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书都读不起的他,亲手打造了一个“帝国”!

2018-04-03 中国国际徽商论坛

若你想寻一个色彩最缤纷的季节,那就是当下了;若你想寻一个颜色最绚烂的地方,那不如去染坊看看。

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曾在《天工开物》中有写道:“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在那个崇尚手工染色、人与自然亲密接触的时代,芜湖这座滨江小城一度掌控着全国的浆染业,素雅的棉布在江城转了一圈,沾染一身缤纷之后流向全国乃至海外。而打造这个浆染帝国的人就是人称“长公”的歙县阮弼。


高瞻远瞩,创芜湖巨店


弼者,辅也!意指辅佐君王的大臣,加上阮弼字“良臣”,可见阮父一开始是希望儿子能够读书入仕、位极人臣的。本来阮家富冠乡里,阮弼又能过目不忘、日记千言,这愿望还是很有可能实现的。只是没想到,阮家竟会因为善良破败下去。

但凡有人前来借钱,阮父纵是典当家中物品也会借给人家,且从不催人还债。时间一长,便有不少欠债者欺他仁义不肯还钱,以致阮家背上了一堆债务,连阮弼也不得不放弃读书,带把油纸伞,背个破布囊便来到了四大米市之一的芜湖。

或许阮弼天生便是经商的料,又或是几年的读书生活助其增长了智慧。到达芜湖之后,他并未像其他徽州少年一样入店当学徒,而是凭借其灵敏的商业嗅觉,将目光放在了无人涉及的染色纸业牙行。由于重质量、讲诚信,阮弼逐渐成为染色纸业的主导者,但他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在积累了一定资本后,把目光转向了浆染业。

在很大程度上,棉布质量取决于浆染技术,而浆染的好坏又取决于碾石的优劣。故而阮弼踏足浆染业的第一件事便是大量收购优质碾石,并对浆染技术进行改进,使自家所染布帛的质量、颜色远胜于别家。久而久之,各地的纺织商人便纷纷将布帛运往阮弼开设的“芜湖巨店”进行加工。

生意越做越大,阮弼又开始了新的琢磨,何不将芜湖的染坊联合起来经营?节省了运输费用,利润空间岂不是更大!想到此,阮弼立刻开始游说各染坊主,成功设立芜湖染色局,各染坊分工操作,获利日增。产品更是远销海内外,成功奠定芜湖浆染业的霸主地位。


弼赋门前话长公


虽然阮家曾因乐善好施走向衰败,但阮弼重振辉煌之后,并未因此事放弃先祖所坚守的仁义。除了不遗余力帮助乡邻共同致富,阮弼最大的贡献便是率众御倭,保一方平安。

明嘉靖三十四年,倭寇北上进逼芜湖。官兵慑于倭寇残暴,而芜湖又没有城墙防御,是以纷纷逃窜。惟有54岁的阮弼振臂一呼,组建保乡团严阵以待,竟成功吓走了倭寇。

到了万历二年,倭寇再次进犯芜湖,人们意识到必须修建城墙以做长远之计,只是筑城费用是个难题。

当时阮弼已年过古稀,但听闻此事后仍义不容辞率先捐出重金,又倡议芜湖商绅捐资报效国家。在他的努力下,仅过了三个月,固若金汤的芜湖城墙便拔地而起。

为纪念其德义之举,芜湖百姓便将阮弼独资修建的西城门命名为“弼赋门”,这也是四座城门中唯一以人名冠称的。阮弼虽逝,但他的名字却永远的留在了长江之滨。

古人认为士农工商,商为末等,是以阮父才会期待儿子有朝一日封侯拜相,成国之重臣。虽然阮弼最后还是从了商,却以商人之身赢得了百姓的真心爱戴,被尊以“长公”之名。可见职业从来没有优劣之分,重要的是我们是否坚守了道义。

阮弼坚守了,尽管阮家曾因道义所累;以阮弼为代表的徽商群体也坚守了,即便在某些人看来,商人轻利近乎愚蠢。但也正因如此,徽商才赢得了儒商之名,儒是博学,亦是仁义。


来源:黄山营销传播

编辑:王欣韬  |  审稿:马  明 

监制:王运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