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有声,不辞唱遍阳春
由无数逝者和“小孙”们共同捧托的改革开放成果,已成空气和水,成为国人生命的一部分,浑然不觉到天经地义。
”
编者按:
无论是在宏大的时代,还是在人生的紧要关头,“幸福都是一种艰苦的工作,需要我们以更有韧性的生活哲学去穿透它,以更有力的行动去推动和改变。”回首即将过去的一年,你又以何种姿态和行动予以应对?澎湃评论部年终特别策划《每片雪花都朝着春天飘去》,记录和书写你我的2023年。
文 | 李泓冰
12月22日,冬至。
走在陡然降温的凛冽中,去搭地铁。一片桔色的落叶,晃晃悠悠落在脚下,无声地砸进心里。砸得竟有些疼痛,因为想起了逝者。
我妈,7年前的冬至,正在医院痛楚呻吟,肠癌晚期。每天陪在她床前,捧着电脑敲字,应答她的呼唤。那些天,踩着桔色的、金色的、黄色的落叶,走向夕阳中的医院。树上悬挂的叶子,一天天稀少,就很揪心。树上若是空了,我妈在人间怕就呆不住了。
我妈没等到新年,12月28日凌晨,咽下最后一口气——没有娘的人间,很冷啊!
踽踽踩过被雨雪浸润、被杂沓脚步碾过的层层落叶,它们了无生息,了无声息……
2023年这一年,上苍又收走了若干智慧的、坚韧的,值得被时代铭记的生命:经济学家厉以宁、法学家江平、人工智能领军人物汤晓鸥、“傻子瓜子”创始人年广久……
媒体刚刚隆重纪念了改革开放45周年,人们纷纷记起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发表的那篇讲话——平地一声春雷,刷爆了当年的“朋友圈”,让“思想解放”成了流行语。思想不应被禁锢,实践不必有禁区,那些陷于困顿的人们,听到播音员字正腔圆诵读这篇讲话时,热泪盈眶。中国表情从此生动丰富,中国经济从此发足狂奔,中国模式从此让世界弹眼落睛。在发展就是硬道理的旗帜下,多少射日手,从此弯大弓,一唱而三叹,百折又千回,他们荡涤积弊,竭力划桨,擦亮“法治”,激活“市场”,让中国这艘巨轮冲入新天地。
没有那篇讲话,没有“厉以宁”们的筚路蓝缕,就没有“年广久”“汤晓鸥”们的崭露头角,也就没有惊艳了世界的中国腾飞奇迹。
关于45年前的那场重要会议,那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看到一种说法:那是对知识分子、对企业家的解放。其实不然,被“讲话”打捞、跳了龙门的锦鲤,不只是读书人,还有亿万草根——他们才是改革开放的最强“共识”,最庞大的“基本盘”。
说说小孙的故事,我家钟点工,年广久的安徽同乡。
小孙不小,也是60后,比我小3岁。她同时做着三四户人家,他们都放心把钥匙交给她。丢三落四的我,物件放在哪儿,她一清二楚。“离了你,我活不了!”我常向她“表白”。
没有那篇“讲话”,我和她的人生,永没有交集。不识多少字的她,也走不出山湖交错的故乡。
几天前,我买了一箱蜜薯,烤得软糯甜烂。我说你也吃,小孙笑,小时候只有红薯、玉米,“吃伤了,再不想碰”。
小孙生在无为县,12岁辍学,养牛、割草、种地。那一年,我读高中。
15岁,她大无畏地跟着表姐,买张7元钱的绿皮火车票。出了站,舍不得坐公交,扛着露了棉絮的旧被子,一步步走到宝山一家羊毛衫厂,给成衣绣花。那一年,我进了大学。
23岁,她回乡嫁给一个小木匠。那时手艺人被看轻,“说人家懒,不种庄稼。其实,会种也没得地种。他家里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只有四亩地,我一个人就种完了。”地少人多,大量劳动力和小孙一样漂移城市。留下的地,种粮大户承包了,还有的种到了外地,“他弟弟会种地,跑到上海宝山种韭菜,那个割不完,蛮赚钱”。
小孙其实嫁得好,老公先跟施工队干活儿,后来开了家小装修公司,把两个弟弟,还有村里好几个后生,都带到上海打工。那一年,我研究生毕业,当了记者,第一次出差就去了无为,采访无为保姆。很多村庄没路,只能划着小船荡过去。村口蹲在墙根晒着太阳穷聊的,是一水儿的小伙子。无为的姑娘们,十四五岁就出门打工,“什么都能做,工人、护工、保姆,那些男的,没文化又不勤劳,不肯出来。他们听说我在上海洗碗做饭,都撇嘴!”小孙是村里最早出来的女孩,慢慢地,给家里盖了楼房,儿女也在上海安家,“噢哟,现在不啰嗦我了,就希望我带他们女孩子也出来打工呢!”
