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知识点: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热》知识点梳理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
小学科学单元知识点梳理汇总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如:多运动;晒太阳、烤火等从外界物质吸收热量;吃点热的东西等。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只是衣服是(热的不良导体),能够(保温)。
3、将冷水袋放入热水中,一开始是水袋是沉的,过一段时间后冷水被加热了慢慢浮起来了。
4、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冷水和热水:如果轻重相同,(热水)的体积大。如果体积相同,(冷水)重。
5、常温下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6、(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水在4℃以下时会出现冷胀热缩的反常现象。
7、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8、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气体的体积变化程度比液体要大很多。
9、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
10、(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1、(气体)的热胀冷缩最明显,(固体)的热胀冷缩最不明显。
12、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例如(锑)和(铋)这两种金属就是热缩冷胀的。
13、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14、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
(1)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2)对流:通过中介物(如水或空气)的流动而传热的过程。
(3)热辐射:物体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射热能的过程。
15、(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在三种金属导热性能的比较中,导热速度从快到慢的顺序是:铜、铝、铁。
16、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17、导热快的物体,散热(也快),保温效果(差),如(金属)。导热慢的物体,散热也(慢),保温效果(好),如(塑料、木头)。
18、(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但不能阻止热量的散失。
19、(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1、在《热是怎样传递》一课中,有下图实验,教材中介绍在铁丝上用蜡粘上火柴,小编做了之后发现用蜡很难粘上,分组实验摆放材料时火柴很容易就掉落了影响实验效果。因此本人在实验时采用的是蜡烛环,学生能自己将蜡烛环穿入铁丝中,方便且效果明显。蜡烛环的制作方法可以参考“趣玩实验”《蜡烛环——可以看得见的热传递》
2、热传导和热对流通过物质为例的接触转移热量。热辐射是电磁辐射的一种形式,几乎所有的物体都进行热辐射。物体的温度越高,散发的热辐射量就越多。
3、触摸金属时手会感觉到冷,因为金属是热的良导体,它很快把手上的热量带走了。接触导热性差的导体时不会感到冷,因为它不会很快把你手上的热量带走。
4、制作“喷泉”时,烧瓶内的水装得少一点,空气较多,在水槽中加入热水后,空气受热迅速膨胀,将水从细玻璃管中挤出,且细玻璃管上端是尖的,因此水喷出形成“喷泉”。
长按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更多资料等你
搜索:kexuekecheng
小学科学资源共享QQ群
交流群 :605281765
VIP群:415921847
长按二维码关注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其它课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