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济南市章丘区绣惠街道施家崖村:支部“1+3”“连通”致富路
编者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山东的光荣使命和政治责任。为使全省农村基层党组织、农村党员群众学有方向、干有方法,按照省委领导同志要求,省委组织部会同17市党委和省直有关部门单位,在全省范围内遴选38个乡村振兴典型实例,在“灯塔-党建在线”基层党组织建设网、山东e支部和微信公众号上陆续编发。希望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群众,特别是农村基层党组织,认真学习借鉴先进典型的好思路好经验,在推动乡村振兴伟大实践中,探索创造富有生命力、实效性的好路径好模式,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和决心、更加有力的方法和举措,奋力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山东篇章,为打造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作出应有的贡献。
支部“1+3”“连通”致富路
每到麦收季节,很多村金黄色的“麦浪”此起彼伏。然而,章丘区施家崖村却有着和其他村不同的景色。荷塘连天、长廊惬意、白鹭齐飞,一幅幅迷人的乡村画卷展现在记者眼前。
施家崖村过去是一个仅有120户村民、21名党员的空壳村,村小、庄偏、无资源,年轻人大多在附近的企业打零工,老人妇女则守着“一亩三分地”靠天吃饭,由于村集体没有一分钱,群众没事不找村里、有事也指望不上村里,干部威信不高,党组织软弱涣散。
施家崖村新面貌
2012年6月,搞蔬菜经营小有名气的张恒起,被群众推选为“当家人”。在他的带领下,村班子按照支部“1+3”的思路,由党支部牵头领办专业合作社,建设特色产业种植基地,带动农户发展特色白莲藕种植和果园立体种植、养殖产业,形成了“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新模式。仅用几年时间,村民亩均增收6000多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800元,村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实现年收入50余万元,这个曾经“经济空壳、人员空心”的纯农业村,走上了一条利用乡村土地资源、农产品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产业振兴好路子。
敢为人先“建试验田”
把产业带起来
“我自己搞蔬菜经营,算是我们村小有名气的‘菜贩子’。2012年,镇上领导找我谈心,希望我回村带领大家一起致富奔小康。”张恒起向记者谈起了自己的任职过程。
刚开始虽然信心满满,但面对村弱民穷又人心涣散的局面,如何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就成了党支部必须跨过的“第一道坎”。“一定要让村民得实惠,大家才会更加支持你。”张恒起深深明白肩上的责任。
为找准发展路子,村党支部带着干部群众反复开会讨论,到外地学习取经,最终瞄准了易种、价高、前景好的浅水白莲藕产业。2013年,村班子带头开辟撂荒地,党员干部先行先试,建起了20亩的“试验田”。
“这个到底行不行?”“能不能挣钱?”村里不少人顾虑重重。为打消群众顾虑,张恒起利用自己的经验,采取了最先进的浅水栽培技术,实行种莲藕、养鱼虾的循环式无公害种养。由于管理到位,当年莲藕亩产7000多斤、亩均收益过万元,村集体和带头的农户一下子挣得了“第一桶金”,村民们的信心和干劲一下子就高涨起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要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俺们村的莲藕业能发展起来,就是像总书记讲的那样,找准了自己的优势,找对了发展的路子。”该村党员张广福对记者说。
乘势而为“办合作社”
帮群众富起来
“为促进产业做强做大,光靠试验田远远不够,还是要把群众组织起来走发展合作社的路子。”张恒起这样对记者说。2014年,依托“试验田”,村党支部牵头领办了“白莲藕种植合作社”,建成了近400亩的白莲藕种植基地,实现了连片开发和规模经营。
施家崖村浅水藕种植基地
这么大面积的种植基地,如何管理?资金如何分配?如何妥善运营?记者了解到,在经营运行上,村里实行股份经营、抱团合作。村集体以管理服务和清理“四荒”新增的30亩土地入股,村民以土地、资金入股,每亩地或每5000元为一股,每股每年保底分红1千余元。由于分配合理、产权清晰,不到两个月时间,77户村民主动加入合作社。当被问起为啥愿意把钱投到合作社里,村民马云忠一脸坚定地说:“我也没考虑太多,我觉得支部做的这事儿对,是帮老百姓做好事,让大家都富起来,我们都相信。”
