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6月1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钱壮为《品读苏东坡》连载17:第五章 万言书

钱壮为 劲草知风 2021-06-15

第五章  万言书

2

苏轼哪里知道自己如今已经被当成了土豆归堆儿,他在几天前刚刚称赞王安石编纂的《英宗实录》为国史之冠,几天后就上书皇帝陈述新法不便,过些天又第二次上书。长篇大论,洋洋万言,这就是《上神宗皇帝书》。这篇奏疏,言辞激烈,比宰辅重臣还要敢说,如同平地惊雷,响在朝堂。

    苏轼劝谏皇帝三项内容:结人心,厚风俗,存纲纪。



所谓“结人心”,就是不能与民争利。用将近六千字的篇幅,阐述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可能出现的种种弊端,这些内容在前面我们已经大略说过,不再啰嗦。苏轼有一个观点:国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浅深,不在乎强与弱;历数之所以长短者,在风俗之厚薄,不在乎富与贫。这句话历来被人们重点解读,认为是苏轼与王安石政见分歧之所在,也是年轻幼稚加保守落后的佐证。我们却认为这观点也许真的有些迂,然而在六千言中,还有更鲜活的事情:一是苏轼认定官府必定会说了不算。他举了两个例子,从前官府于东南地区采买绢丝,本来发给现钱,后来失信改为以食盐兑现;招募义勇,本来白纸黑字,说这些人永不戍边,后来亦失信;由此预测青苗贷款,说是不许强迫,但实行中必然会走样。国家这么大,这里招灾,那里缺粮,那边闹匪,钱粮役经常捉襟见肘,谁敢保证不会有任何调整或是人为跑偏?



二是苏轼的一些看法并不全对。比如雇役法,差役就是义务出差,不给钱;雇役是要给钱的,实施中证明这是新法中的善政;再比如衙前役,运送官物钱粮等,如有失手,则要追责赔偿,因此当时如抽派服衙前役,乡之富民,立即穷困。苏轼在陕西凤翔任职时曾上书建议改善衙前,新法改为支付劳务费用,比从前大为改善。此后苏轼到基层被现实所感,改变了一些偏见。

值得注意的是,这篇奏疏正文中写明是“熙宁四年二月某日,殿中丞直史馆判官告院权开封府推官苏轼,谨昧万死再拜上书皇帝陛下……”而诸多史料定为熙宁二年十二月所上。不要小看这一年多之差,熙宁二年很多新法还没有实行,苏轼这时候提出的新法弊端,就完全是预见。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苏轼的洞见是惊人的。


所谓厚风俗,就是不能给钻营躁进之人以可乘之机,不要进人太快,不能开骤进之门。中国知识分子之所以难有出息,是因为整个社会官本位的思想实在太顽固。除了当官,没有其他路可走;为了当官,种种恶心的事都能去干。皇帝最难做的工作就是选择既贤且能的人,可是谁是君子、谁是小人,本不易区分;政治人物,更是不能用单一的君子、小人一元论来评判。王安石的一些用人失察,遂使朝堂成为道德审判庭,十多年后元祐年间愈演愈烈的“君子、小人”之争,尽管那时候王安石已死,但他仍然难逃干系,而欧阳修、司马光、苏轼、苏辙、章惇、程颐等人也有很大责任——这个话题现在还难以展开,先留个线索吧。

北宋所谓存纲纪,就是发挥好台谏官作用。曾国藩是文章大家,他从文章赏读的角度,认为这一部分篇幅太短,不足以同前面并列。我们则认为,这一部分极为重要,显示出苏轼政治上的清醒。 

