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师德师风,做合格的“传道者”
评论君说
如果说教师是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人,那么,师德师风的好坏,就决定了扣子能否扣正。
日前,教育部等7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提出经过5年左右努力,基本建立起完备的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体系和有效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意见》推出,针对高校教师性骚扰学生、学术不端以及中小学教师违规有偿补课、收受学生和家长礼品礼金等开展集中治理。一经查实,要依规依纪给予组织处理或处分,严重的依法撤销教师资格、清除出教师队伍。这为师德师风划定了底线。
置于整个社会语境下,当然不能因为个别案例,就否定一个群体。但相较于其他群体,师德师风在社会关注和治理中被提到一个较高的高度,是不争的事实。这是因为,无论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还是在现代文明中,教师群体的道德水准,都被社会寄予了更高的期待,这与“尊师重教”的社会遵循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被置于第一位,并非巧合,而是暗含师德师风的重要性。相较于“授业解惑”,教师向学生传递怎样的“道”,可以说是教育的先决性要求。
如果说教师是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人,那么,师德师风的好坏,就决定了扣子能否扣正。特别是在一个各种社会思潮涌现、社会风气流变的时代,人们更期许教师能够扮演好领路人的角色,为孩子的人生规划好正确航道。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见》出台的,只是兜底性规定,师德师风没有上限,需要为人师者穷其一生去追寻。
要认识到,性骚扰学生、学术不端等行为,不仅是德行有亏,严重的已经涉嫌违法。除了终身禁教,还有可能被追究法律责任。这也启示,对个别教师的违法行为,不能包裹在师德师风的概念下被泛道德化解决,教师的德行、师生关系,理应植入更多的法治视角。
另外,师德师风不仅体现在每位具体的师者身上。作为“集体”概念的学校,也应该展现出该有的担当。如学校以怎样的方式、理念来对待、管理学生,又以怎样的方式来处理师德败坏、师风不正现象,这些也是师德的一部分,并且影响着社会对师德师风的评判。
实际上,大多数教师都是兢兢业业、身正为范的,对师德师风提出更高要求,教师合法权益的保护也应同步跟进。就在近日,中办、国办发文,要求切实减少对中小学校和教师不必要的干扰,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为教师安心、静心、舒心从教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赢得了广大教师点赞。
另一方面,诸如学术不端、违规补课等行为,与更系统的学术、教育环境密切相关,相关体制机制要进一步优化,才能为良好师德师风的弘扬提供坚实的支撑。
※ 编辑|甘琼芳
※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推荐阅读】
有深度、有态度、有温度的新闻评论,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