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涉及自身得失,我们对朋友的得失评价是否还始终如一?

娄欣鹏 田翰磊 心理学报 2022-04-25


古人有云“人生所贵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亲”。是的,朋友作为我们亲密的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角色。相比陌生人而言,我们对发生在朋友身上的事情往往更能产生共鸣,对于朋友的得失,我们往往也感同身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更是我们公认的朋友情谊深厚的表现。


 

但是在我们自身获益或损失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否能够对朋友的得失做到“比量齐观”呢?为了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让我们不妨创设这样一个实验情景:

你和朋友都有30元的“启动资金”,并且共同参与到一场金钱博弈游戏当中,你们轮流进行博弈,并且每次博弈输赢的损失和奖励都是2.5元,在进行完游戏后,你们各自能拿到的钱,即为你们在这场游戏中能够获得的最终收入。



本实验游戏改编自Delgado等人的赌博游戏。游戏将在电脑上进行,并且与朋友一起参与游戏,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首先,一个红点“+”出现在黑屏中央,接着,从左至右依次出现“大”、“?”、“小”,这个“?”卡片随后会出现除数字“5”之外“1~9”中的任意一个数字,并且数字的出现具有一定的规律。博弈者要预测接下来出现的数字是大于5还是小于5,这一过程不限时。博弈者通过按键选择大小。选择完毕后,“?”处会出现相应的数字,并同时出现“√”或“×”以提醒博弈者刚才一轮游戏的输赢情况。结束后,电脑会呈现黑屏。



在这场游戏中,总共有四种可能出现的情况:自己赢vs朋友赢;自己赢vs朋友输;自己输vs朋友赢;自己输vs朋友输。

借助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我们可以针对这四种情况,通过比较FRN和P300电生理成分,来对我们游戏过程中的心理和情绪状态进行可视化的观测。通过实验证明,当我们自己在博弈中获益后,对朋友的输赢结果变得似乎没有那么关心了。而与之不同的是,当我们自己在博弈中遭遇金钱损失后,我们自身的负性经历可以促进我们对他人类似经历的理解和共情,当朋友输钱时,我们还会将心比心,对朋友产生一种怜悯的感觉。由此看来,在我们自身获益或损失的情况下,我们对朋友得失结果的评价也确实会变得不同,具体来说:当个体自身处于相对优势的位置时,可能会因自我关注倾向而忽视对朋友得失结果的关注,表现出“为富不仁”的心态;当个体自己在遭受损失的情况下,虽然看到朋友输钱还会产生一种“同病相怜”之感,但朋友赢钱已经难以再唤起其更强的动机和情感水平了。

在看完上面这个实验后,我们已经得知在我们自身获益或损失的不同情况下,看待朋友的得失也因此不同。那么除了从普遍人性的层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我们是否还能从更深层次的文化差异方面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呢?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文化背景与自我构建方式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我们不妨试着从自我构建方式这一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目前,学界公认将自我构建方式分为两种不同类型:独立型自我构建和互依型自我构建。而我们的研究进一步发现,分属这两种不同自我构建方式的人,在自身获益或损失的情况下,对朋友的得失结果评价也是不尽相同的。独立型自我构建者相比于互依型自我构建者更加关注自己的利益而非他人利益,对朋友得失结果表现得更为忽视和冷漠,并且拥有更强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甚至还倾向于将其他博弈者视为自己的竞争对手。我们不否认对自我独立性的强调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个体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也正因如此才建成了现代政治、法律、商业、教育、科技等人类文明大厦;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对有界、离断、独立、理性的过度强调最大的问题是自我中心,在这种文化下人们很难看到自己和他人利益的一致性,习惯于零和思维,骨子里难以相信任何人,整个社会表现出来的便是人与人之间界限分明,缺少温情、善意与友爱。在当今社会,我们越来越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互助和国家间的休戚与共,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互依型自我建构方式则更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和融洽,同时也从心理学这一维度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添砖加瓦。

毕达哥拉斯曾言:“友谊是一种和谐的平等”。对“自身得失对朋友博弈结果评价的影响“这一问题的探讨,管中窥豹,略见一斑,不仅为我们正确对待和平衡自身得失以及维持良好的友谊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更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对人际关系建立的一种更深入的思考,兼具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微信稿作者:娄欣鹏 田翰磊 岳童

文献来源:
岳童, 黄希庭, 岳彩镇, 薛黎明, 傅安国. (2021). 自身得失对朋友博弈结果评价的影响:来自ERPs的证据. 心理学报, 53(6), 651-666.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可获取全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