台谏制度是一种重要的监督手段,他的监督对象是谁呢?是从宰相到各部的执政系统。一句话,台谏官就是皇帝的看家狗。

封建社会,谏官是风险极高的岗位,从秦汉到五代,谏官因劝谏得罪而死的有数百人。但宋朝从来没有过分开罪过谏诤,纵然稍有惩处,马上又得到提拔。比如前面说到的吕诲,曾激烈弹劾韩琦、欧阳修,双方互不相让地死掐,仁宗想和稀泥,欧阳修不答应,说:“皇上如果认为我们有罪,那么就该降罪,不能没说法。”后面那半句不用说也知道啥意思了。仁宗留下了欧阳修,只有贬走吕诲,但又特意交代,不要处罚太重,没多久又升迁了。


范仲淹墨迹

御史中丞为正三品,级别并不高,但是宋代的宰相多是从御史和谏官中拔擢,宋代任过宰相(或副宰相)的如吕夷简、晏殊、范仲淹、庞籍、司马光、吕公著、苏辙等都有台谏任职经历。

苏轼在上书中说,谏官“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并非虚言。据记载,北宋开国初期,有御史弹劾宰相赵普抢占老百姓宅地,收受贿赂。赵匡胤大怒,命令把御史拖出殿外。冷静了一会儿后,又把御史招进来,告诉他容赵普以后改正,“后当改,姑赦汝,勿令外人闻也”。皇帝离不开赵普,又不能责罚御史。赵匡胤能降低身段跟御史咬耳朵,算是少有的英主了。


范仲淹墨迹

仁宗时期,一帮僧人在大内做道场。仁宗听见管乐声过来观看,吩咐“各赐紫罗一定”。僧人纷纷致谢。仁宗说:“明天出宫门的时候,把东西揣怀里,别让人看见,以免谏官来找我理论。”送和尚几件僧袍,都怕台谏官絮叨,能做到这一点,也没几个人。

台谏官有这样大的权威,因此仁宗时期,就有人讥讽宰相一切都听台谏的,暗含的意思是台谏官权力太大。对此苏轼阐述说,台谏官未必都是贤人,说的也未必都对,但是必须要养其锐气,赋予重权。为什么呢,是因为要借此强化权力制衡,避免绝对权力。

苏轼说:“夫奸臣之始,以台谏折之而有余,及其既成,以干戈取之而不足。今法令严密,朝廷清明,所谓奸臣,万无此理。然而养猫所以去鼠,不可以无鼠而养不捕之猫;畜狗所以防奸,不可以无奸而畜不吠之狗。陛下得不上念祖宗设此官之意,下为子孙立万一之防,朝廷纪纲,孰大于此?”


轼说,那些刚刚开始作奸犯科的,台谏官就可以弹劾之;等到他真的成了大奸大恶,大动干戈都未必能收拾得住。今天我朝政治清明,法令严密,没有奸臣,但是养猫是为了抓耗子,不能因为没有耗子而养不抓耗子的猫;养狗是为了防盗,不能因为无盗而养京巴哈士奇。朝廷纲纪,以此为大。

苏轼在王安石变法中同样是一个重要的维度,单纯说苏轼等人是反对派,这是不全面的。改革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不断调整、不断纠偏的过程,苏轼及众多反对者的建议,在后来的改革中也得到了部分采纳;而改革的一些积极措施,也得到了苏轼的认同。可惜新法在后来无尽的党争中,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老友张公说,假如王安石、苏轼能够联手,那么不知道北宋会发展成什么样子,也许中国会很快进入近代。我说,一个槽子栓了两头叫驴,不,也许还有一头,就是司马光,三个叫驴争鸣,带动房前屋虎吼雷鸣马萧萧,哪还有心思拉磨干活?台谏官必须是叫驴,苏轼是当台谏官的极佳材料;王安石最适合干的是三司使,专管经济财政是他的特长。更加遗憾的是,宋神宗拱手让出用人大权,任由王安石控制台谏系统,这是一个极大的失着。


(待续)

前期文章链接:


钱壮为《品读苏东坡》连载16:第五章 万言书

钱壮为《品读苏东坡》连载15:第四章 王安石变法

钱壮为《品读苏东坡》连载14:第四章 王安石变法




 以文会友,以真知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