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论「科学」取代了哲学吗?
写作本文的念头始于马丁·海德格尔「控制论取代了哲学」(takes the place of philosophy)的说法,这是他在1966年接受《明镜》的采访时提到的(《只有上帝才能拯救我们》Only a God Can Save Us)。海德格尔认为哲学在过去的作用今天被「科学」所承担,只有更深入的分析「有效性」(efficacy)和「产生效果」(having an effect)的含义,才能澄清哲学思维的「有效性」,而那个取代了哲学的「科学」就是控制论。
我认为,海德格尔所认为被取代的哲学,是那种将具体的现实不断思辨使其纯化并接近某种真理的哲学,而这种取代它的「科学」并非是指那种唯物主义的科学实在论的科学,也就是说我们不能用既有的科学概念去把握控制论「科学」,这也就意味着我们不能用那种哲学的概念去理解控制论之后的「哲学」——或者用海德格尔的说法「另一种思维」(another kind of thinking)。
下面我试图从阿图罗·罗森布鲁斯、诺伯特·维纳和朱利安·毕格罗的文章《行为、目的和目的论》开始,简要的说明这种「取代」是如何产生的。
首先,需要意识到两种科学范式的转换,第一种是通常意义上的科学,即通过实证、推理和演绎渐进式认识世界的科学。诺伯特·维纳在这种科学的基础上,证明了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是一个生理学事实,即主动行为(实体相对于其周遭环境的改变,即对象的输出)在电子设备、自动机器和人类神经系统的反馈回路中不是因果律的,而是目的论的。
维纳这样表述道:「行为可被解释为导向一个目标的达及,即指向一个最终状态,在此状态下,行为中的对象达到了一个明确的与另一个对象或事件在时间或空间上的相关性。……我们只是触发一个目的,而反应随后自动出现。」例如在喝水时,我们触发了一个想喝水的目的,而后反应自动出现,肌肉自动的「以特定程度和特定顺序收缩」,把杯子里的水送入口中。在这个过程中,眼、口、手和水杯的相对位置信息又作为输入返回并调整喝水的行为,这就是反馈机制(feedback),为了修正行为本身使其更准确地导向目的。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一整套「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学」,就被称为控制论,而例如伺服机制(servo-mechanism)等控制论「系统」就是一种循环因果系统(circular causal system)。当维纳让其显现之时,它也便脱离了其经典力学的、因果的科学基础,成为了一种新「科学」。这便是第二种「科学」,即通过认识世界本身(而非演绎或实证)来认识世界的「科学」。这种表述或许有些难懂,下面先让我们换一个角度看待它。
其次,我想说明,抽象的控制论反馈循环中的「目的」,在其所处循环中,是如何成为一种无限接近抽象概念与具体现实完全重合的纯粹「存在」的。
在循环因果论中,「目的」既是终点也是起点,「目的」在(相对意义上的)起点上是纯粹的抽象意图(purpose),在(相对意义上的)终点上是纯粹的具体行为(behavior),因此「目的」既是自身的目的,也是自身的对象,它既在反馈循环中将自身一分为二(如果回路中包含子路径,那么该过程可以无限向下细分),又在反馈回路中逐渐合二(或2n)为一。
而且,维纳认为,「所有的有目的行为都需要负反馈」,即「目的」通过外部的差别来校正自身。那么,控制论反馈循环就可以视为这样一个过程:在导向具体的特殊目的(终点)的路径中,目的(起点)通过目的(终点)带来的外部反馈(现实参数)不断否定自身,让自己不断接近那个作为最纯粹的「存在」的「目的」。在过程中的具体现实所带来的差别,让抽象意图不断具有具体行为的丰富性,同时也调整具体行为使其更接近抽象意图。在终点和起点重合的时候,「目的」最终完成了自我实现,成为抽象概念和具体现实的完整统一,即纯粹的「存在」。
但是要注意的是,在具体的控制论反馈循环「系统」中的目的,不同于抽象的反馈循环中的「目的」,前者总是与具体的目标和行为挂钩,因此不论该「目的」在其「系统」内多么完满,当其处于更大的「系统」之中时,也总是暂时的、局部的和阶段性的。
单一的、具体的控制论反馈循环「系统」无法通过自身的反馈来改变自身的「目的」,它只能使自身符合那个「目的」。那么此时,他便需要一个二阶的反馈循环系统来调整并反思目的的「目的」。正如人的欲望和冲动,如果人的全部反馈只能使行为符合这些目的,那么此时人是机械的,和动物无异。但是人的理智可以对这些欲望和冲动进行二阶反思,从而为自己的行为施加更高一级的差别与限制,因而人的行为就比动物更加丰富,也更加自由。这便是用控制论的思路去反思控制论,即海因茨·冯·福斯特的二阶控制论(second-order cybernetics)。
但是福斯特认为,从二阶上升到三阶「不会创造任何新的东西,因为……一个人已经踏入了应用于自身的领域」。这与其说是「不会创造」不如说是「无法想象」,人类无法想象一种对自己的无限递归。但我们知道,具体的控制论反馈循环「系统」是可以向上无限递归的(这在如今的计算机科学中已经被证明),理论上它可以无限的调用自身。
因此在我看来,海德格尔认为控制论取代了哲学的原因在于:
