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济南市长清区万德街道马套村:秀出乡村振兴的“绿色画卷”
编者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山东的光荣使命和政治责任。为使全省农村基层党组织、农村党员群众学有方向、干有方法,按照省委领导同志要求,省委组织部会同17市党委和省直有关部门单位,在全省范围内遴选38个乡村振兴典型实例,在“灯塔-党建在线”基层党组织建设网、山东e支部和微信公众号上陆续编发。希望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特别是农村基层党组织,认真学习借鉴先进典型的好思路好经验,在推动乡村振兴伟大实践中,探索创造富有生命力、实效性的好路径好模式,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和决心、更加有力的方法和举措,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山东篇章,为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作出应有的贡献。
济南市长清区万德街道马套村:
秀出乡村振兴的“绿色画卷”
花香鸟鸣,清流绕村;阡陌相连,茶香漫溢;农舍整洁,绿树掩映……位于泰山北麓的济南市长清区万德街道马套村,眼下迎来了一年中最好的季节,慕名而来的各地游客络绎不绝,极具田园特色的乡村民宿一房难求……
这个藏在大山深处的小山村,曾经仅靠一条部队修建的柏油路与外面相连。谁能想到,就是在这地无三尺平、出门就爬坡、吃饭靠老天的环境下,村党支部带领全村59名党员、1645名村民发扬“诚信、奋斗、实干、和谐”的马套精神,捧回了“全国文明村”“全国绿化千佳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级金字招牌,成为了人人羡慕的先进村。
“小茶叶”秀出产业兴旺新品牌
马套村周围是连绵起伏的泰山山脉,有山林7000余亩,晴天里能看见远处山头的云雾缭绕。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中国纬度最高茶产区独特的环境。“大河无水小河干,经济发展是根本,村里没钱,啥也办不了。”村党支部书记肖舒荣谈起茶叶种植来深有感触。
2008年,马套村围绕绿色生态发展,开始推广茶叶种植。没钱咋办?村“两委”提出了村民筹资筹劳方式,党员干部带头,走街入户发动群众,当年筹资130万元。建茶厂、跑销路,流转土地,经过四年努力,茶产业逐渐发展壮大,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很多群众也纷纷参与到合作社里来,村民得到实惠,村集体也有了200多万元的收入。
在发展茶产业的同时,村党支部又走出去学习取经,开阔眼界理思路,学习人家的发展模式,提出了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提议。村民会议一致通过后,不到两个月,党支部牵头发起的马套将军山旅游合作社正式成立,采用资源整合、股份制经营,即“党支部+合作社+资金股东+房屋股民”的方式,全村35户以闲置房屋入股,107人现金入股400多万元,建起了不同标准、风格,可容纳340多人入住的民宿和500多人就餐的餐厅。当年8月,马套村又建起了电商平台,探索“互联网+乡村旅游”的新路子,开通“马套将军山”微信公众号,与知名网站合作,宣传以茶产业和农家民俗为内容的乡村旅游。当年就接待游客3.8万人次,旅游收入达310万元。每逢节假日,来这里游玩的市民络绎不绝,要想住宿就餐都要提前预定。
以茶产业为平台,以农耕文化为纽带,使“文农旅商”有机结合,马套村的生态产业综合体越做越大,产业链越拉越长。2017年,马套村晋升为国家3A级景区,累计接待游客10万余人,旅游年收入达到1600余万元。今年新茶刚开始采摘,订单就纷至沓来,3000多斤春茶销售一空。
马套村的茶园引得众多游客前来体验采茶生活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更是给我们吃下了一颗定心丸。”肖舒荣说。2018年初村里投资1000万元,打造攀岩、青少年国防教育拓展中心、南方果蔬观赏品种高效农业大棚等,新打造20套高标准民宿户,并沿水库周边推出了采茶、品茶、观茶艺表演、骑马射箭、足球场、景观长廊及齐长城文化体验区等,让游客来到这里可以感受淳朴的农家生活。
“小公园”秀出生态宜居新家园
“咱就是个农村老太太,真没想到在家门口还能过上拿工资的日子。”在村旅游合作社上班的60岁的赵富英老人笑得合不拢嘴。她除了土地流转补偿收入,还有上班工资,年收入超过3万元。“以前咱马套靠山吃山,也就摘个果子挣个零花钱;现在也是靠山吃山,挣的可是生态钱。不光挣得多,还长远。”赵富英喜滋滋地说。
青山在望,绿水相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马套村村民对此体会最深。从2013年开始,马套村实施美丽乡村家园建设工程,把村庄当成公园建,在保留原有古风貌的前提下进行村庄整治行动,让每条路的拐角处都是一个小花园。
