再生水回用标准,就近能够再利用成为湿地公园的生态补水、周边道路浇洒及绿化浇灌用水。“这个再生水处理站优点在于就地处理、建在地下,景观好、对居民干扰少,节省了大量污水收集管网的建设资金。”钱晓雍说,“但也存在运维成本较高的劣势。”

  据了解,赣州市近年来中心城区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由42%提高到60%,建成污水管网超1400公里。调研组认为,中心城区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仍有40%的处理缺口,同时现有污水处理厂收集合流制区域排水时,污水溢流问题需要关注,污水处理厂新建投资和运行成本需要评估。调研组建议,按照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要求,在规划设计阶段综合考虑污染物处理效率和能源资源消耗水平的平衡,提升污水处理综合效能。

  离开再生水处理站,调研组一行走到章贡区章江南大道武龙大桥下雨水排口,调研雨水管网排放情况。这时,正有几位工作人员在测试排口的水质,蔡达峰仔细上前查看并询问:“排口的水质怎么样?”只见工作人员将排口排放的水滴入试剂瓶,根据水质情况,试剂瓶中的水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当把所测试出的颜色和检验台上的色卡对比后,所测水质均达到了一类水质的标准。

  雨水排水口排雨水,污水排水口排污水——“雨归雨”“污归污”,这一看似简单的“雨污分流”目标在实践中却很难实现,“雨污合流”一直是水环境治理过程中的“老大难”。究竟难在哪儿?“这是一个历史欠账问题。”陈振楼对记者说,“由于之前城市发展相对粗放,管网建设很多是‘雨污合流’,雨水和污水都从同一个管道出,但是随着人口增多、生活水平提高、用水量大,排放出的大量污水让河流承受不了,河流就变臭了。”

  “除了历史原因,雨污混接管网普查不彻底、雨污分流工程量大且耗费多,以及城市业态更新、居民装修等所造成的管网反复混接等现实问题,都使得‘雨污分流’很难彻底解决。”钱晓雍说。

  在相关调研中,民进中央调研组发现排口雨天直排污水的情况仍然存在。调研组认为,入河排污口是打通岸上和水里的关键环节,是水环境治理的“牛鼻子”,也是重点攻坚的对象。针对“雨污合流”问题,调研组建议,后续要实施入河排污口全覆盖立体排查、典型时段针对性监测、多维度精准溯源、分类规范化整治、长效常态化闭环监管等举措,建立全过程监督管理机制,并以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推动城乡重点面源污染治理,统筹陆域和水域,防止城镇雨洪排口雨污混接等突出问题。

  “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任务。”5月23日,蔡达峰率民进中央调研组召开调研座谈会时指出,要坚持系统治理,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协同推进水、土、气的保护,协调推进污染治理、产业结构优化、技术改造和打造绿色生活方式,要把环境整治和行为管理结合起来,周密查找问题,不断巩固成果。

  一江碧水,万物生长,今日长江,生机勃勃。“江西97.7%的面积属于长江流域,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中地位重要、责任重大、任务艰巨。”蔡达峰强调,要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把握长江生态环境保护和民主监督的意义,坚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科学分析长江资源与江西乃至经济带发展的关系,加强对相关的人文社会问题的研究,探索“人与长江和谐共生”的保护理论和保护标准。

END

来源:团结报,作者:赵亮,原标题为:共护一江碧水两岸绿——民进中央在江西赣州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调研纪行

更多推荐

❤️ 点个“赞”再走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