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施春宏 | 推进国际中文教育工程化的若干思考

推进国际中文教育工程化的若干思考
施春宏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院
自1950年我国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开始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国际中文教育经过了数十年的不断演进已经发展成为广受学界重视和社会关注的学科和事业。在这一过程中有关国际中文教育(本文以此概指各种类型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外语的教学/教育)各方面的工作主要是围绕线下教学而进行的,即便是近年兴起的网络教学平台资源和方式也仍然是作为线下教学的补充;已建成的相关语料库、教材库案例库等资源库也主要为线下教学和学术研究提供素材服务。然而2020年春季爆发的新冠疫情打破了这种态势,线上教学迅速成为国际中文教育的主导方式。这种教学生态的突变巨变,必然触发国际中文教育各方面生态的变化甚至变革,以前没有遇到看到想到的问题都凸显了出来。尤其是在疫情初期,我们的教师学生和管理者以及教辅方面在仓促混舌中深切地感受到。国际中文教育缺少一项至为重要的教学工程—线上教学模式和设施的基础建设。这种状况延续至今,局面虽不断调整,但大的方面尚未发生实质性变化。由此反观线下教学,也同样存在着诸多同类问题,只是在既有惯性力作用下不够凸显。面对这种情形,有学者适时提出了国际中文教育工程化问题(魏晖2020)引发了学界的思考。工程和工程化的概念在一般以项目实施为主导的实践领域是个常见概念而延伸到国际中文教育则是探索的开始。学界提出这个概念,虽有某种偶然性,但它既是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当下解决现实问题的一种战略选择。过去的线下教学为主、线上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目前已经发展为线下教学、线上教学、混合教学多模式共存的局面。基于互联网的云教学生态的模式探索,是摆在教育教学工作者面前最为现实和迫切的任务。基于当下国际中文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本文从较为宏观的角度简要讨论推进国际中文教育工程化的若干原则性问题。


一、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工程化及工程思维


关于国际中文教育工程化问题最基础的概念就是“工程”。工程领域和工程学界对这个概念较为全面的理解是:“工程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运用知识(技术知识、科学知识、工程知识、产业知识社会一经济知识等)有效地配置各类资源(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知识资源等)通过优化选择和动态的、有效的集成,构建并运行一个‘人工实在’的物质性实践过程。”(殷瑞钰李伯聪2013)具体到工程化,可以这样理解:“将具有一定规模数量的单个系统或功能部件按照一定的规范组合成一个模块鲜明、系统性强的整体的过程,主要表现为流程规范化、器件标准化功能模块化技术先进化、方案最优化、系统集成化等方面”(魏晖2020)我们经常听到的三峡工程嫦娥工程和绿化工程、给水工程,即是如此。再具体到国际中文教育的工程化就是运用相关知识和技术去配置教育资源和教学手段按照一定的规范和标准通过集成化的方式来构造可用于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产品。它适用于国际中文教育各个领域宏观如教学大纲编制、课程规划、考试模式、教学管理、教师培训、资源配置,乃至教育规划、语言服务等具体如教学内容设计、教材编写和辞书编撰、教学策略、教法实施、课堂组织、实践活动、网络系统操作等。而且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更使这些方面的工程化具有了新的现实表现。
要实现国际中文教育工程化必然要在教育实践中具有工程意识要用工程化的思维方式去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工程思维,是指人们在进行工程设计研究与建构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思维方式它以集成构建性为根本特征”(李永胜2018)要贯彻工程思维首先要将实现相关工程的要素(必有要素和可有要素关键要素和一般要素)全部进行分析定性然后根据有效运作的原理以结构化的方式逐步整合集成最后构建出一个可供实践使用的具有规范化标准化模块化系统化、程序化特征的产品。凡是不以具体产品为导向的思维。都不是工程思维。这里的“具体产品”不一定是物质实体如教学软件、资源平台;也可以是可程序化操作的知识产品如教法模式、教学流程。工程思维特别重视过程和效果的评价反馈机制在构建和使用过程中不断选代使产品越来越适用目标便于使用并跟上学术和时代发展的步伐。这种以产品为导向的具有可分解性、集成性、建构性、反馈性等特征的系统思维方式。贾穿每个工程项目的全过程。有系统才有工程,实现了工程化才能有更多的生产力。当下,尤其要重视国际中文教育中的课程体系、教材教法、教学设施、资源配置、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线下线上工程化建设有的甚至是“救急”的现实需要。
 
