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美眉:带你一起德国行(3)
德 国 行
川美眉/文
九 波茨坦-什未林宫 无忧宫
新天鹅堡的童话宫殿-什未林城堡,欧洲浪漫派历史主义建筑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这座新文艺复兴风格的华丽宫殿位于一个小岛上,镶嵌在什未林湖畔。漫步在林荫道上,风吹杨柳古堡若隐若现,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
什未林宫殿在天光云影的映衬下浪漫旖旎。它的前身斯拉文堡在 973 年首次于史料中被提及,当年的始建者已经为这座岛屿建筑选择了最佳战略位置。经过一千多年的改建和扩展,尤其在1845年到1857年之间以法国罗瓦尔地区的香博尔城为模板不断地更改和增添,最终在1857年建成。
如果说波茨坦的什未林湖是这片土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的话,被称为“北方的新天鹅堡”的什未林宫就是这颗明珠上最夺目的闪光点。湖水清清杨柳依依令人沉醉…
什未林城堡内瓷器展品,不要小瞧了这些瓷器哦,它们是鼎鼎大名的德国麦森瓷器,虽然只有近三百年的历史,与国内的元青花瓷什么的一比似乎少了那么点底蕴,但是麦森瓷器却以其高雅设计、皇家气质、纯手工制作享誉世界。
无忧宫是波茨坦另一大亮点,1745年开始修建,到完工历时50年之久,虽经历战争,但它却并未遭受炮火之灾,保存完好。据说除了大帝本人,只有经过大帝允许的男嘉宾可以入住在无忧宫,亦称“无妇宫”。
无忧宫是一座一层建筑,谈不上壮观,一个种满葡萄树的6阶弓形大台阶,簇拥着无忧宫。这座皇宫主人腓特烈大帝曾说:我是住在一座葡萄山上。这种以果木为装饰修建的皇家园林,在世界上是不多见的。而这种亲近自然的氛围,确有种无忧无虑的感觉。
无忧宫,宫名取自法文“无忧”、被称为普鲁士的凡尔赛宫,是18世纪德国建筑艺术的精华。宫殿正中为圆厅,两翼是长长的锥脊建筑。首相厅瑰丽非凡,天花板上的装潢极富想象力,四壁镶金,光彩夺目。室内用壁画和明镜装饰,显得辉煌璀璨。
宫殿前有喷泉,正对着大殿门廊。此喷泉采用圆形花瓣石雕,四周有“火 ”、“水“、“土”、“气”4个圆形花坛陪衬,花坛内塑有神像,尤以维纳斯像和水星神像造型精美,形象生动。
据传腓特烈二世单独在此居住了四十年之久,而在这四十年间,他的王后伊丽莎白却不被允许进入,只是住在他所赐予的另一座宫殿美丽堡中,这对夫妻除了重要场合几乎不会同时出现,可见这一对最尊贵的夫妻之间感情只怕是十分不好。
中国楼-位于无忧官一侧的一座园亭,它规模虽然不大,但是金碧辉煌。整个亭楼外壁都用镀金装饰,周围站立有各种亚洲形态的人物雕像,这些雕像也都是镀金的。顶部则根据中国传说而想象制作了一座猴王雕像。这座建筑虽然风格有点不协调,充满了欧洲人对中国文化的想象,以及腓特烈二世对中国的向往。
十 法兰克福-莱茵河畔“曼哈顿"
法兰克福的美丽传说:8世纪时,查理大帝打了败仗,逃到美因河边漫天大雾惊慌失措,危急中看见一只母鹿涉水过河,大军也随之过河于是转危为安。为了纪念此事,查理大帝下令在当地建一座城市取名“法兰克福”意思是法兰克人(日耳曼的一支)的渡口。公元794年法兰克福作为查理大帝的行都首次载入史册。
法兰克福,德国第5大城市,德国乃至欧洲重要的工商业金融交通中心,处于莱茵河的中部支流美因河下游。自13世纪始法兰克福一直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城市。二战中法兰克福遭受了33次轰炸,留下1700吨垃圾。战后这座城市迅速重建发展惊人,一跃成为国际知名大都市,又称为莱茵河畔“曼哈顿”。
罗马广场上的地标喷泉,相传在神圣罗马帝国的马蒂亚斯加冕典礼上,这座喷泉喷出的是葡萄酒。如今这个喷泉和罗马广场市政厅浑然一体,营造出一个很有特色的“德国小镇”意境。
旧城市政厅,也叫做罗马人,位于罗马贝格广场西北角上,由三座重建的15世纪的人字形建筑构成。
