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面向未来的教育,长什么样?

2016-12-09 Sue/啦啦 一土教育


题图:ETUx 论坛上畅想未来的“我们”。

这是一土教育的第47篇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未经作者授权不欢迎其它公众号转载。


我不知道好的教育什么样,但我知道不好的教育什么样,不好的教育,就是每一步都为下一步打算的教育,幼儿园为了幼升小,小学为了小升初,中学为了高考……

——王甘老师(小橡树创始人)

在聊未来教育之前,我们先来大胆预测一下:

我们的孩子即将面对的未来世界,会是怎样的?

首先,它一定是一个高度关联、无孔不入的智能世界。很多依靠经验、不需要太多创造力的工作岗位,比如翻译、保安、交易员、会计等,都有极大的可能被人工智能所替代。

其次,创造性思维会体现出更大的价值。因为任何领域的知识都能在互联网上被快速检索、快速学习,掌握某种知识不再独特,唯有独立的思维才有价值。

另外,人们会更关注精神世界的追求。因为效率的提升和基本生存需求的满足,未来的人们用于娱乐的时间会大幅度增加,服务业和娱乐业会蓬勃发展……

未来世界真正的样子,无疑和现在的世界有着翻天覆地的不同。在这种剧烈变革下,你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能更好地适应不久的将来?


是希望他每天奔波在各个辅导班中、兴趣班中,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吗?

还是希望他把珍贵的童年时光都淹没在题海战术中,在应试考试中一路凯歌,成为独木桥上的决胜者?

又或者是希望他从小成长在贵族教养的氛围中,接受最“国际化”的教育,外语十分流利,精通商务礼仪,却对中国文化一无所知?

也许上面的几个比喻都过于极端,但我们不可否认,这正是不少中国孩子正在接受的教育模式的缩影。我们禁不住反问自己,这样的教育是“好”的教育吗?


现在的孩子,十几年后的成年人,需要什么样的教育,来面对、保护和创造未来的世界?

9月29日,一土邀请了几位国内外教育领域资深从业者,来ETUx 教育论坛上,共同探讨这个话题,其中有教育体制内的前辈,也有跨界的探索者,他们又是如何看待未来教育的呢,一起来看吧。

一、基础教育的使命:成全人

3-18岁,是对孩子来说人生中很重要的15年,这15年的基础教育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未来人生的走向。

我们的孩子未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呢?律师、科学家、流浪歌手……木匠?这些是我们能决定的吗?不是。但是现在依然有太多包括父母在内的“外人”想要教孩子“你未来的人生路应该怎么走”。

基础教育真正应该做的是什么呢?

“基础教育的使命,可以用三个字概括,成全人:成全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学生成为全人。只有让孩子感受真真切切的幸福,他们才会憧憬未来。”

因此,“基础教育应当没有围墙。教育一定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社会和家庭的教育应该和学校教育应该更好协作在一起,来共同支撑基础教育。”

 ——周文胜

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梦想课程研究院副院长,河南省政府督学,郑州市教育学会副会长(默认照片下的注解都是介绍正拿着话筒的嘉宾)

“未来的学校,现在的学校,也包括一土学校,都在尝试的是不仅仅将学校看作是学习知识的场所,还是迈向社会的过度的场所,在这里,孩子学会与人交往,与社会交往,与自然交往,为进入成人的世界做好各种准备。”

——何劲松


北京市教育学院院长,曾任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

“未来教育带给孩子应该的是什么?未来培养的人应该懂得,他所获得的教育,不是为了未来,而是为了当下。

——傅雪松


现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常务副校长,曾任清华附小商务中心区实验小学执行校长

二、未来的学习,以学生为主体

未来的教育,一定是以学生和老师为主体的学习,这也是一土办学理念的核心。这不仅是体现在课堂的呈现方式上,还体现在教师角色的改变,从过去的“知识的权威”变成“引路人”。

