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手机流量“越跑越快”,这锅谁来背?

中新经纬 2018-08-05


手机流量怎么就“跑”了?是谁在“偷”你的流量?


“原本1个G够用一个月,如今却挺不过15天!”许多用户开始对手机流量的“非正常消耗”提出质疑。手机流量怎么就“跑”了?是谁在“偷”你的流量?


手机流量“越跑越快”


目前,各家运营商开始在现有套餐基础上推出流量叠加包、闲时流量包等策略来“迎合”相关降费指标。但在各项优惠措施推行之后,却有不少用户反映手机流量“越跑越快”,实际资费支出不降反升。



“原本1个G够用一个月,如今却挺不过15天。”许多用户开始对手机流量的“非正常消耗”提出质疑。


在网上的“吐槽贴”中,一位名为“麦卡伦”的网友表示,他的手机有时候一秒钟就用掉了二三百兆流量。向运营商投诉后,客服人员返还了部分流量,但称责任应归咎于用户的手机。


另一位杭州网友“益田”,说自己平时的流量基本在一个月2GB上下,前两个月特意换了个3GB的套餐,没想到当月才20日流量就用完了。于是又临时加了两个1GB流量包,几天后又接到短信,说流量用完了。


所谓手机流量,简言之即手机与服务器之间交换的数据大小。在质疑运营商“偷跑流量”一方看来,作为移动数据业务价值链的主导方,运营商通过技术手段偷跑用户流量,在技术上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在利益驱动下不难推测出“偷流量”的结论。


流量究竟是如何计算的?


据通信专家介绍,用户使用的流量分为上行数据和下载数据,当用户需要访问某网站时,先要发送请求信号,从而产生一定的上行数据流,该网站将相关的信息发送给用户,从而产生下载数据,两部分相加则是用户所消耗的总流量。


目前,在流量使用提醒方面,运营商一方面采取流量费500元或1000元封顶的措施,降低用户因流量使用异常的损失。同时会有短信即时提醒,告知用户流量消耗情况。


运营商“偷”流量是否成立?


在独立电信行业分析师付亮看来,运营商修改用户流量数据或许得不偿失,假设运营商要“黑”用户的流量,其改造系统所需投入的成本,比偷流量带来的收入要更多。



不少用户表示,运营商无法提供手机流量的精准详单,如同电话详单一样,能够清楚看到每KB流量的具体去处。


据某运营商技术人员表示,运营商流量的统计是通过IP和URL来统计,而不是计算哪个应用程序进行了上网操作。如果向用户展示这些访问的IP和URL,其数据量极其庞大,对于查看是哪个应用或操作导致流量异常的意义不大。


一些用户提出,手机上安装的安全软件统计的流量与运营商的统计为何有差异?专家表示,手机安全软件是根据检测手机网卡产生的数据流来统计用户消耗的流量,而运营商是根据基站等运营商自己的系统进行统计。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误差属于正常,如果差异过大,则有可能是某一方出了问题。


浙江省质监局和浙江省计量科学研究院,双方在研究院通信参数实验室进行了通信流量检测试验,以验证运营商对流量测算的准确性。结果显示,在三台多制式无线通信上网流量监测器中随机插入三大运营商SIM卡,下载同一文件,重复测试数为10次,流量检测数据偏差值均为0.1%至0.15%。


浙江省计量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孙杰表示,监测器没有安装任何其他软件,是一个100%“纯净”的系统。从检测结果对比来看,与运营商提供的流量统计几乎没有区别,因此运营商调整计算方式“偷流量”的说法并不成立。


杭州某运营商市场部负责人黄女士介绍说,运营商对于流量计费有严格规范,每个运营商都有独立的后台计费系统,将用户的流量使用行为生成“详单”,并根据用户套餐内容进行计费,整个过程接受工信部的监督监管。


手机流量是怎么“溜”走的?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虽然运营商“偷跑流量”这一说法主要是由于用户的认知错觉而产生的,但在网速和网络覆盖不断提升的情况下,用户流量越用越多已是一个必然趋势。



易观分析师赵子明表示,在用户层面,由于流量使用习惯逐渐形成,用户频繁打开数据服务,导致流量消耗明显增加;另一方面,很多手机应用为及时提醒用户更新和推送各类消息,往往会选择自动连接网络并进行更新,此时流量也会悄无声息地“被消耗”。


在360网络安全专家裴智勇看来,除个别大流量“偷跑”事件外,其实流量非正常消耗已成智能手机“通病”,每天都有大量流量在不知情下流失。


一、恶意软件。一旦小伙伴们不慎将恶意软件下载到手机中,它附带的木马程序便会强制获取手机系统Root权限进行后台联网,下载恶意推广软件并同步消耗小伙伴们的流量。


二、自动网络切换。智能手机在WiFi信号不稳定时,根据设置会自动搜索并切换到2G/3G/4G网络,继续提供上网服务的功能。如果小伙伴们没有注意到,仍继续上网,就可能会产生流量费了。


