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 新华社点赞我院2022届毕业生就业工作
近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文章:《2022: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冲刺”微观察》,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2022届本科生杨哲伦作为受访者之一,接受了新华社的采访。
● ● ● ● ● ● ●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下持续严峻的就业形势,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求职之路愈发艰难。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专业本领的复合型高端外语人才,积极谋划和做好新发展阶段的就业工作,主动推动就业工作与地方服务、国际合作、实习实践等工作深度融合,积极打好“就业+”系列组合拳,全力推动应届毕业生顺利就业、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
举措
1
提高站位,统筹谋划,在危机中育新机
加强组织领导
学院坚持落实“一把手”工程,成立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定期深入分析学院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制定《外国语学院关于推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实施办法》《外国语学院就业重点引导单位名录一览表》,精准推进就业工作规划,持续优化毕业生赴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单位的就业布局,不断提升学院毕业生在核心关键领域的就业竞争力,构建起职能部门-专业-校友-用人单位协同联动的立体网状“一队伍”就业工作格局。
全员参与
强化教育引领
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推动就业指导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分层分类分阶段开展就业思政教育,形成科学合理的择业价值观,下好生涯规划教育“一盘棋”,引导学生胸怀“国之大者”,勇担新时代外语人的使命与担当。
就业动员大会
生涯节
2
凝聚合力,多方联动,主动拓展就业
新渠道
学院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的作用,鼓励党支部与学科联动开展学业、就业指导活动。
第一教工党支部与学科联动开展学业、就业经验交流分享会
研究生第四党支部支部毕业生分享会
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下就业形势持续严峻,学院持续健全辅导员、专业(学科)负责人、班主任、导师、德育导师齐抓共管的就业机制,织密“联络网”,守好“责任田”,就业咨询和就业帮扶常态化,确保不落一人。
“一对一”咨询
学院致力拓展就业渠道,主动牵线搭桥,组织专场招聘会,组织空中宣讲会等,充分打造就业矩阵,深度赋能就业工作。
学业指鉴系列讲座之专业认识和创新创业顺利举行
3
面向需求,完善方案,构建“三全育人”
新格局
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鼓励学生服务国家重点区域发展,持续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发展战略及重点区域输送优秀毕业生。
毕业生座谈会解读政策
始终回应学生关切,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实施“飞跃计划”,充分发挥毕业生优势,通过“传-帮-带”,为学生提供考研、保研、留学、就业等一系列指导与服务。
“飞跃计划”活动照片
聚焦学生发展,鼓励本科学生参加职业生涯规划节,连续多年组织职业规划大赛,举行“职言片语”系列讲座,邀请优秀校友分享经验,构建“三全育人”就业工作新格局。
职业规划大赛启动会
外院学子在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大赛中取得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4
聚焦特色,精准服务,打造就业服务
新体系
学院坚持“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国际化能力培养基地与国际组织实习就业战略指导平台的聚合作用,着力推进复合型国际组织精英人才培养项目建设,不断擦亮“全球治理周”“全球治理论坛”品牌,持续扩大品牌影响力,充分激发学生潜能,分类指导,精准施策,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学院坚持服务学生,将就业指导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提供多样化就业服务,精准推送就业信息,定期开展面试礼仪培训、简历修改活动,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学院关注毕业生就业情况,做好毕业生的后续追踪和关怀工作,及时复盘,系统谋划,持续推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成效
1
赋能学术发展,引导学生赴海内外顶尖
学府深造
近三年,
深造数量、质量稳中有升。
学生前往剑桥大学、耶鲁大学、北京大学等
国内外顶尖高校继续深造,
专业涵盖外语、法律、金融、传媒等。
2
厚植家国情怀,鼓励学生到基层和西部
地区就业
近三年,
服务国家发展、前往中央部委
与扎根基层的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
毕业生成功入职外交部、商务部等国家部委
或通过选调等方式服务于
浙江、贵州、陕西、四川、西藏等地
3
开拓全球视野,倡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球
治理事业
近三年,
多名学生依托学院平台,
前往国际组织实习、就业。
新冠肺炎疫情以来,
国际组织实习与就业的形式也趋于多样化。
赵艺林(后排左4)在世界粮食计划署实习
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
面向未来,学院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心怀“国之大者”,努力做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热心人、知心人、引路人。坚持“扎根中国大地、深化中外文明互鉴;拓宽国际视野、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涵养人类情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 “三步走”思政教育路径,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输送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和领导者。
版面编辑 | 王瑞瑞
责任编辑 | 朱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