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思虑很久后,我对女儿说,“不要跳楼”

李骏翼 一土教育 2022-09-26

这是一土教育的第627篇文章


一土教育 | 内心充盈 乐天行动

构建可复制的成全式教育生态


题图:Photo by Evie S on Unsplash
作者:李骏翼,一土家长。本文转载自公众号:骏翼工作室(ID: junyi-edu)



写在前面“未成年人自杀”,是一个敏感而又沉重的话题。屡次发生类似事件,一方面让每一位有孩子的成年人瞬间焦虑倍增;另一方面,或许因为发生太多,或许因为不知所措,又或许觉得大概率不会发生在自己的世界里,太多成年人选择在听到后只是路过。这位一土二年级孩子的爸爸做出了和大多数人不一样的选择。分享这篇文章,并不是在提供一个教科书式的沟通范本,而是因为从日常生活场景入手,付诸思考和行动,这样有勇气的“教育”,比那些讲大道理的文章动人太多。
最近,关于学生跳楼自杀的新闻,不绝于耳。从小学生到大学生,有考试作弊的,有老师批评的,有同学冲突的,有家庭矛盾的,原因各不相同。二十多年前,同学死去,学校对此讳莫如深,大家都当做没有发生过,而实际上,无形的大象冲撞着每个人的内心;如今,或许没有什么不同……

01.

 寂静的房间 

晚上回到家,发现大女儿网课作业还没写,就简单批评了两句。只见她噘着嘴,沉默了一会儿,然后转身去了自己的房间,“嘭”的一声把门甩上,还反锁了两圈。没有听到哭的声音,整个房间都很寂静。
继续吃饭,30秒之后,我忽然开始莫名担心起来。大脑飞转,两个窗户都有防护网,钢化落地窗还算结实,这一刻,是安全的;可是再想到单元楼顶层有开放式阳台,女儿常去那里看风景,不禁感到背后发凉。
没等三分钟,我就主动起身,用钥匙打开房门,女儿坐在地板上,靠着床边,只有很轻微的抽泣声,她只是有些难过。妹妹跑过来,拉姐姐去吃饭,我也顺着说“先吃饭吧,吃完了找时间再写……”。她顺着妹妹拉扯,站起身来,白了我一眼,就出去吃饭了。妹妹吃饭时的搞怪捣乱,引来阵阵欢笑,原本的尴尬,也很快消融不见。
后来,我在房间里看书,大宝敲门进来,轻声说:“爸爸,作业已经做完也上传了”。
“嗯,很好,只花了半个小时吧,跟妹妹玩会儿,然后早点睡觉吧”,吻了她的额头,其他就没再多说什么。
夜已深,久久睡不着。大宝还不到8岁,但对于“死亡”,她已经有了很多知识。我并不能判断,这些知识在她大脑里形成了怎样的神经元网络,支撑着她对自身生命的认知;我并不能确认,她是否理解“自杀”这个词,或者是否动过这样念头。但我知道,在未来十年里,在某些瞬间,这个词会自然跳进她的心绪中,……  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Photo by Matt Hardy on Unsplash

02.

 直面“自杀”话题 

经过两天断断续续的思考,我决定尝试和孩子直面“自杀”这个问题,但第一次聊,要特别注意把握沟通的侧重和深度,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宝贝,你这会儿有时间么,爸爸想跟你讲一个让爸爸很伤心的故事”。听我这样说,她放下手中的玩具,表情也凝重起来。
“我今天看到一个新闻,江苏有个五年级的小女孩儿,作文没写好,老师批评后让她重写,可能是一时觉得特别委屈吧,下课的时候,她就从教学楼上跳了下去。”
“然后呢?”她紧锁着眉头问。
“摔得很严重,没有抢救过来,死了。”
我看到了女儿眼中的泪花,她不知道该说什么。
“这让爸爸很难过,更让我想起来另外一件事”,这是事先想好的转移。
“什么事?”
“爸爸上初中的时候,隔壁班有个同学,是学校老师的孩子,有次因为跟他的妈妈赌气,吃了很多对身体有害的药(没直接说“安眠药”),后来去医院抢救,已经晚了,”说到这些,我自己也有些动容。
女儿很惊讶,赶紧问我,“你认识他么?他为什么要赌气?”
“当然认识,虽然不是同班,但也非常难过。具体为什么赌气,已经记不清楚了”,虽然是二十多年前的事情,其实很多场景依然清晰,只是不想跟她讲那些细节。
我继续说:“宝儿,爸爸跟你讲这两件事,你知道爸爸为什么伤心么?” 第一次聊这样的话题,虽然不可避免的触及“死亡”这个词,但还是想选择一个相对温和的切入点,围绕爸爸的感受,让她作为旁观者。
“为什么?” 她显然很关心这个问题。
“因为我能感受到,如果他们能够再次醒来,一定会非常非常后悔之前的做法,我为他们感到难过。其实,他们遇到的那点问题,被老师或家长批评、或者被同学嘲笑,当时觉得很难受,但跟生命比起来,都是非常非常小的事儿,非常非常的微不足道。”
“爸爸,有多小啊?” 我讲话比较慢,本来没讲完,被她打断了。很诧异,她竟然关注到了这个点,“是不是像这么大,和整个房间做比较?” 
“恩,你这个就像皮球,不是跟房间对比,也不是跟这个楼对比”,看她若有所思,我停顿了下,“遇到的那点伤心难过,跟生命比起来,就像皮球跟地球这么对比吧。宝贝,你觉得,他们那么做好么?”
“啊,那真是微不足道,太小太小了……,他们那么做,太不值得了!”
“是啊,爸爸也这么想。不过,就像爸爸妈妈工作中的烦心事、或者像前几天你因为作业被爸爸批评,遇到的时候,感觉这些伤心事儿很大很大,只要过去,就会发现他们其实很小很小,微不足道。不要伤害自己,更不要跳楼,就像你说的,那太太太不值得了。”看到她微微点头应和了一下,我的心情也就轻松了。
没有急着往下讲,而是和她一起又多想了几种比喻,什么黄豆、蓝天、雨滴、宇宙之类的都用上了,感受什么是“微不足道”。
Photo by Ryan Loughlin on Unsplash

