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壮为《品读苏东坡》连载30:第九章 黄楼
第九章 黄楼
3
黄楼在落成之时,它就不仅仅是一座建筑,而是意味着一场文化盛宴。苏轼后来将在徐州时期写的诗结集为《黄楼集》,密州时期的诗作名为《超然集》。而在此前,他在杭州时期所作诗文已经刊刻流传于世,名为《钱塘集》,高丽使者来到杭州,专门搜购此书。
徐州有一处名胜叫燕子楼,是唐代徐州节度使张愔为爱妾关盼盼所建。著名诗人白居易到张府做客,曾为关盼盼题诗。张愔后来病死,府中姬妾俱都散去,唯有关盼盼独居燕子楼十年,誓不再嫁。有人将关盼盼此时作的诗拿给白居易看,白居易和诗写道:
黄金不惜买娥眉,
拣得如花四五枚。
歌舞教成心力尽,
一朝身去不相随。
——白居易《感故张仆射诸妓》
这分明是在指责关盼盼没能随夫君于九泉之下,关盼盼见到这首诗,遂绝食而死。很难想象《琵琶行》的作者还能干出这等缺德事,所以说礼教杀人,血迹斑斑。在今天看来,白居易的诗、关盼盼的殉情,这种香艳故事既无聊又可笑,只是这类事与苏轼的将来有些关联,所以还是引述于此。
苏轼在一个月圆之夜凭吊燕子楼,作了一首词。有的苏词版本说苏轼当晚宿于燕子楼中,晚上梦到了关盼盼,这简直是要上演宋代聊斋故事,鬼气森森,着实有点吓人,实在是有点太离谱了。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
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
紞如三鼓,铿然一叶,
黯黯梦云惊断。
夜茫茫,重寻无处,
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
望断故园心眼。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
空锁楼中燕。
古今如梦,何曾梦觉,
但有旧欢新怨。
异时对,黄楼夜景,
为余浩叹。
——苏轼《永遇乐》
苏轼作了这首词,还摆在案头躺在诗稿中,有一天突然哄传于城中。苏轼很诧异,派人去查,最后查出发端者是一个巡逻的士卒。苏轼招之问话,士卒说:“某粗通音律,月圆之夜在燕子楼外巡逻时,听到歌声,就是此词,于是记了下来。”苏轼方悟正是自己一行人当夜吟唱,以至被人传开。
的确,现在苏轼一有新作,马上就会流传四方。经常有人向他请教吟诗作文之法,而来人只要有片言可取,苏轼一定会倾囊相授。他赠人治学之法,指出惟有笃实勿浮,发愤刻苦,别无他途。
学如富贾在博收,
仰取俯拾无遗筹。
道大如天不可求,
修其可見致其幽。
愿子笃实慎勿浮,
发愤忘食乐忘忧。
——《代书答梁先》
也会遇到基础实在太差的,这种情况开个善意的玩笑很合适。有人拿诗作请苏轼看,问曰:“可有分数否?”苏轼说:“十分”。来人大喜,苏轼接着说:“三分诗,七分读耳。”
从二十岁步入文坛,到这时刚好二十年。当年苏轼考中进士时,给老师欧阳修的信中,他写道:“士无贤愚,惟其所遇。”意思是说学生都差不多,我是遇到您这个好老师了。原谅笔者的刁毒,这话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那就是天下没有无能的学生,只有无能的老师!君不见家长从小学开始就操心学区房,小升初就得琢磨名校,还不是因为名师是稀缺资源?两年前有老教授给大学生上课,网曝学生们不听,社会上纷纷指责如今大学生不求上进,为未来担忧。奇怪的是怎么没有人问问老教授讲的什么内容、效果如何?