同时,为了调动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也为了提高产品质量,村里在生产帮带上,实行支部引领、党员带头。村党支部建立党员分片包户制度,每名村干部包一个种植片区,每名党员骨干包5-7家种植户,负责技术指导、质量监管,帮包范围内的种植产量、产品质量与党员积分、年底分红、评先树优等挂钩。“大家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每一个种植片区内几乎天天都忙得热火朝天。”张恒起笑着说。
合作社大致成规模后,施家崖村实行村社联动、协同发展,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引领服务作用,帮助合作社建立了物资统一提供、技术统一指导、产品统一销售“三统一”制度,还协调注册商标、参加展销活动、与大型超市签订合作协议等,实现了合作社生产经营销售的规范化、组织化。
2017年,全村产出莲藕700吨,产值达到1400余万元。仅此一项,村民就可获得“土地收益+资金分红+工资收入”三块收入,户均收入近3万元,比传统种植小麦、玉米增加10多倍,而村集体通过管理服务费、土地股份分红,实现增收30余万元。村民术德宽在合作社里打工,拿着年薪分红,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现在这种日子,以前是连想都不敢想,想不到能这么好。” 每每看到生活的变化,他都喜不自禁。
带领群众“创综合体”
让生态美起来
莲藕产业的成功发展,并没有让村党支部满足。“我们感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莲藕产业再好也是一枝独秀,集体增收、群众致富必须百花齐放才能长久。”张恒起说。2015年起,村“两委”抢抓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等政策机遇,探索走“一产接二连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子,在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走生态强村之路。
首先,做大“一产”。在合作社基础上,组建成立农业发展公司,发动莲藕基地以外的43户群众整体流转土地,建起了260亩特色林果基地,同步发展野兔、金蝉、乌鸡等林下养殖,形成了绿色生态、立体种养的新模式。其次,做强“二产”。筹资建设白莲藕、苹果等深加工基地,开发荷叶茶、藕粉、莲藕酒、果汁等农副产品,进一步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最后,做优“三产”。按照“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的思路,整合莲藕、果园两个基地,把平整沟渠地垄多出来的100亩集体土地划入旅游园区,连片建设荷花观赏区、果蔬采摘区、垂钓休闲区等旅游项目,开发“互联网+农场”私人订制项目,形成了集特色农业、观光旅游、产品销售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今年,经营总收入可达到2100万元,辐射周边5个村受益。“我们做的是纯生态农业,村里一年四季都有绿色,现在农村不比城里差!”村民张广福自豪地告诉记者。
“说实在话,我们村与全省很多强村一年几百万、几千万的收入相比,显得非常微不足道。但是我们感到,通过支部引领合作、合作带动产业,我们找到了一条符合自己实际的持续发展路子,不仅村集体兴办公益事业、提高村民福利有了底气,在群众致富奔小康上也有了更多‘话语权’。”张恒起道出了自己的切身感受。
支部引领“以德治村”
促村风好起来
“生活水平好了,精神文明更不能落后。”张恒起说。2016年,村党支部多方筹措资金建起了农家书屋,配有图书2000余册,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法律、科技、种植、养殖、教育、人文等多种类别。“每逢阴雨天、农闲时节,大家伙儿就聚集到农家书屋里‘会友’学习,互相交流实用技术和致富信息”,村民张恒忠说,“这就是我们的‘精神乐园’和‘致富加油站’。”
“村里有一条文化街,在这条街的显要位置张贴着一张‘善行义举’四德榜,榜上有近六旬的村民照顾八旬母亲生活起居的孝德之举,有村民时延京10多年默默无闻为村民服务的仁德之事……”张恒起介绍。这些“四德之星”都是由村里的道德评议委员会评出来的,是全体村民的学习榜样。在他们善行义举的影响下,施家崖村人心思上,形成了一股和谐向上的良好村风。
真情换来真心。施家崖村“两委”班子成员连续两届连选连任、高票当选。群众的支持认可,让村班子更加干劲十足。“两委”一班人从自身抓起,带头示范,先后整合各方面资金260万元,实施了村庄道路整修、污水管道铺设、排水沟整治、苗木花卉栽植、文化墙绘制等基础建设,完善了文化大院、健身广场、凉亭、停车场等公共服务设施。今年,还将建设完成新的党群服务中心、幸福院、卫生院,为群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对施家崖村的未来,党支部一班人信心十足。他们决心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把施家崖村建设得更美丽、让群众生活得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