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戴银饰的苗族少女。
最近,贵州省黔东南州台江县台盘村的“村BA”火爆出圈。真是没想到,一场“村BA”竟然整出了世界级体验,万人云集、一座难求。3月27日14时,“村BA”冠军争夺战开始。最终,黔东南州代表队以68比65战胜遵义市代表队,获得“村BA”总决赛冠军。▲ 图源:“人民日报”公众号。
苗族银帽是当地特色,为民间非遗技艺传承人手工制作,采取镂、刻、锤、缠等基本制银技艺,上有蝶、牛、鸟、鱼等图案花纹,重达两斤左右。两斤重!果然真是应了那句话——“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苗族银饰佩戴讲究、繁缛、多样和丰富,尤以黔东南为最。姑娘们身着盛装时,头戴银角、银冠,胸戴银压领、银项圈,身披银衣银片,手佩银镯银戒,美丽华贵。银饰:苗族艺术三宝之一
“无银无花不成姑娘,有衣无银不成盛装。”苗族的银饰习俗由来已久。传说,古时候苗家有一个叫巴高的人,他把一根根银棒裁短、弯曲,做成环挂在自己脖子上,又把多余的碎银打成小圈戴在手上,这就是最早的“银饰”。自汉唐以来,关于苗银的记载非常多。而近代以后,苗银习俗更是大行其道,并成为苗族艺术“三宝”之一。
我们现在提到西南的苗文化,大多数人对它的第一印象往往都是苗族美女从头到脚挂满的银饰。姣好的面容、纤细灵动的身姿,加上银饰碰撞闪出的耀眼光辉,这三者融合,一位苗族少女的形象便跃然于眼前了。▲ 繁复却好看的苗银。
苗族源自上古东方夷人,东方夷人以凤、鸟为图腾。苗族以鸟(凤)作为银冠的形制主体,集中体现鸟、凤图腾崇拜的意念。苗族银冠正面,将“双凤朝阳”造型放在主体位置,置于“二龙戏珠”之上,银冠的顶部还插有一只大银凤鸟,两侧是几只小鸟,寓意百鸟朝凤。在苗族人眼中,银饰象征着富贵、吉祥和一切美好的祝愿。打造银饰,对于苗族人而言,早已超越了锻造首饰的意义。
▲ 贵州苗银。摄影/李贵云。来源:中华遗产2012年12期《手艺之美》
这些精美的银饰往往出自家族式的手工作坊,技艺高超的银匠,在刺绣和蜡染的纹样中汲取灵感,同时也小心地遵循着传承的支系传统,他们錾刻的图案没有任何范本可循,木槌和砧板几乎是所有的工具。历经一二十道工序所呈现的繁复之美,就是苗族银匠亲手创造出的“幸福”。
苗银的样式非常多,仅贵州的苗银,至少40余个品种,加上每个品种还存在式样和纹样变化,具体款式实则难计其数。举凡节日庆典、婚姻嫁娶等重要的时刻,苗家女子就会把花样繁多的银饰在身上堆垛起来——耳环挂四五只,银镯戴十几个,白银项圈更是一层一层几至淹没口鼻。 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饰、腰坠饰、脚饰……一整套下来,基本上都要用超过200两以上的白银。
可以想见,对于柔弱的女子来说,这套华美的礼服实在是过于沉重了些。美丽的代价,是在穿它的每时每刻都要接受金钱的“束缚”感。
有一首叫《鸺巴鸺玛》的苗族古歌这样唱道:“女的穿罗穿裙,男的穿绸穿缎;大大的银珈银圈满胸满颈,大大的银环吊起碰面碰肩;大大的银镯戒指戴满左手右手,大大的头巾围了一圈又围一圈。”寥寥数语,将苗族“以多为美、以大为美、以重为美”的审美表现得很是透彻。
不过,对历史了解比较深入的朋友,见到苗寨中的这些银器,必然会想到一个问题。
苗地在清朝之前,几乎是不受朝廷管束的偏僻边疆。这里的物质条件是不可能跟类似江南的繁华都会相提并论的。
而白银是明清时期重要的货币。古代的苗族真能够如此好奇,制作出这般不惜工本的服饰吗?