法兰克福大教堂位于罗马广场以东,它是13至15世纪的哥特式建物,又称为皇帝大教堂及加冕教堂,德国皇帝曾在此加冕。1562-1792年间神圣罗马帝国时期共有10位德国皇帝的加冕典礼在此举行。从14世纪迄今,已有600年的历史,虽几经战火,仍能幸免于难。
大教堂宝库内陈列有大主教们在加冕典礼时所穿的华丽衣袍。有332级台阶直通塔顶,塔顶可俯瞰整个城市的全景。主楼是壮丽的15世纪哥特式塔楼,高95米。教堂南面的投票礼堂是曾经选举皇帝的地方。
法兰克福圣保罗教堂,位于罗马广场附近美因河畔,建于1833年,该建筑为德国不太常见的古典主义风格,同时也是一座非常富有政治符号的历史建筑。这里原先是新教路德会的教堂,1848年5月18日,第一届国民议会在此地举行,而该次会议称为“圣保罗教堂议会”,会议通过了制订德意志宪法的提议。虽然立宪活动因普鲁士和奥地利的反对而失败,但圣保罗教堂已成为德国民主和统一的文化象征。
在二战期间,圣保罗教堂毁于一旦,由于其背后的历史背景,战后得到了重建。教堂也已由原先的宗教建筑转化成政治和文化场所。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1963年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来德访问时,就是在圣保罗教堂进行演说。现在在教堂的内部展示了许多纪念浮雕,浮雕生动再现了当年制定宪法的情景,使人可以生动地理解德国民主运动的历史。
这座钢架结构的人行桥横跨美茵河,连接了法兰克福的南岸和北岸。这个新哥特式风格的桥从1869年开始修建,经过多番改建,直到1993年才形成了现在的模样。桥上的护栏上挂满了铁锁,来往游客将自己的心愿悬挂在这里。
美因河铁桥游人如织,两侧的铁栏杆上情人们纷纷落锁,爱情永远是人类的主题。
美因塔-欧洲第1栋全玻璃装饰的高层建筑的一个建筑物,也是法兰克福城中唯一有公共观光台和餐厅的高层建筑,由2栋连体的高楼组合,分别是200米和170米,组合大厦外表采用了不会反光的玻璃装修材质,大厦的前身受到国家的移动保护成为了保护的文物,所以说这1栋建筑可以说是历史和现代建筑的融合。
莱茵河畔像极我们上海的外滩。那个双子建筑物是法兰克福为数众多的天际线之一,于2000年开放,高200米和170米。游客可以搭乘电梯登上它的观景台,一览法兰克福全景,夜幕降临的时候璀璨夺目,充分展示法兰克福的城市魅力。
哥德故居在二战中全部被破坏、战后经过重新修复。哥德1749年8月28日出生在法兰克福一家富裕家庭、16岁时、他曾遵照父亲的意愿来到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18世纪70年代、他创作具有影响力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长诗《普罗米修斯》等作品、揭露了封建社会的残暴和虚伪。26岁离开德国,德国城市因哥德而自豪,还有哥德大街、哥德广场、哥德大学。1775年26岁的哥德受魏玛小公国公爵奥古斯特的邀请到魏玛、先后担任过枢密的顾问官和首相等职。1782年哥德被赐予贵族身份住在市内官邸,1832年3月22日哥德在魏玛病逝。
法兰克福的店铺很多,随意走进一小店去购物。团友刚买了2条童裤,想换种颜色,集合时间眼看要到了情急中直奔收银台,而忽视了正在排队的2位德国女人,都说德国人很刻板守规矩她们不干了面露不悦,团友只能sorry等2位…我守在旁边。忽然我被一高大胖女人重重一撞一个趔趄差点摔倒,原来刚才没排队激怒了某德女她报复我来了,天啦刚想理论人家两手一挥扬长而去,领教了“纳粹的遗风”!瞬间此念头一闪…
法兰克福匆匆2个半日感觉这座城市很有历史积淀,现代繁华与中世纪古韵并存,十分奇妙的城市传统和现代文化元素相互交融的魅力所在,图为二战前唯一留存的老房子。
后 记
《德国行》1-10全部完成,从慕尼黑进法兰克福出,一路饱览德国的美丽宫殿童话般的城堡和精美的建筑,深深地为其折服和倾倒!此刻我想起民国才女林徽因的一段关于建筑的语录:“建筑是全世界的语言,当你踏上一块陌生的国土的时候,也许首先和你对话的,是这块土地上的建筑。它会以一个民族所特有的风格,向你讲述这个民族的历史,讲述这个国家所特有的美的精神,它比写在史书上的形象更真实,更具有文化内涵,带着爱的情感,走进你的心灵”经典不?感动不?
