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10月26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知青 | 屠薇君:世上有一种诀别,叫兑现

屠薇君 新三届2 2020-08-25


作者档案

本文作者

屠薇君,1955年出生于武汉市。1977年考入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在中等学校任教至退休。


原题
杨队长



作者:屠薇君




四年知青岁月记忆里,印象最深的是杨队长自杀这事。


杨队长三十出头,中等个子,退伍军人,身材挺拔,永远穿着一身褪色的旧军装,永远是一副从容不迫,和蔼可亲的样子。


他家在杨家湾,但他是大队长,管着七八个自然村,辖下的家庭和人口不少 。每天上传下达的政务,生产任务的分配落实,邻里纠纷的调解,杨队长都得心应手,深得群众拥戴。


可是,杨队长却在春节前的一个夜晚,在杨家湾村口的一棵老槐树下自杀了。消息在各个村子里传着,老乡亲们表现出来的悲伤出奇地相似;男人都默默地低头,女人都抹着眼泪,喃喃说着一样的话:“杨队长是个好人”。没有任何人好奇打听他为什么要走绝路,因为他们都知道是为什么。


杨大队长是因为不想做“兑现”工作而永远离开了人世。


致杨队长于死地的“兑现”,简言之就是每年临近春节时,大队召集几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到那些工分不足,欠生产队钱的穷人家里,翻箱倒柜,拆梁掀灶卸门板,没收些有价值的东西,去兑现给那些工分高的家庭。我们那时年少好奇,喜欢看热闹,跟着兑现工作队看这些人家里到底会找到什么值钱的东西。值钱的东西不外乎陪嫁的木头箱子,还有比较新的解放球鞋,颜色鲜艳的花布等等。这些好东西都会引起人们的稀罕。大多时候找不出任何商品, 只好拿屋子的梁木,灶上的铁锅铁铲充数。


兑现工作队离开后,这些穷人面对没有屋顶的房子,没有锅的灶台目光呆滞,欲哭无泪,因为这是公平。只有这样,才能落实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


那个地方实在是穷,一年大约有四个月的粮食就是薯类,吃腻了红心薯,就吃黄心薯,或者吃白心薯。村民的梦想是“一旦有钱了,就一手拿烧饼,一手拿油条”。没有自来水,池塘就是水源;没有电,大多数人家用的是棉线做捻子的小油灯。我们知青用的有玻璃罩的煤油灯都被村民羡慕不已。不少家庭连买盐的钱都发愁,有时候没有盐了,眼巴巴地等母鸡下蛋,然后捧着还有余温的新鲜鸡蛋到供销社去换一点盐。


有个叫牛娃的小伙子,家里就寡母和他二口人,他又是做满分的壮劳力,照说不应该贫困,可是他的母亲常年生病,要抓药吃,所以欠下一些债务,但凡有一点钱就得还债。从来手里就没有隔夜钱。所有生活用度都是自给自足。只有盐自己无法做出来。他就常常捧着一个鸡蛋去换一把盐。


村里男女老少服装也很一致,除少数复员军人有旧军装可穿,刚过门的新媳妇穿花衣 ,其他人一般都穿自产的黑色粗棉布衣服,生产队开会时,无论春夏秋冬,会众都是乌鸦鸦一片。虽然人们大都穿一样颜色和面料的衣服,可也有好坏之分。谁穿的衣服纺织细密平整,染色均匀,干干净净,没有补丁,就是好衣服,这家主妇会被人称为“会过日子”。反之,则会贬为“又穷又懒”之家。


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情况下,还要雪上加霜地去搞“兑现”,杨队长实在于心不忍。他深知,这些穷人是因为身体有病,或者是小孩子多而劳动力少才导致工分不足。他们不是懒,而是心有余力不足,没有任何办法去摆脱贫困。善良的杨队长宁愿去死,也不想去剥夺困苦的乡亲。


好人杨队长走了 ,不知道那个春节是不是和以前不一样。我们知青过完年从城里返回后,没有听见人们再谈这件事。人们又开始日复一日,天不亮就出工,天黑才回家的辛苦劳作。


杨家湾的那棵老槐树,依然默默地见证着这一切。



图文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题图由编辑选配
题图:清末漳绒山水图轴
来源:故宫收藏

这是一幅具有清末岭南派笔墨风格的漳绒风景画,描绘隆冬时节远山近湖萧索的景色,灰蒙蒙的天空及湖畔的枯树寒禽更增添了冷寂的气氛。在表现山水风景的笔韵时,将画稿所绘物象处的绒圈割开,呈绒状,再用笔墨渲染,使之有较强的质感,其折射的光线与未割绒处有明显的不同。其它地方则保留绒圈,淡施笔墨,并用丝线润雅的光泽表现天空的辽阔。此图轴割绒精妙细致,画面层次清晰,具有西方古典油画的特点,准确地表达了岭南派的笔墨风格。

撰稿:殷安妮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延伸阅读

童年/家史系列

杜欣欣:回忆史家胡同

一个家族的四代留洋路

任正非:我的父亲母亲

跨越万水千山归来

一个中国文化世家的传奇

张俊杰:清明踏青回徽州

陶洛诵:儿时的京城记忆

蒋蓉:我的爷爷奶奶是地主

严向群:东交民巷小学的少年时光

周大伟:“红色海洋”中的童年记忆

严家汉:我把赴台湾68年的老爸接回家

葛希平:回眸一甲子,风雨故人情

彭小莲:爸妈的岁月就这样结束了

黄健:我把父老乡亲的农家生活录入史册

一个中国大家族的百年沉浮

陈湘安:历史研究中的文明尺度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