“‘教育’这个词并不能体现学生为主体,而‘学习’更能体现学生为主体。大家关于学习印象最深的是老师讲课的精彩部分,还是那些令人脑洞大开的讨论、大家一起解决了某一个问题、或是一个有意思的新的发现、读了一本好书,我想结果肯定是后者。自己作为主体去发现、认识和思考所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

——何劲松

“在我儿子的学校,有一门课是Science Research (科学研究课),老师从来没有教科书,也从来不讲什么东西,不讲知识,而是告诉孩子一种方法,通过去查阅学刊和大数据,养成了一种质疑、研究和批判思维的这种习惯,这样就使得这个教室里的学生具备了一种超越他们年龄的研究精神。”

——杨鸣镝


小多传媒创始人,旅美媒体人和教育出版人,人文科学杂志《少年时》出版人

“现在的课程的问题是:面向过去的课程太多了,面向未来的课程太少了;专家认为有意义的课程太多了,学生觉得有意思的课程太少了;不同的人在同样时间都要学的课程太多了,不同的人可以在同样的时间分开学的课程太少了。无论真爱梦想还是一土学校都在探索更丰富、更个性的课程,让孩子从课程获得的营养更全面。”

——周文胜

三、未来的教育一定是跨学科的、融合的,需要协作与共赢 

在纽约长岛有一间可以对公众开放的实验室,叫Cold Spring Harbor Lab, 在美国也非常有名,已年逾八旬的DNA的联合发现者 James Watson  就在这个实验室。这个实验室里,有来自各个领域的学者,不乏计算机科学、工程、解剖学。据说这个实验室从很多年前开始就在招收跨学科的人。在这个实验室工作的科学家说,现在的科学家至少应该懂得1.5到2门的这个专业,1门已经不够了,已经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这个科学家。

杨鸣镝女士说,正是这个实验室,和她孩子的科学研究课或翻转课堂中,让她感觉到了未来教育的核心。“这个学校里,在这个科学实验室里,都让我感到未来好像已经到了,扑面而来的感觉。”

“跨界很重要,我是学化学,在学化学的面前我说我是学物理的,因为我的专业是高分子物理,在学物理的面前我是学化学的,因为我学位是在化学系拿到的,印象最深的是,后面那几年做科研,终于对一件事情有深入了解并且能和生活联系起来,从科学角度来解释很棒。”

——王建利


中美文化教育中心(CCEC)联合创始人,杜克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

“未来的教育一定是跨界的,融合的,不管是学校、多种形态的学校、没有围墙的学校,还是老师的身份。我相信,在场所有人都可以成为某个时段或者方面的老师。”

——何劲松

“我相信,对于我现在3岁的女儿来说,她未来所面临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一定不能仅仅在美国找到答案。所有问题的解决都一定需要通过跨越国界、跨越各个专业领域的协作才能完成。因此,未来的教育,我们需要給老师更大的权利和自由度,去通过创新的方法,除了培养孩子在行动前去想清楚他们到底想要的是什么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去考虑每一个行动可能带给他人的影响。”

——Amanda


美国全国STEM中学协会(NCSSS)董事会成员及研究委员会主席。

四、扎根中国,培养有国际视野的学生

过去10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增长了4倍。与其相并行的,是同样加速的留学生回国的趋势,海归人数增速甚至是出国留学的两倍。在过去三年,归国留学人员总数已经超过三年前出国的人。我们要思考的是,在国际教育中获得什么能让孩子更有优势,而不是劣势。


“在中国做国际教育,应该结合中外元素,扎根中国,培养有国际视野的学生,实干的理想主义者,这样出来的孩子走遍天下都不怕。未来教育会越来越国际化,这种国际化不是包装一下出去读书的就培养出来的,而是即使接受国外教育,回来照样能真正影响中国社会。”

——王颐

哈佛上海中心的执行董事,曾任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世界联合学院(UWC)中国常熟分院的创始人之一,并担任董事会副主席

“我认为国际教育的课程是舶来品,作为中国人,根植于中国是很重要,将优秀资源分配到基础教育也很重要。”