在德国的每一天,我都在为这个国家众多的古堡惊叹,为城市的建筑奇观而感动。当德国行过去了整整一年了,我翻看自己的旅行游记,还在激动,我自己问自己,这个只有35万平方公里的国家,这个日耳曼民族不足1亿人口8288万,为何会产生那么多天才人物?我梳理了一下: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康德、尼采、叔本华、海德格尔、黑格尔、马克思、高斯、薛定谔、爱因斯坦、歌德、席勒、海涅、荷尔德林、托马斯·曼、黑塞、茨威格、德鲁克……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性格各异,却有着共同的特点:他们都是德国人或德语系国家的人。
这么多杰出人物大都出生在1750年至1950年之间的200年时间里。而其他曾经崛起的大国,如荷兰、西班牙、葡萄牙、法国、英国乃至美国,都未曾有过在音乐、哲学、数学、科学、文学等诸多领域爆炸式的产生如此众多杰出人物的情况。德国,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很幸运我读到了一本好书《德国天才》(英)彼得’沃森/著张弢孟钟捷译。我找到了答案!这些杰出人才的能动性,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德意志那个时代。
那么他们是如何改变的?这要说到弗里德里希二世国王及其父亲弗里德里希威廉一世。老国王笃信虔信主义,在他执政的1713年至1740年期间,他给予了虔信主义者空前的机遇去实现他们的抱负。他动员了教会学校国家机关,以及普鲁士的每一个社会机构以推进虔信运动。这种自上而下的虔信主义信仰,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进取意识的官员阶层,他们拥护通过教育提升公民社会的素养。而弗里德里希二世即位后,继续保留这个总体结构,经过2代君主70多年的努力,使得国家走上了崛起之路,并经受住了拿破仑战争的破坏。
此外,德意志的崛起也和其对大学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很大的关系。早在18世纪初,德意志就拥有了50所大学,而同时期的英国只有牛津和剑桥2所大学。虽然德意志的大学规模很小,但由于其数量多和地方性强的特点,许多贫寒子弟却极具天赋的孩子,可以得到高等教育的机会。到了1741年,普鲁士的学校超过1660所。
1737年成立的哥廷根大学创立者明希豪森不再突出“神学”地位,在思想写作出版等方面获得了很大的自由,另外还提升了哲学的地位,以及发行了第一批专业学术期刊,启发了现代意义上的研究,导致了博士学位的出现,引发产生了学术化、科学化的学科专业,这些都是德意志大学的创举。
由于德意志民众开始逐渐追求教养,阅读革命在德意志爆发,出版业也兴旺起来,当时德意志的期刊有1225种,而同时期的法国只有82种。
随之引发了艺术与科学的繁荣,激发了哲学复兴,推动了新的美学理论。彼得·沃森指出:德意志发生了第三次文艺复兴。用他的话说,德意志形成了虔信的秉性,产生了教养和对完美追求的天性,进而经历了文艺复兴。在经历了近百年的时间,重新塑造了自己的民族性格,产生了一批上进的英才式阶层,并且国家和民众拥有共同的富强理想的情况下,德国产生那么多杰出的人物也就可以理解了。我突然想到民国大师陈寅恪先生高扬“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否与这个”虔信主义”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作者前期作品:
作者 · 简介
川美眉:祖籍川东,现居上海。中学老师(退休)。永远的文青,喜欢码字喜欢美文,信奉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
以文会友,以真知心
领略德国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