二、国际中文教育工程化之路:基于工程化和面向工程化


国际中文教育本身即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采取工程思维和工程化方法也是必然路径国际中文教育的哪些方面需要工程化并可以工程化,这是需要讨论并正在生发的问题。目前,与互联网有关的带有工程特征的项目已经有了不少探索,如慕课、微课、在线课堂以及翻转课堂等:各种类型的资源库知识库建设,也都是这方面的探索和应用。但是,目前主要还是以名个项目方的自主探索和借鉴为主明确的基于工程理念的规划和研究并不多见,理论上的探讨更未深及。
根据实践取向和实施策略的差异,国际中文教育工程化的基本路径从大的格局看有两种。一是指基于工程化的(engineering-based)国际中文教育,即在国际中文教育中以工程化行为为立足点以构建具体产品为导向从工程化的角度出发设计、构建、改善某些具体环节措施和产品,让工程化作为国际中文教育的基本手段。这可以看作是一般意义上的国际中文教育工程化。这种路径重视教学资源平台、教学支持系统(如线上教学工具、作文评改系统、机助口语评测纠偏系统等)等工具性产品的建设和利用工具性产品进行具体教学过程的实施。另一种理解是指面向工程化的(engineering-oriented)国际中文教育即在国际中文教育中,以可以工程化的问题为导向凡是以工程化思维方式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以实现某项教育教学功能为目标都可以归之于此。它不仅包括从工程化出发构建具体产品还包括虽未形成具体产品但具有某些工程化观念思路和应对策略的行为方式。如将前沿性的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传播学等与国际中文教育相关的本体知识和应用知识进行工程化转化和应用;又如国际中文教育的语言标准和教学标准的制定和教学理念、教材、教法的工程化实施;再如与组织、规划管理师资培养国内外中文教育关系等相关的工程化内容。相对而言。第二种理解要宽泛一些。无论是哪种路径都必须使工程化对象变得程序化可操作,能够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过去国际中文教育界更多地重视通用汉语教学,当前,为了解决应用于文史哲、政治、法律、理科、工科、医学等专业的“专业汉语”和应用于商务、经贸、外交、军事、媒体、公司、航空、旅游、酒店等业务的业务汉语”这些具体专门用途的汉语教学以及国际中文教育的当地化问题(李宇明施春宏2017)更需要有一种新的工程化思路。
 
三、产品导向和问题驱动的国际中文教育工程化建设


工程化是产品导向的,即构造产品是工程化的根本目标,没有产品不谈工程,因此产品的功能和质量是工程化的生命力之所在。国际中文教育工程化实践中,必须形成一个一个可供中文教学、科学研究、教育管理的产品或以硬件形式呈现或以软件形式呈现或以规定标准的形式呈现或以制度流程的形式呈现。无论哪一种形式,都是一个可用、适用的实体存在,而且可以在不断迭代中更新演化。
问题驱动是国际中文教育工程化建设的基本动力。以上产品之所以能成为工程化的目标其根本动因来自于国际中文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而又必须解决的问题。这里的问题,既有具体实践中的问题如特殊语言项目的教学;也有学科领域中的问题,如课程体系、教材编写教法实施、考试评测以及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制定等方面的问题;也有教育管理、教师培养以及政策法规层面的问题如国际中文传播中的问题、教育机构的运行机制问题等。不是说这些问题都是国际中文教育工程化的问题而是需要明确哪些问题是必须目可以工程化、并能具体实施工程化的问题。尤其是那些传统路径不好解决而将其化为工程之后就可以增加功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问题往往是工程化的突破口。
因此,首先要做的就是具体分析当前国际中文教育全环节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可实现的目标,使之转化为工程化的问题。当务之急是重点解决教师和学生在适应性的教学模式中遇到的不同层次的需求问题要为此提出具体的工作方向和攻关内容。同时要特别关注国际中文教育工程化与国别化族别化语别化的关系要力求使工程化产品具有国际通用性和互动性。工程化本身就便于国际化。
 
