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没有人该被电子支付“淘汰”|澎湃社论

社论 澎湃新闻评论 2021-01-29


评论君说

       越是技术发达的社会,越要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9月5日,江苏大学志愿者在向村民传授认识新版人民币的方法及相关知识。人民视觉 图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发布了《人民币图样使用管理办法》,并于11月15日起施行。《办法》明确禁止在祭祀用品、生活用品、票券上使用人民币图样。而就在去年7月,人民银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整治拒收现金的公告》,明确指出人民币是中国的法定货币,除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情形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营业场所标示“无现金”“拒收现金”等或引用其作为宣传标语,或者为消费者使用现金设置歧视性条件。


连续出台多项新规,强调对人民币的规范化使用,表明了国家有关部门的态度:人民币不仅是货币,更代表着国家法定金融体系的权威与神圣,不可等闲视之,不可随意亵渎。央行新规是对以往某些认知误区的纠正,也将推动这一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良性发展。


此次有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再次强调非规定情况下不得拒收现金纸币,同样是基于对人民币使用价值的保障。对于普通人而言,电子支付手段不过是货币支付的一种,不可能取代纸币成为唯一标准。毕竟,不同的成长背景、个人喜好、知识能力,决定了每个人对于货币支付的态度和方式不同。拒收现金,是对个人多元化选择意愿的不尊重,也是对市场经济自由交易原则的违背。


眼下,电子支付尚未实现也没有必要实现对社会各层面百分百的覆盖。让纸币再度“流行”起来,给人们多些支付选择,尤其是那些习惯了用纸币的中老年人。如果一味依赖电子支付技术,只会给不少人造成不便及其他负面影响。


在当下金融科技工具流行的时代,我们特别要警惕其演变成某种市场霸权:过度鼓吹电子支付的便捷性,却忽视了纸币的不可替代性;强求所有人都使用电子支付,而将不善于或者不乐意采用这种方式的用户,排斥在“主流商业体系”之外。


不要让电子支付技术沦为“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工具。越是技术发达的社会,越要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这是现代商业文明的应有底色,也是科技以人为本的题中应有之义。



    ※ 编辑|李勤余

    ※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推荐阅读】

献血记入征信,“地域分割”何时打破?|澎湃社论

什么时候才能抓住“梅姨”?|澎湃社论

权健被诉,没有“大而不能倒”的传销企业|澎湃社论

以刑罚之重,捍卫“头顶上的安全”|澎湃社论

环保需守土有责,也要避免以邻为壑|澎湃社论


有深度、有态度、有温度的新闻评论,尽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