——傅雪松

五、未来的教育需要回归到人文思考 

如今, 成功利用互联网和科技来实现创新的案例不胜枚举,不论是Google,还是Facebook。Khan Academy (可汗学院) 也是用最简单的资源来实现教育创新。

在鸣镝看来,上述这些创新尽管各不相同,但都有一种对人文思考的回归 。

Google的发明,源于其创始人在当年做论文检索时,发现检索非常不好用;Khan 创办 Khan Academy,最初源于希望通过录音的方式,让表妹能多次听他录的课程,来帮助她学好数学 ; 还有一个加州15岁的少年,为了防止患有老年痴呆的爷爷经常走丢,发明了一个可以放在爷爷袜子上的传感器。

“当我们去探究这些创办人在其创新背后的动机时,都可以回归到一个人文思考中的帮助他人的‘利他主义’,这也是未来教育应该去关注的核心,”鸣镝认为。


一土创办的初心:一诺 | 你也为孩子上学发愁吗?

一土,让我们的孩子在中国也能接受世界上最好的教育

一诺前几天在财新女性青年领袖论坛上,发表演讲时提到:

我最大的感触,莫过于接触到体制内的教育官员和工作者自己,也为自己孩子上学无比发愁。

结果就是在这个漩涡里转一段时间以后,有能力的早晚把孩子送出国。我自己的朋友圈,坦率来讲无一不是打算送孩子出国,或者已经送孩子出国的。无非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我不批评他们,因为对任何一个个人和家庭来说,对抗这个体制都太艰难、风险都太大,无法承受。

但是我们请在座各位想一想,这是不是非常可悲——我们一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也是当今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但几乎所有受过良好教育的家长所想的,是但凡有能力就把孩子送出国。

我想做一土学校,就是希望有一天能让我们的孩子也能在中国接受世界上最好的教育。


我们想做的,不仅是一个表面上的学校,而是希望能通过这个学校和后面多层体系的建设,通过开放和与多方的合作,推动教育体制的变革。这包括完善的课程和评估体系、教师的职业发展支持体系、企业级的学校运营和管理、IT技术的应用和社会支持学校的平台和工具。

通过这些,我相信我们能做好的教育;我们能做激发和保护孩子内驱力的个性化教育;我们能做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中国教育体系相结合的教育;我们能够做真正面向未来的教育。


用周文胜老师的话来说,“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每个人心中都有对未来教育的憧憬和思考,关键是,我们如何将这些思考落地,让它生根、发芽,如何让教育创新的星星之火终能发展为燎原之势,去重塑教育生态,让今天的孩子、明天的成人更好地适应和驾驭未来的未知世界。

一土正在做,持续关注我们,好故事才刚刚开始。 



这么走心又有趣的 ETUx 教育论坛,怎么参加?

1228北大附中,第三届ETUx论坛等你来玩。

这次会有哪些人来?聊些啥呢?

教育革新路上有勇有谋、心怀大爱的“老司机” -- 北大附中王铮校长

清华大学美院信息艺术设计系主任,备受欢迎的“科学家”&“艺术家” -- 徐迎庆教授

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梦想课程研究院,睿智风趣的副院长 -- 周文胜

以及美国 High-Tech-High 资深教师 Tina Chavez 等嘉宾将与来自社会各界的“土豆粉”,和未来一土分校候选筹建团队一起,聊聊他们心中的未来学校。

与此同时,一土学校还将正式启动一土魔法教师学院,让一土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工作流程和工具惠及到更广大的教师群体。

怎么报名参加呢?

我们会第一时间在“一土教育”上公布具体信息,密切关注我们吧。

听说上次论坛报名一开放,2小时内票就抢没了!怎么办?把我们公众号置顶就可以第一时间看到报名信息啦!

推荐阅读:

ETUx- 耶鲁中心分享会聊了什么?(一)

120平方米的教育试验田

What?! 符合教育部课标的小学语文课居然可以这样教?

中国和芬兰之间, 差了一所一土学校…...

老师,我能当校长吗?


更多了解一土学校,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那里有几篇文章,讲述了一土学校和一土社区的缘起和一路而来的进展。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