对村中和沿街危房进行拆除改造,安装路灯258盏;背街小巷、生产路、环山路全部硬化;山上全部栽植果树等经济林……改造后的马套村掩映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中。2017年,村里又投资58万元改造了步行街,修建了排污排水设施;以农村“七改”为抓手,加快基础设施提档升级,补齐影响村民生活品质的短板。来马套的人都说“这里的环境太好了,来到这里真的不愿离开”。
马套人也真真切切地尝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甜头,大多数村民都在村里的茶园、旅游合作社上班,原来外出务工的村民看到了家乡的发展前景,也有了回归创业的想法。村“两委”就势借势,多次召开座谈会,主动邀请这些“能人”回村里,组成了一支有经验、会管理、扛得起的创业团队。从村里走出去的建筑公司经理薛莉莉和酒店经理刘晓芳,回村挑起了旅游合作社的重担,带来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营销方式,成功策划了多项促销活动;山东大学的高材生张林林,回村担任了书记助理,负责到工商、税务、卫生、农业等部门跑项目申请,为项目推进立下汗马功劳;高级茶艺师李玲,回村担任了茶叶种植技术顾问,对茶叶种植、管理、采摘、炒制等各个环节进行技术指导,保证了茶叶的品质……这些优秀人才的回归,更是为村里各项工作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乡村旅游带动了全村30多户农家乐的发展,吃旅游饭,赚旅游钱。2017年,马套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万元。村里还建起了幸福院和干净卫生的食堂,65岁以上老人能享受到免费查体和免费午餐;60岁以上老人每年可领到360-600元不等的养老补贴,中秋节、春节还会收到慰问品;留守儿童也能在标准食堂吃上可口饭菜。“村里统一规划建设,许多农户建起了二层小楼,房前屋后、村里村外全部绿化,还成了电影拍摄基地……”老支书、全国劳模孙士水激动地说,“多年梦想中的日子如今终于变成了现实。”
“小板牌”秀出乡风文明新气象
“做得好不好,‘小板牌’上见分晓。”是如今不少马套人的口头禅。村民口中的“小板牌”就是马套村多年来实行的善行义举“四德榜”制度。这些年,村党支部每年都评选“五星级文明户”“好婆婆、好媳妇、好妯娌”“讲文明好榜样”等先进模范,群众参评率达到95%以上,带动全村形成了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一开始,村里一些党员群众也不理解,觉得搞这些‘虚的’就是图热闹、没意思。但党支部认为,文化建设不仅能提升精气神,还能让大家拧成一股绳”,肖舒荣对此非常坚定,“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我们的目标就是既富口袋、又富脑袋!”近年来,村党支部一直把“建设文明家园”抓在手上,先后出台婚丧嫁娶不得大操大办、党员干部带头抵制迷信等村规民约,成立“邻里守望站”“留守老人儿童关爱站”“党员志愿者工作站”,大力培育“一家有事、各家伸手,一人有难、全村帮忙”的良好风尚。48岁的村民段淑平因患心脏病导致生活困难,村党支部了解这个情况后,发动村民为她捐款,不到一个小时就收到捐款4万多元。
为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村党支部还筹资修建了文体广场、文化大院,购置了健身器材和7000多册图书,道德讲堂、农家书屋等公益设施一应俱全;办起了庄户剧团和秧歌队、腰鼓队、舞蹈队,每年春节村里都举办新春文艺联欢活动,村民自编自导、乐在其中。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进一步培育形成了干群和谐、邻里和睦的良好村风。
“以前面对饮水用电、修路架桥、合作社收益分红等大大小小的问题,几个村干部讨论来讨论去,办法就那么几个,大家都很挠头。”如何办好群众关心的事,让全村老少爷们都认可,是肖舒荣和村干部一直思考的问题。对此,党支部摸索出了“小板凳”说事工作法、阳光村务定期公示等办法,创新串门走访、民情恳谈等民主协商制度,村里的事让大家议、大家谈,凡事都商量着办,解决了许多单靠村干部解决不了的问题。“前几年村里决定搞墙体美化,就让老年人讲故事、年轻人讲见闻、有文化的想标语,2万多平米的文化墙很快就完成了,如今成了我们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谈起村风的变化,72岁的老党员段崇林赞不绝口。
就这样,党员干部面对面与群众交心沟通、心贴心凝聚共识、肩并肩治村理事,马套村几十年来从未发生一起刑事案件和民事案件。
灯塔编辑丨李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