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因“丑海报”吵架:别埋怨误解,得说说美在哪里

栗中西 澎湃新闻评论 2021-01-28


评论君说

       这种奇异感的作品值得一个被进一步了解的机会。


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先导海报


作者 |栗中西


最近这么档子事儿,挺有意思——第十届北京电影节的宣传海报被群嘲了,炫彩的玻璃切面组成的天坛造型,配上灰色底色和“不走心”的黑体字,被网友吐槽为“ppt做的海报”。奇怪的是,不少设计圈人士却认为海报设计语言非常“当下”,甚至代表平面设计的未来。


公共领域吐槽海报,带有某种惯性。也难怪,一批一批丑海报给大家伙儿留下的心理阴影太大了。比如北京电影节此前的“拉面女神”和“手中有树,胸中有西蓝花”,还有金鸡奖海报中万能的“吴京之手”。确实看着难受,也没法拿审美差异说事儿,比如第一届北京电影节和历届上海电影节海报,这些兼顾艺术水准和大众接受能力的作品,大众还是很买账的。


不反对大家根据个人经验判断美丑,但也别见着陌生的东西上来就“喷”。文玩圈里有“一眼假”之说,有些海报丑堪称“一眼丑”,大多数人一眼就能看出设计者的不用心,没有超出日常经验范围。说实话,这次北京电影节的海报不一样,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丑能一言以蔽之的,顶多只算得上是陌生。七彩配色、镜片天坛、黑体大字……这些反流行审美经验的元素,组合到一起有一种奇异的视觉冲击。眼光平平的我,也看不出“当下”在哪里,但不要紧,可以选择再品品、再听听、再等等,再下结论。


看不懂时钟被画得变形扭曲就喷,看不懂小便池登堂入室就喷,看不懂坐那与1500大眼瞪小眼的行为艺术就喷,看不懂眼花缭乱的波点到处展览就喷,就失去认识达利、马塞尔·杜尚、玛丽娜、草间弥生这些艺术名家的机会,这显然那不是这些人的损失。黑格尔的著名观念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审美不是孤立的,需要调动感性和理性,找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这也是艺术审美的门槛,需要一点主动亲近去突破。


这倒不是说这张海报和它的作者立入禁止,有如此高的艺术地位,而是说这种奇异感的作品值得一个被进一步了解的机会。了解下来会发现,虽然不至于完全被误解,但背后确有一些隐藏信息,比如这图不是主海报,只是动态作品的截图;比如这种极具个人风格的海报,是设计师故意放弃了象形和叙事等炫技,融入了对近些年流行的插画风海报的反思超越,有意制造视觉和感官上的挑衅;比如这种元素和风格的作品,国外艺术领域大有人尝试……


做了这番了解,我可能会想一想,自己的判断是不是艺术见识太少,除了一个“丑”字无法对艺术审美中陌生感作出其他形容。当然也可能,穷尽我的主客观经验,还是觉得真的,就丑。


不同于那种有意制造立场分裂、引导粉丝互骂的网络公害,认真地讨论一张海报是不是丑,这种较真还挺可爱、可贵的。像我这样美感教育欠缺的老百姓,正好增广见闻,在各方辩驳中提升下自己的审美水平。那些有艺术修养深厚的,好好解释下美在哪儿、丑在哪儿,共同把大众审美的基准线,往上再拱一拱。


设计师们也别感到一肚子委屈,埋怨群众都欣赏不来阳春白雪,既然要对固有范式和观众感官提出“挑衅”,那就得有颗接受各种反应的强大心脏。电影节海报这种面向公众的商业作品,本来具有公共性,要兼顾社会反响。总之,真要想发展出引领世界的艺术风潮,无论创作者还是受众,大家心态首先都得敞亮开放点,容得下异见。




















































































































    ※ 编辑|沈彬

    ※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推荐阅读】

把“杀妻案”娱乐化是对生命的不尊重

100天后,让我们上海见!

“失踪女子案”:说与不说的边界是良心、国法

每个政府工作人员都要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

“宣扬仇恨”不是“出圈”,而是越界

有深度、有态度、有温度的新闻评论,尽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