苏轼现在想的正是“惟其所遇”,他要当个好老师,他已经四十二岁了,欧阳修指望他执掌文坛,这是他的责任。早在七年以前,苏轼在京城任职时,十七岁的张耒就拜入他的门下。四年前,同样是十七岁的晁补之,遍览钱塘山川,仿汉代枚乘《七发》,作《七述》拜呈苏轼。苏轼当时正想作赋体散文,以为杭州添彩,见到年轻后生的文章,叹道:“我可以搁笔矣。”从此晁补之进入苏门,虽疾风苦雨、晨起夜半,有所疑惑,必去请教;苏轼亦与之优游讲析,不记寝食,必意尽而后止。黄楼落成以后,晁补之专程从东南赶来,拜谒老师。苏轼看了他的近作,嘱咐他先求语言平实,不要过于追求辞藻。
秦观在此期间出现在苏轼生活中。他和苏轼相识很有传奇色彩。几年前苏轼路过扬州,秦观模仿苏轼的风格,在一座寺庙墙壁上题诗一首,苏轼见后很是惊讶,后再在孙觉处读秦观诗文,对孙觉说:“从前书壁者,必是此郎也。”这次秦观要到京城参加进士考试,从高邮赶来拜见,苏轼极为高兴。秦观在赠诗中说:
人生异趣各有求,
系风捕影只怀忧。
我独不愿万户侯,
惟愿一识苏徐州。
……
——《别子瞻》
在苏门弟子中,秦观是最具有传奇色彩的一个,主要是因为这个风流倜傥的青年诗人喜欢到处留情。民间流传最广的故事是秦观娶了苏轼的妹妹,苏小妹三难新郎,实际上苏轼根本没有这样一个妹妹。与苏词的逃情不同,少游词堪称风月情浓,他的每一篇流传千古的词作背后,都有一个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
画角声断谯门。
暂停征棹,
聊共引离尊。
多少蓬莱旧事,
空回首、烟霭纷纷。
斜阳外,寒鸦万点,
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
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此去何时见也,
襟袖上、空惹啼痕。
伤情处,高城望断,
灯火已黄昏。
——《满庭芳》
这是秦观最杰出的词作之一,山抹微云、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云云,情景交融,精致到无以复加。苏轼看后经常开玩笑说:“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把秦观与柳永相提并论,常人见到这样的评价,肯定会心花怒放。可聪明的秦观岂有不知,苏轼这是笑他气格不够,过于纤巧。这就是苏门,他们从来不在风格上求同,不但如此,他们在一起经常戏谑调侃,体现了极大的学术自由。
最重要的人物总是在最后出场。比苏轼小八岁的黄庭坚,是李常的外甥,孙觉的女婿。他在大名府任国子监教授,这时候寄诗求教,希望列于苏轼门下,他在诗中将苏轼比作青松,把自己比作小草:
青松出涧壑,十里闻风声。
上有百尺丝,下有千岁苓。
自性得久要,为人制颓龄。
小草有远志,相依在平生。
——《古风二首上苏子瞻》
黄庭坚墨迹
苏轼给黄庭坚回复了一封长信,说自己早在孙觉处就见过他的大作,“耸然异之,以为非今世之人”。孙觉希望苏轼为其扬名,苏轼说“此人如精金美玉,想逃名都逃不掉,他用不着去炒作,自然会有人贴近,哪里还用得着我呢?”称赞黄庭坚“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与造物者游。”
黄庭坚墨迹
苏轼说的并不是客套话,黄庭坚后来成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书法成就也足以与苏轼比肩,历来称二人为“苏黄”。他与东坡实际上亦师亦友,而一生执弟子礼。苏轼逝世以后,黄庭坚每日早起,必对东坡画像焚香施礼。有人说苏黄并称,何须如此。黄庭坚愠怒:“庭坚望东坡门,弟子耳,安敢失其叙哉!”
苏门文人集团的基本框架到这时候已经形成,日后还将扩大,没能被列入苏门的人也许会老大不高兴,以至于在前面“四学士”之外,又有“后四学士”之称。而在此之外,后世依然为一些人抱屈,考据多多,争论不休。
一些世外之人也纷纷接近苏轼,最有名的是诗僧道潜和尚,他也叫参寥子。一次在黄楼上集会,这种时候苏轼一般不会放弃打趣和尚的机会。他让歌姬盼盼找道潜索诗,和尚自然知道苏轼用意,一挥而就:
寄语巫山窈窕娘,
好将幽梦恼襄王。
禅心已作沾泥絮,
不逐东风上下狂。
你虽然像巫山神女一般,但只能让楚襄王这样的风流种子动心。我的心已似柳絮坠于泥塗,即使春风荡漾,也飞不起来了。苏轼对诗大为称赏,见此心语,尤为心服口服。
苏轼与王巩的交游后来带来了很大麻烦。王巩字定国,他是真宗朝宰相王旦之孙,能诗善画。这个风流王孙官位不高,千里迢迢看望苏轼,竟然带了一车美酒,三个歌妓。傍晚时分,苏轼在黄楼置酒,他别出心裁,身着一件五彩羽衣,把自己打扮成神话中的仙人。当是时,人们登于黄楼之上,举目四望,天宇城郭,山川苍茫,商贾船只,群帆竞进,桑麻原野,一望无边。
苏轼与王巩把酒临风:“李太白死,世间无此乐三百年矣!”
(本章完。待续)
前期文章链接:
以文会友,以真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