儿子两岁时,被小孙扔给婆婆,自己又来了上海外高桥物流企业,“那时很荒凉的,没比我们村好多少。我管操控吊篮,按着把手,前后左右,就能把货吊来吊去”。那一年,浦东开发开放,人流物流哗啦啦涌入。
2008年,小孙来了我家,和我妈迅速成了莫逆。我妈给她买了人生第一部手机,说你要多认字,才能用,还神奇地给小孙高考落榜的女儿找了第一份工,就在我家附近美容院。快80岁的老太太办了张美容卡,要做紧张的女孩第一个顾客。
漂亮女孩成了家,在花桥买了房,四川籍丈夫能干又体贴,外孙女已是上海小学生。儿子高大帅气,大专毕业应聘进了上海一家民企,很得老板器重;娶了上海姑娘,孙女呱呱落地,身份证的开头是“310”。小孙春节返乡,坐着儿子的奥迪,后备厢拉着满满的给亲戚的礼物。回上海,也会给我捎来无为的板鸭和花生酥。
儿女都在上海有房,小孙夫妇倒还租房住。说起这个,她在老公面前,喉咙就响不起来,“当年他说买个小房子,我说搞那么远,不方便。攒了钱去芜湖买了个三室一厅,现在……不谈了不谈了!”
冬至这天,小孙和我告假,说要回无为给老人上坟。
这40多年,小孙夫妇,带着半个家族,不声不响在上海完成了他们的城市化壮举。曾经不敢在趾高气扬的乡村干部面前高声讲话、挨过城里人白眼相向的小孙们,而今挺着胸膛,笑得爽气。他们在上海、芜湖和家乡的物业,有物权法保护着,不怕被人惦记。
如小孙一般,被禁锢于黄土地达数千年之久的中国农民,给了一点改革开放的阳光,就成了中国改革开放的“领军人物”,追求美好生活,冲决城乡壁垒,托举了中国发展奇迹……
“没有改革的话,就和我妈我婆一样,还在家里放牛,种地、啃红薯呗!”小孙说。
由无数逝者和“小孙”们共同捧托的改革开放成果,已成空气和水,成为国人生命的一部分,浑然不觉到天经地义。
也许有些年轻人不再记得,父母们曾困惑于农民种什么、怎么种、啥时种,自己能否说了算?企业不再根据政府计划闷头生产,任产品大量压库,以销定产找订单很正常;也不用犯愁报纸、电视、楼宇,能不能刊播广告?穿喇叭裤、牛仔裤算不算阿飞?当然,新的困惑不少,求职、带娃,在压力山大中寻找“多巴胺”……
困惑怎么开解?一言以蔽之,“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
今年,我们有过太多的告别,但不意味着告别他们的呐喊和叮咛。忽然想,小孙那双善良美好的儿女,会怎么看待那些智者远去的背影呢?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显眼包”。融化过坚冰的他们,离开现场,但思想未散。不同功名喧一世,直取烟霞送百年。告别年代,有痛楚,也有警醒。那些逝者的智慧勇气,曾经烛照我们的昨天、今天,也将砥砺我们的明天。
请记住他们,让他们的故事,莫成绝响,依然嘹亮,继续如日光随意洒落,像河水任情流淌。
冬至,是阳气最弱、阴气最盛的节气,宜向逝者告别。然而,太阳也从这一天起,越来越暖了。黄叶萧萧,铺满行道,阅尽人间冷暖,不辞唱遍阳春……
海报设计 赵冠群
编辑|李勤余
排版|甘琼芳
澎湃评论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