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清污染源“家底”,守护好绿水青山
评论君说
这种重数据、讲科学的防治方法,让治污更精准,更有利于破解污染防止的痛点难点。
6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
这次污染源普查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坚决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大背景下的一项系统工程,是对全面摸清建设美丽中国生态环境底数的一次重大国情调查,因此意义非常重大。
《公报》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公布了全国各类污染源基本情况,各类污染源的数量、结构和分布状况。数据显示,广东、浙江、江苏、山东和河北五省污染源数量占全国总数的52.94%。二是公布了各类污染物产生、排放与处理情况。化学需氧量等达到多少,哪个地域的排放量、排放强度最大,全国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及地域分布怎样,都有了答案。三是健全了重点污染源档案和污染源信息数据库,为实现生态环境监管的数字化和可视化提供了支持。
作为污染防治的基础性工作,污染源普查意义重大。所谓治污要治本,治本先清源,弄清污染的各项真实数据,是环保部门提升污染防治水平和能力的抓手。据报道,去年12月,四川德阳一国控断面水质出现异常,当地环保部门通过调取此次污普数据,很快锁定了污染源,及时采取了相关措施。这就是普查数据指导实践的一个生动案例。
摸清底数,才能心中有数。有了全面翔实的普查数据作支撑,污染防治更有的放矢,也大大提高了效率,利于把防治成效最大化、污染风险最小化,最终实现环境治理水平的持续提升。
同时,污染源数据的披露,可以让公众了解我国污染治理的真实情况,看到面临的困难和短板,唤起全社会的责任感和环保意识,自觉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来。
发布会也晒出了一份十年环保治理“成绩单”:2017年启动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以来,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量比2007年分别下降了72%、46%和34;工业企业废水处理、脱硫、除尘等设施数量分别是2007年的2.4倍、3.3倍和5倍,都是数倍于十年前污染治理设施的数量;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数量增加了5.4倍,处理能力增加了1.7倍;生活垃圾处置厂的数量十年间增加了86%……
这一组组数字背后的动态变化,让我们看到了近年来污染防治取得的成效和成果,更坚定了我们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信心。
污染源普查,是根据《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中“全国污染源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要求建立的制度。实践也证明,这种重数据、讲科学的防治方法,让治污更精准,更有利于破解污染防止的痛点难点。为了守护好我们的绿水青山,这项制度需要继续贯彻下去。
※ 编辑|甘琼芳
※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推荐阅读】
最高法点名的“牧羊案”改判,公司必须要回来!“钟美美”爆红:孩子眼中的老师究竟是什么样的?
女研究生蹦床摔成截瘫,不只是“意外”
总理的这场“站谈会”,看点在哪?
“体罚吐血”事件反转,家长被拘不冤
有深度、有态度、有温度的新闻评论,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