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人生,人民代表
评论君说
她被人铭记的,不应该只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常青树”“活化石”。
6月28日凌晨,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逝世,享年91岁。1929年,申纪兰出生于山西省平顺县,生前担任平顺县西沟村党总支副书记。
生于平顺,一生堪用“平顺”来形容。一提及申纪兰,人们会想到她连任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想到她与于敏、袁隆平、屠呦呦等人一道被授予“共和国勋章”,还会想到她在全国两会期间被放大的只言片语。
事实上,申纪兰的人物形象是立体的,也是生动的。她被人铭记的,不应该只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常青树”“活化石”。
即便以今天的标准来审视,上世纪50年代,年仅20多岁的申纪兰就表现出了独特的“先锋”气质。比如,她帮助本村妇女从“三台”(锅台、灶台、碾台)中解放出来,和男性一样参与劳动;比如,她为男女同工同酬奔走,1952年,西沟村在全国率先实现男女同工同酬,申纪兰功不可没。
1978年,“男女同工同酬”被正式写进宪法。今天,“妇女能顶半边天”已是常识,从这个角度看,今天的职业女性都应该感谢申纪兰。
梳理申纪兰60多年来的政治生涯,可用“贴近时代”“贴紧时代”来概括。比如近年来,她表示“脱贫攻坚路上,俺们决不掉队”;比如她获颁改革先锋奖章,获评“初心不改的农村的先进模范代表”。
她的底层出身和政治身份,赋予了她深厚的阶层情感和坚定的使命担当。“人民代表大会让人民有了说话的权利”“在人代会上不是光代表西沟”“我是代表亿万农民光荣地领了这个奖(共和国勋章)”……这样的认识,是发自内心的。
有个细节被反复提及:申纪兰到山西妇联工作时,曾提出不转户口、不定级别、不拿工资、不要住房、不调工作关系、不脱离农村。“让我离开西沟,我这个劳模还算是劳模吗?”“我就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民,不是西沟离不开我,是我自己离不开西沟。”这样的认知,也不能简单用朴实来理解。
申纪兰的诸多建议,让她不负于人民代表这一身份。她提交的关于山区交通建设、保护耕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干部选举、贫困地区旅游开发、解决农村干旱地区饮水困难、发展农村教育等建议,都很接地气,也都得到了有关部门重视和积极回复。这种角色意识无论从哪方面讲,都对基层有益,对现实有益,对民众有益。
再比如,申纪兰曾领衔提交一份关于保护耕地的议案,她说:“建设新农村不能光占地,一味盖新房,太浪费。一句话,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侵占耕地。”这样的声音,搁在今天仍有力度,仍有生命力和现实意义。
申纪兰饱满而带有时代强烈烙印的风雨人生,与时代变迁完成了同构。时代选择和造就了申纪兰,申纪兰不负时代所托,丰富和建构着这个时代。在人短暂的一生中,能如此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利国利民,便已足够。
她确实不应简单地被标签化。因为她的局限性与时代的局限性有关,而她的荣光与时代的进步息息相关。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用这句话用来概括申纪兰的一生,可谓恰当。今天,我们纪念一个立体化的申纪兰,也该深思如何从中汲取力量,更好地守住初心。
※ 编辑|甘琼芳
※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推荐阅读】
炒股追剧罚交通执勤,用硬惩罚管住公职人员“摸鱼”端午假期,安全在心
人民,就是这座城市的尺度
外资看好中国经济前景的启示:合则两利
别以为在互联网戴上面具,就能为所欲为
有深度、有态度、有温度的新闻评论,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