控制论反馈循环「系统」是绝对的、具体的「形而下」,它可以从最底层向上反思追溯,直至超越人类的思维的「形而上」。因此它终结了哲学的思维过程:预先设定有一种抽象的「形而上」(存在、意志、神、道、一……等等),然后通过不断认识具体的特殊现实来返回「形而上」。这便像是我在(2)中所做的那样,通过对「目的」的抽象向下细分来认识「目的」。而控制论反馈循环「系统」的出现使这种哲学式的抽象的推论和演绎彻底终结。
因为,控制论将那种循环性,那种既是纯粹具体的又是纯粹概念的反馈过程,即「目的」本身,实实在在地摆在我们眼前(不可思议)。而且每一级的控制论循环「目的」在这一层级都是其完满的自身,然后又被更高阶的循环调用完成另一个「目的」自身。它从最初(也是最终)就是主观与客观的合一,它即是最纯粹的自身。他在形式上完成了哲学的任务,但却与哲学的概念无关。所以说,控制论作为一种新的「科学」取代了旧的哲学。
海德格尔认为,这种控制论反馈循环「系统」是「方法的胜利」,即「实验中可获知和可验证的所有内容的全面可预测性」。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可计算性。在这种方法中,未来作为一个「降临到人类」之物,必然在现在到将来的过程中被计算耗尽。
让我举一个如今生活中极为常见的例子:当我们开车使用导航软件时,我们想去某个地方,然后导航给出我们作为终点的那个时间和地点,接着我们就会为了到达这个终点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所有驾驶动作。如此看来,我们作为人类在这一局部循环中的可能性是被算法穷举的。
这似乎预示着一种人的可能性消失的可怕境地,也是哲学的可能性消失的境地。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终点中看到自己的所有路径,在自己的未来中看到了自己的所有现在。未来学家或文学家很容易就能做出一种推论:如果这种控制论的反馈循环在更大的社会范围内进行,那么就很容易得到一个所有人都被决定了的未来。这也是控制狂政治家们所乐于看到的未来。
不加反思地、机械化地应用控制论反馈循环「系统」,确实可能会造成以上的情况,甚至它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出现。海德格尔也曾提醒警惕「理性化的无休止狂热和控制论令人陶醉的品质」,目的是防止将控制论当作一种新的「科学实在论」,而正确的方法是要将其视为通向「另一种思维」,或者说新「哲学」的中介。
金观涛先生曾用最朴素的语言写到:「人类的认识规律是一个逐步展开的过程。随着人类观察和改造客观世界能力的增强,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将发现更多的规律所依存的条件,这实际上就意味着一个普通规律将越来越下降成为一个特殊规律。」这就是一种辩证的扬弃过程,而在这种过程中呈现出的新科学与新哲学也终有一天会被当作另一种旧的事物被扬弃。但是「就科学本身来说,它永远是围绕着人为核心展开的。」
目前普遍认为,人工智能「系统」继承了控制论的内核,这种「系统」似乎已经进入到对人类实施控制的前所未有的深度。但我们完全不必恐慌,控制论反馈循环系统不是简单的决定论,我们既然能在「系统」的终点中看到自己的所有路径,那么也就一定能在目的中看到自己的动机,也就是说那个起点。因此,它越是想通过深入人的概念来控制人,也就越能帮助我们了解作为循环的「开端」,即「人」本身。
正如黑格尔所说:「真正地展开开端固然是对开端的一种肯定的行动,同时却也是对它的一种否定的行动」。这种否定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我们因为既有的人的概念被解构而产生的恐慌。但我相信,这只是阶段性的。因为从古至今,人一直都在重新定义自身,并以此来重新定义其所处的坐标系,而每一次定义都会带来跳出循环的新的未知可能性。
那么我们通过控制论这个中介通向了哪一种思维/「哲学」呢?后人类学?行动者网络理论?还是别的什么?以我有限的见识来看,目前还很难说,可能性之门仍然是敞开的,但它也在逐渐合拢。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最小循环,也即是整体的最大循环,因为我们既在历史之中,也在未来之中,这意味着我们要通过创造历史来创造未来。
1.Only a God Can Save Us:the Spiegel interview,Martin Heidegger,1966,translated by W. Richardson,1981
2.The End of Philosophy,Martin Heidegger,1954,translated by Joan Stambaugh,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73
3.《行为、目的和目的论》阿图罗·罗森布鲁斯、诺伯特·维纳、朱利安·毕格罗,1943,叶梓涛、大目妖译,2022
4.《伦理学与二阶控制论》海因茨·冯·福斯特,1990,大目妖译,2022
5.《控制论与科学方法论》金观涛、华国凡 著 新星出版社,2005
6.《精神现象学》G.W.F 黑格尔 ,贺麟、王玖兴译,2013
延伸内容
译介丨伦理学与二阶控制论
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158238
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