▲ 苗寨。
其实,检索现有的史书,确实没有记载说明代之前苗人会用白银制造足以覆盖全身的配饰。
事实上,虽然宋朝开始,中国的白银产量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以总量算依旧不多。宋代给契丹、西夏的岁币中,那数十万白银几乎已经是相当沉重的负担。
这种情况下,国家尚且不宽裕,边疆民族更不可能用多达数百两白银给女儿们装点。
关于苗族用银的历史,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教授杨文正做过一个相当有趣的研究,并将成果撰为《清水江流域的白银流动与苗族银饰文化的成因》一文。
据杨教授推测,明朝中后期的贸易全球化,让美洲等地的白银涌入中国,苗地在此浪潮中,借助祖地先天的环境优势,通过木材交易得到了大量白银,并衍生出了近代的苗族银饰。
苗族生活的区域自古以树木茂密的山地居多,也正是因此,他们才得以长期游离于中原王朝的统治之外。毕竟在这种交通不便的地方,设置政府的花费可能要远远超过收益。像贵州省东南部的“生苗”一直到清朝雍正帝在位时,才设立了所谓的“新疆六厅”,之前都是实打实的“化外之地”。开发晚就意味着苗地的山林里有许多树龄达上百年之久的优质木料。从明朝初年开始,为了修建宫殿,皇帝就派人往云贵、湖广、四川采办“皇木”。
西南土司们也以进贡巨木的方式,向朝廷邀功请赏。发源于贵州都匀的清水江,其流域就是各地商人采卖木料的胜地。
《黔南识略》中,对清水江流域施洞地区贸易之繁荣如此描述:“坎坎之声,锵旬空谷,商贾络绎于道,编巨筏放之于大江,转运于江淮间者,产于此也。”
来自江南的商人们,不遗余力到这做起了长途运输的项目。而大山中的苗人,也发现了朝廷对于木材的需要,以此作为谋生之本。《黎平府志》对此有详细的描绘:府属及清江、台拱等处俱产杉木,周围约计千余里,均系苗地。苗汉语言不通,惟茅坪等砦俱系同类苗民,是以各处木植俱运至三寨售卖。该三寨首人分年开设歇店,凡与木商交易,俱系伊等代为议价收木、评估银色,彼此相信有素。向议木价一两取四分给店家,以为客商饭食及守木、扎牌工费。三寨借以资生。一百多年前,清朝光绪年间,仅《黎平府志》(今贵州省黎平县)所记载的三江贸易,其每年交易的数额就达两三百万两白银。以小见大,很难想象自明朝末年以来,有多少白银随着贸易输入贵州。
生活于这一区域的苗人,在白银狂潮的冲击之下,必然也要改变之前以物易物的习惯,而接受“白银”这种新事物。《贵州图经新志》记载,黎平府的“夷民”出现了“用银钱贯次为饰”“好带金银耳环,多者三五对”的习惯。贵金属已经逐渐进入了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贵州新桥村苗族。
苗族银饰相较于其他民族,也有非常明显的特点。用专家的话讲,“从其本身的造型来看,更注重于银饰质材的单纯表现,较少和其他物质材料相组合。”
如果对比镶满各种宝石的藏族银器,这一特征就十分明显了。苗族银饰可以接受工艺上的千变万化,却不允许白银跟其他的装饰品进行搭配,不得不说是一个神奇的现象。制作银器的苗寨中,西江千户苗寨是其中的佼佼者。当地人夸赞西江男子的两手绝活,一是建房子,一是打银饰。周围几个村子的四百余户人家,世代相传的银饰匠人就不下五百人。据说这附近的乌高、白高、乌杀、麻料等村,都是有名的“银匠村”,几个村四百余户人家,世代相传的银饰匠人就不下五百人,甚至连一些十三四岁的小男孩也能拿起锤子打弄两下子。据说,银饰图案上虽能见到很多固定的题材,可银匠制作却从无范本,任何巧夺天工的制作,完全都是苗家银匠胸有成竹、手随心动的浑然天成。
横屏观看
▲ 西江千户苗寨。
银块被铸成不同的形状,银匠们用手中的凿子小心翼翼地在银片上雕刻出各种纹路,再经由小铁管输送氧气的油灯火焰焊接……任你怎样瞪大眼睛,竟找不到一点儿焊接的痕迹。▲ 精美的苗家银饰。
随着工序的进展,渐渐地,一个个精美绝伦的细节就会跃入你的眼帘——或细如发丝,或薄如蝉翼;或圆雕、线刻,或浮雕、镂雕……制作不厌精细,工艺千变万化,让人不由得拍案称奇。现在,苗族的少女往往喜欢群聚在一起,穿着银饰服装,用跳舞的方式展现自己的青春活力。白银柔和的光芒,也因为她们有了生命力。
1.人民日报公众号2023-03-28《“村BA”总冠军诞生!奖品是……》
2.中国国家地理 2012年04期《苗银:披戴在身上的图腾》
3.中国国家地理 2012年04期《千般姿态,万种风情的苗族》
4.中华遗产2012年12期《手艺之美》
中华遗产官方视频号
CHINESE HERITAGE
中华遗产官方店铺 | 玲琅格
CHINESE HERITAGE
想收藏《中华遗产》往期的典藏过刊吗?
点击下图▼
进入官方店铺「玲琅格」
还有更多精美图书、文创等你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