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门口的地铁里,有这座城市的温度
评论君说
事实上,上海市民每天都在用自己脚下的步伐,体会此中深意,感受城市温度。
用老上海人的话来说,我家所在的位置属于“下只角”。这样的区分方法,当然和交通状况有关。小时候,学校组织春游,来到我家附近的长风公园,绝对称得上是一次“远足”。大概,今天的孩子们是很难理解的。
1995年,上海地铁1号线全线开通试运营。那时候,人们还把地铁当作新鲜事物。可很快,它就彻底改变了上海人民的生活方式。
毫不夸张地说,上海人的活动范围更远了,生命刻度变深了。老一辈人常常念叨在嘴边的“浦东”“浦西”概念,已经不具有鲜明的地理意义。
这样的变化,仍在继续。2014年,离我家最近的13号线开通运营。到哪里都更方便了,这句大白话,也是我的心里话。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每天花在通勤的时间就有2个多小时,回到家就瘫倒在床上,早起更是一桩让人头疼的任务。
时间长了,人们似乎已经对地铁的便利、交通的改善习以为常。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地铁线,已经嵌入了日常生活。不过,从无到有,从慢到快,亲身经历过这样的变化,更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温度。
在今天上午开幕的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里,上海市市长应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将加快建设机场联络线、崇明线、14号线等172公里轨道交通线,建成10号线二期、15号线、18号线部分区段共67公里轨道交通线。
对我来说,这意味着家门口将会有两条地铁线路的交错。相信,和我一样,对此感到欣喜的上海市民,绝不在少数。
我的高中同学,正是一位地铁建设者。每隔数日,我就能在朋友圈里见到他分享的建设工地现场图片,只是,时间常常在深夜。虽然“灰头土脸”,但脸上的自豪,谁都能看得出。希望后来者,不会忘记建设者们付出的汗水和努力。幸福感和获得感,从来不是从天而降的。
经济水平的提高、交通出行的方便、休闲生活的丰富……事实上,上海市民每天都在用自己脚下的步伐,体会此中深意,感受城市温度。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座城市,已经成为老百姓宜业宜居的乐园。
※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推荐阅读】
有深度、有态度、有温度的新闻评论,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