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诸位,拿出证据来啊!!——记本能论战的弄潮儿郭任远

王勇、汪伊琳 等 心理学报 2022-04-24
“这简直就是离谱的妄想,竟将语言凌驾于自然之上:让语言成为自然的解释者,而不是让自然成为语言的解释者。”
—— Johnson, 1947, p. 59.

 

在复旦校园的一处偏僻的破屋子里,形形色色的小动物被整齐地规划在屋子的各个区域,门旁拴着的是小狗,墙上是叽喳的麻雀,鱼缸里养的是群徘徊的暹罗斗鱼……在屋子深处的角落里,一个戴着金丝眼镜的中年男子正窝在那里,聚精会神地观察着箱子里猫和老鼠的一举一动。这位便是当时国内声名远扬的著名国际心理学家——郭任远。为啥说他声名远扬呢?原来这位郭同志在美国就一个老大难的“本能”问题,和国际友人用文章battle了几个来回,还占了上风,这在当时国内的报纸里可是大新闻啊。难能可贵的是,郭同志确实就是在这屋子里得到了最直接、最有力的实验证据。当然,这也为他发文与那些不服气的国际学究们继续battle拿下了本钱。与此同时,郭同志也成功掀起了国内学术圈里的一场关于本能的battle。


                           

话分两头。首先,我们先来聊一下为什么要反对“本能”(instinct)呢?其实,早在Aristotle那个时候,本能概念就已经存在了,但主要还是用来形容动物的行为。直到Darwin同学用专业系统的进化理论一番仔细论证,才和人的行为扯上搭嘎。后来,又经过James、McDougall等一众学究的极力宣传,本能就如同最近的“拉面哥”一夜之间火爆全网,成为了“本能哥”。接踵而来的是,“本能”这两个大字,就像一张张不要钱的标签,到处都是,什么都是。例如:张三与李四上午在村头打架了,这就是战斗的本能;他们俩下午和好了,这就是仁爱的本能。刹时间,漫山遍野的本能哥揭竿而起。而另一方面,自从心理学小弟告别哲学老大哥单干后,仍然摆脱不了大哥那个坐在扶手椅上思辨的影子。直到有一天,行为主义小分队站了出来,他们早就嘀咕着要丢弃“意识”这个黑箱子,试图扛着心理学搭上“客观行为”的高铁,冲向科学的大门。而此时的小分队已经盯上了“本能”这张旧车票……


那时候的郭任远,非常认同行为主义的想法。虽然还只是一个在美留学的大三学生,但郭同学就用一篇“取消本能”的学期报告,震动了当时的学术大牛,哈佛大学心理系主任McDougall。转而令McDougall发表了一篇长达48页的文章对此进行回应,并将郭同学描绘成“超华生” (Out-Watsons Mr. Watson)的行为主义者。由此,引发了美国心理学界的一场关于本能争论的烈焰风暴,吸引了Waston、Tolman、Dunlop、Woodworth、Lashley等一众后来的学术巨擘。


郭怼怼本尊


有趣的是,随着郭同学一战成名的消息传到国内,随着郭同学回到国内,在复旦开展系列实验研究,发表系列文章,中国的知识界也围绕着“本能”这一话题展开了一场充满火药味的Debate show。这场争论的影响也持续了十余年,不仅吸引了艾伟、高觉敷、潘菽、郭一岑等心理学者的关注,同时还引发了周建人、李石岑等公共知识分子与社会活动家的讨论。有的同志站在郭同学的一边,坚定的为郭打call;有的朋友反对郭的想法,针锋相对地说了一大堆;还有一些小伙伴陷入了纠结,是看得上这点,但看不上那点……那么,作为这场论战的聚焦点,郭同学的系列思想主张以及后续的系列实验研究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让我们先来看看郭同学的证据。在那个烽燹动荡,人心不安的岁月中,郭同学游走于上海、杭州、南京、重庆等地,充分利用有限的实验室条件开展了一系列颇具方法论创新的动物行为学实验。甚至在担任复旦大学代校长和国立浙江大学校长期间行政事务缠身,也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实验热情。哪怕愤青诗人刘大白已经将一幅讽刺的对联悬在了他的实验室 “门口”:“山高皇帝远,人少畜生多” 。嘲笑是最好的动力,对于郭同学来讲, 1924–1928年进行“猫鼠同笼,天下大同”的实验使得他再次享誉国际心理学界。他将猫与鼠放置于不同的实验环境中,观测猫对鼠采取何种行为。实验证据表明,在隔离环境下抚育的小猫不存在猫杀鼠的普遍性行为;相反,在4个月大之前见过它们的母亲或其它猫杀鼠的小猫就会有杀鼠行为。由此,郭任远更加深信猫也是可以通过训练学会捉老鼠、爱老鼠、恨老鼠、怕老鼠,或者跟老鼠一起玩耍的,就像Waston和他的婴儿们一样。这些在中国本土开展的实验研究,不仅为当时心理学跻身自然科学殿堂赢得了不可忽视的声誉,也为世界反本能运动输出了科学证据,开辟出全新的议题。


来了,老弟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尽管DNA被视为是先天遗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自身无法创造出新的行为特征。因此,机体的反应不是由基因决定的,不能预先设定,与先天无关;相反,它们每一代都受到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和化学状态的影响。个体的经验和生态环境共同组成了所谓的个体遗传生态位(ontogenetic niche)是与亲代基因一起遗传的,这个概念将彻底颠覆先天与后天的二分法。这显然与郭任远试图从有机体行为发育出发反对本能的初衷相一致。1967年,在郭任远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科学著作《行为发展的动力:渐成论的视角》中充分反映了他对上述问题的反思。渐成论(epigenesis)是一门考虑环境对生理信息影响的科学,它认识到生物和遗传因素在决定有机体的行为反应中起着关键作用。该书的题目本身就揭示了郭心理学思想的最终走向。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实验室和世界心理学舞台由此连接在了一起,中国的学者在世界心理学舞台上发出了最早的中国好声音。作为“激进的科学哲学家和革新的实验家”,郭任远的学术思想萌芽于国际论战,践行于中国本土,更推动了发展生物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biology)这一新兴交叉学科的发展,为国际动物行为学与比较心理学开辟出一条整合神经科学、胚胎学、生物化学、系统发生学的发展科学进路。郭任远的学术遗产也被蔡樂生、Gottlieb、Schneirla和Lehrman等学者所继承,形成了以郭任远为代表的反本能研究的“中国学派”。


(图片来自网络)

微信稿作者:王勇、汪伊琳、周子愉

有兴趣的读者请移步至左下角“阅读原文”。

文献来源:
陈巍,王勇, 郭本禹. (2021). 未完成的本能: 郭任远与中国本能论战. 心理学报, 53(4), 431–44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