三、大量云备份资料。现在很多智能手机都有云端同步功能,可以帮助小伙伴们将联系人或短信甚至是照片等信息自动备份到云端。如果同步功能默认开启,在小伙伴们不知情的情况下就会耗费许多流量,特别是图片同步上传功能,流量的消耗会更严重。


四、山寨APP。一些运行在小伙伴手机中的山寨软件,功能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明面上是款游戏或者其它应用,暗地里还会搜集小伙伴们的机型、地理位置,偷偷上传至指定服务器,导致小伙伴们的流量白白浪费。


五、软件自动更新。一些非正规厂家的手机在设计时会内置类似自动更新手机数据的模块,即便小伙伴们并没有使用耗费流量的上网应用,后台仍然会自动更新自带程序导致流量“偷跑”,进而产生上网费用。

未来“不限流量”将成主流

对于质疑流量“被偷跑”的用户,浙江凯旺律师事务所律师蔡湘南表示,消保法有明确的“明白消费”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他建议,运营商未来应探索更优化的流量计费方式,让消费者更加直观和透明地知晓自己流量的实际使用情况。

 

其次,为了避免消费者因流量异常使用导致的损失,运营商的业务需要进一步升级和改进。蔡湘南建议,运营商可以通过设置“安全阀门”,为用户办理流量包用完后,提供自动断网业务。该业务可以在用户申请SIM卡的时候办理,也可通过手机短信发送固定指令,让用户自己进行设置和取消。



未来“不限流量”将成主流。在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张朝阳看来,各家运营商要在立足自身发展基础上让利于民,就要把业务选择权逐步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如同一归属地内,运营商应保证用户在不改变号码的前提下,可以自主选择所有资费套餐。

 

张朝阳还表示,运营商可合理设置资费套餐,避免出现之前“夜间流量”“出境流量”等被用户诟病的降费“假摔”槽点,逐步实现“实实在在降低了用户通信费用总支出”的降费目标;并且要提高精准营销能力,提高流量套餐的匹配程度,同时提高投诉处理能力,与用户及时进行沟通,消除误解,避免投诉事件扩大化。

 

在政府层面,张朝阳建议,应推动将网络基础设施纳入城市规划,加大对教育、养老、医疗等公益机构和特殊群体、低收入人群网络流量费用的倾斜支持力度。政府相关部门还可定期组织排查,对恶意“偷跑”流量的“流氓软件”进行严厉查处和打击。


四技巧 防止流量被偷


一、正规渠道下载应用。“偷吃”流量的软件,大多是非正规渠道的第三方软件市场上下载的,它们很多被黑客“二次打包”写入了恶意代码。因此,小伙伴们一定要通过正规渠道下载。


二、巧用任务管理器。当小伙伴们觉得手机流量莫名其妙增加时,可以打开任务管理器查看有什么程序在运行,结束无关进程,这个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最简单易行的。


三、设置个人热点访问密码。很多手机都有热点功能,打开时,其他通信设备通过加入热点,便能来蹭网。因此,不要轻易打开热点功能,若要打开一定要设置访问密码,让别人想使用时必须拥有通行证。


四、选择大品牌手机。很多恶意、流氓预装软件多见于水货、山寨机,品牌手机预装的软件一般都是大众化的、需求较高的一些应用。因此,要想尽量避免预装软件带来的困扰,最好还是选择大品牌的手机。


省流量小妙招


1.慎选所开启的电子邮件的附件。邮件附件有时动辄200KB至1MB,若一天内手机收到超过50封电邮,会不知不觉中消耗掉每日的数据流量。


2.使用线上音乐串流服务收听音乐时,服务器会透过流动数据串流音乐至手机,可谓“数据杀手”。不妨在有Wi-Fi的环境下,先透过这些服务提供的下载音乐功能,将音乐下载至手机,并将音乐档案储存在记忆卡,这样就不必担心数据大量流失。


3.多使用手机版网页。有研究指出这些网页可避免大量网页资料量的传输。


4.通过手机网络上网时,避免在看视频时选择HD高清影片。十分钟的影片可耗掉你1GB的数据。


5.大部分手机应用软件在未使用时,背后还是会暗暗地自动连线上网以更新资讯,例如:同步电邮及更新天气概况等。不妨到手机“设定”查看哪些应用软件耗用了较多流动数据,即可选择“限制背景数据”。


6.不要冲动分享照片或影片。若非紧急状况,尽量不要在流动上网的情况下分享照片或影片。就算只是分享一段短片,都可能消耗数以10MB计的数据。


7.关闭应用软件主动推送的通知功能。


8.数据流量要用得其所,使用Wi-Fi网络更新或下载应用程式,可避免自动更新消耗大量流动数据。


9.许多手机应用软件或游戏必须连线上网才能使用,部分还会自动下载广告影片,因而消耗大量数据。不妨选择可离线使用的应用软件或游戏,或等手机连接Wi-Fi后才使用那些应用软件。


10.出门在外,若需使用百度地图,可先在wifi网络里下载离线地图,这样可节省大量手机流量!




来源:经济日报,综合自经济参考报、央视财经等

腾讯的梦想:短视频的“搅局者”?


梅新育:直面特朗普“弃约精神”


“网红”辣条的“国标”之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