四、国际中文教育工程化的方法和方法论问题


国际中文教育要解决教育教学措施和成果可用性不强通用度不高的问题,要解决重复劳动低层次操作现象比较普遍的问题,就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方法和方法论的瓶颈,而工程化就是一条可行之路。可以说工程思维和方法是信息时代智能时代、数据时代创新的重要特征和基本路径。国际中文教育及汉语国际传播理当将工程化的思路和方法用之于理论和实践中。
要建立合适的国际中文教育工程化模式,就要具有系统化、组块化、程序化、结构化、组织化、重反馈等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在立足于整体系统及其功能的基础上,首先要善于将工程化对象进行组块式分解。被分解出的组块不一定是从该系统中析出的最小要素,而是最利于系统优化的要素。这实际上也是现代科学研究中逐层还原方法的延伸我们称之为精致还原主义(施春宏2016、2018:16)。如任何一个教学模式都需要对各个组构方面进行分析。教学模式的改进往往并非整体调整而是整体中某些方面的调适进而优化出了新的组合。其次要特别重视集成式整合。只有将各个组块、各个程序进行结构化、组织化,才能构成一个优化系统进而使之模式化成为易复制、可转换的适用成果。这种方法论路径我们称之为精致整体主义(施春宏2016、2018:16)再者要充介认训到种法用为本,有反错口谁为,在过程中创新。我们开发出的教育产品是否合用好用是要在实践中证明的通过不断反馈来迭代优化,要增加可复制性、可传播性提高工程的附加值。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就是工程思维要与科学思维和技术思维相结合。科学活动以发现为核心技术活动以发明为核心,而工程活动以建造为核心(李伯聪2014)科学、技术、工程虽然是三个不同的领域但工程化离不开科学研究和技术实现工程化就是将观念理论知识转化为便于理解、掌握和可操作的路线图。当然工程活动绝不是科学技术的简单应用不要将工程化简单地理解成技术化或思想成果的技术实现。它同样需要发现、发明需要将科学、技术与工程三者的观念和方法艺术地结合起来。
国际中文教育工程化吊然是个汇践性很强的事业但也有很强的理论探索性,两老在观念和方法上互动互进。工程化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过程。既有利用工程化的“静态”结果,也有参与工程化的“动态”过程。既有全局观,也有局部观。这一切都以运用有效的方法和方法论来解决需求问题为根本。
 
五、推进国际中文教育工程化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


有探索自然就容易出现问题。这里列举一些国际中文教育工程化过程中容易忽视、混涌以及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1.处理好工程思维与科学思维和技术思维的关系。当下的研究比较重视科学思维(体现为论著)也相对重视技术思维,但对工程思维重视不够。
2.处理好工程化与资源建设和资源开发的关系。不要简单地将工程思维等同于资源思维。资源只有进行有效的工程化后,才能更好地实现其可用性。
3.不能把工程化简单地理解成整体的要素分解。工程化强调工程整体的要素分析、过程分解,但工程化不等于解构系统而是立足于系统化的分解与建构。要素分解是基础,但不是目标要素集成才是发挥系统效应的关键所在根本目标是制造出可有效使用的产品。
4.不能简单地将工程化等同于信息化、数字化、数据化智能化。信息化、数字化、数据化、智能化都是工程化过程中的重要手段。国际中文教育也要像其他学科一样“顺应科技发展的大趋势语言研究必须逐步走上数字化之路”(陆俭明2020),但同时也要认识到,数字化、数据化和工程化是不可替代的关系。
5.不能用课题思维简单代替工程思维。就目前现状而言课题思维有时更偏向于科学思维和技术思维而工程思维更接近项目思维要解决的是实践中的问题而且实践问题需要关注工程产品操作的场景化。
6.加强适应国际中文教育工程化观念和方法的组织建设、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不但内容建设、资源建设需要工程化对教师和教育管理者而言工程化意识、思维、方法和工程实践能力也应成为一种基本素养,而不只是常规教学的一种应急性、点缀性的补充。
7.加强国际中文教育工程化和国际中文教育市场、经济、文化的关系研究。工程化是实现用户需求的重要手段是模块化、标准化的基本路径,因此可以更便捷地为教育市场服务促进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8.加强国际中文教育工程化与创新的关系研究。不要把工程化误解成程式化、机械化固定化、僵硬化否则会扼杀创造性。工程化的过程和结果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工程化意识的强化、工程思维的形成、工程手段的创用也必将带来国际中文教育的观念创新思想创新、技术
创新。
9.国际中文教育工程化要特别强调国内外的多层次互动,促进中文更好地走向世界。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强调工程化,并不意味将所有国际中文教育的内容都化为工程。有学者在阐述如何理解汉语国际教育的当地化问题时指出,所谓“化”都未必是彻头彻尾地“化”,而是“通过改变现状,达到目标所指向的一定的状态”如同绿化“并非使没有绿色的地方全部变绿而只是通过种植草木等方式让绿色植被达到一定覆盖率从而实现环境、生态优化的效果”(李宇明、施春宏2017)。工程化是发展国际中文教育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但就突破当前国际中文教育瓶颈而言工程化路径适当其时吸需推动。

来源 | 语言教学与研究
编辑 | 陈涵静

-添加小编微信-

hanyurenpingtai

了解更多汉教咨询


为方便大家交流
还可邀请进汉硕考研和高校读书群




投稿邮箱:
guojihanyuren@163.com我们期待与您相约!

分享是一种美德,你若喜欢,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