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能交出“思考的能力”|澎湃社论

社论 澎湃新闻评论 2023-08-10
   

       ChatGPT的出现,与其说是教育的危机,不如说是教育方式变革的契机。




聊天机器人ChatGPT近期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工具会对未来的学习模式带来哪些影响,也在世界范围内引发热议。


据高校教师反映,已经发现有学生用ChatGPT撰写论文。针对该问题,多国学校已经发出禁令,禁止学生使用类似于ChatGPT的人工智能工具完成学习任务和考试。国内部分C刊声明称,隐瞒ChatGPT使用情况将被退稿或撤稿;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和《科学》也开始规定限制ChatGPT的使用。



一项革命性技术的出现,总是会伴随各种各样的争议。人工智能或许是学生的福音,但正如业界担心的,如果大部分学生都依靠人工智能写作业写论文,会不会失去“思考的能力”?甚至有人担忧,ChatGPT会不会成为教育的终结者?我们确实要警惕人工智能过度介入学习,不能把学习和论文完全交给机器和大数据,不能交出“思考的能力”。


不过,对于人工智能工具给教育领域带来的冲击,也无需过度焦虑。不少高校教师表示,结合学生论证的深度、总结的维度,论文如果用了ChatGPT的话,“一眼就能看出来”,况且目前已有专门软件帮助教育工作者甄别由ChatGPT生成的文本。


目前来看,ChatGPT的功能确实够强大,并且还在持续迭代,但它也有不可忽视的缺陷。科幻作家特德·姜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如果让ChatGPT做数学题,数字越大,准确率就越低。这是因为,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吸收大量信息,但无法推导出算术原理。


更何况,ChatGPT或许能够实现“教书”,但很难做到“育人”。教育的工作绝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需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想象力,培养独创性和批判性思维,涵养健全的人格与审美,这恰恰是人工智能工具鞭长莫及的。


尽管我们不必将人工智能视作洪水猛兽,但网络时代知识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确实给教育者带来了宝贵的启示——比起做题的效率、分数的高低等机械、单调的评判标准,未来的教育应该在技术基础上强调更高层次的独创性,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既然新兴技术会对当下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环境产生深刻影响,那么教育的形式、内容和目的也应该进行及时的调整。毕竟,学生博闻强识、死记硬背的能力再强,又怎么比得过ChatGPT?简单的灌输、填鸭之外,还需要我们去开拓、去思考更有效的教育方法。


ChatGPT是敌是友,终究取决于我们的使用方式。目前,已经有一些教师将ChatGPT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因为它不仅可以像搜索引擎那样提供海量信息,还可以“聪明”地对教学内容、方法提出建议。ChatGPT也可以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扮演“学习助手”的角色,指出其知识储备的不足之处,提供相应的指引。


学习和教育的本质,就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获取新观念、探索新领域。ChatGPT是一种全新的知识工具,就像我们所熟知的书籍和图书馆,只不过,它的能力更为强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人类理应思考得更深,学得更好更快——只要我们不交出“思考的能力”。


就此而言,ChatGPT的出现,与其说是教育的危机,不如说是教育方式变革的契机。




编辑|李勤余

排版|甘琼芳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