03.

 求助之门 

这样的对比,并不是我原本想到的,但女儿的打岔,反而给了我转移话题、舒缓氛围的机会。
“爸爸跟你讲这两个事儿,还有两句非常重要的话没说完,其实是个问题,你要听听么?” 女儿探起身,表示非常想听。
“你现在上二年级,时不时会遇到作业被批评、和同学闹矛盾这些伤心事儿;以后还会遇到很多,而且可能更难受,你该怎么办呢?”
“自己冷静一会儿就好了”, 女儿相当淡定,这样的话,她之前也跟我说过。
“如果自己冷静了好长一会儿,还是感到很难过,怎么办呢?” 我继续追问下,她又说了“哭、看书、睡觉、和妹妹玩”之类的方法,我都给了点赞。
“方法很多,爸爸今天再给你分享一个很特别,也很强大的方法,就是——找人帮助!”
“找谁帮助?”
“如果是爸爸批评你,就找妈妈;如果是爸爸妈妈都批评你,就找爷爷奶奶;如果是爷爷奶奶或者老师同学,就找爸爸妈妈;其实还有很多人可以帮你,比如你关系比较好的同学朋友,总之,找你觉得亲近的人寻求帮助!这算是化解内心难题最强大的方法呢!”
“最最重要,随时都可以找爸爸妈妈,因为我们最爱你哦”,说完,和女儿来了一个大大的拥抱!
第二天,妻子出差回来,我们交流了整个沟通的过程。晚上睡觉前,她又跟女儿单独聊了这个话题,聊了那个五年级女生跳楼的事儿,最后也回到了寻求亲人帮助这个方法,算是一次重复强化。
▲Photo by Patricia Lourens on Unsplash

04.

 后记 

这是第一次跟女儿沟通“自杀”这个敏感话题。虽然没有回避,但还是刻意减少使用自杀、死亡这些词汇。整体有这么几个感受:
  其一,讲两个故事,而不是只讲一个,是为了强调它们的共同点,弱化细节,事后回想,或有多虑。即使只讲一个故事,也比较容易引导。
  其二,女儿不经意间引出的“大小对比”话题,更形象,很有意义。评估过一种常见说法“父母家人会很伤心”,意义存疑,就没有往这个方向引导。
  其三,寻求帮助,并不万能,只能算是七八岁孩子容易理解和把握的方式。之后的两周,每当她遇到困难或不开心的时候,我也常常主动问她“要不要爸爸妈妈的帮助”,有时很有效,有时也会被拒绝,愿意自己思考。
Photo by Markus Spiske on Unsplash
跟女儿聊关于生命的话题,这次只能算是浅浅的开始,不久的将来,借着机缘,还会多次提及,渐渐深入…… 这个方面,感到非常忐忑,就算是碎片式的技巧,似乎也不多见。
想到那些“翻过栏杆、纵身一跃”的十几岁孩子,无限慨叹。对于生命的认知,也就是所谓的“人生观”,需要长期建设,既无法一蹴而就,也来不得半点虚假。真实世界的信息洪流,滚滚而来,孩子的成长,面临越来越复杂的挑战。
学科教育,远远不能承载生命的意义,就像是“皮球”和“地球”的关系;取消考试、隐藏成绩、严禁排名,疫情更是如此,短期或许可以缓解些压力,减少自杀事件,但这种“表层”工作,能抗多久呢?面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又该如何开展呢?

写在后面在作者和女儿主动沟通的记录中,能看到——在沟通前,这位爸爸就沟通方式和话语细节进行了缜密细致的思考,沟通过程中不仅保持冷静,还能同时留心观察女儿的反应,灵活应变,并捕捉更多的沟通契机。如果您读完了这篇文章,能不能在留言里也说一说,您看到了这位爸爸的哪些心思?赞同或不赞同他的哪些做法?换做是你,还有没有不一样的解题思路?期待一起讨论分享,和愿意思考“生命”这件大事的你。

- END -
【推荐阅读】

当一年级孩子开始思考“生与死”这件“大事”的时候……


“我想让70%的中国人快乐起来”


这一次,我们不想谈正能量,只谈谈教师的诚与爱


随着微信推送规则的变化,或许您已经发现,一土教育的文章并不总能出现在您的推送界面里。下面一些小举动,可以降低咱们彼此错过的几率,您可以:● 偶尔留言,哪怕跟我们say个hi~
● 时不时点一下"在看""赞",或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 给一土教育公众号"标星"不想走散,也不会走散,因为我们都相信美好的教育。



不想走散,记得留言、分享、星标、点赞、在看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