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工印迹】1986年•召开全省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调整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商品生产的发展,全省各地乡镇和村办企业蓬勃发展,各种专业户、经济联合体大量涌现,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党员日益增多。全省农村生产组织和劳动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给农村党组织的设置和党员管理工作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完全按照原来以行政村为单位建立党支部、村民小组的组织设置模式,在一些地方已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推进农村两个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是摆在各级党委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1986年1月26日至31日,省委组织部召开全省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着重研究农村党组织如何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发挥好领导作用问题。会议制定《农村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和《关于调整农村党组织设置和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意见(试行)》。重点在把农村党组织建设成为能够致力于两个文明建设的坚强堡垒、充分发挥共产党员在带领群众实现共同富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必须把转变基层干部作风作为在农村端正党风的重点来抓、大力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提出要求。《关于调整农村党组织设置和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的意见(试行)》明确对农村党组织设置进行调整的原则、方式;制定以行政村为单位建立党组织,在行政村所属的经济组织中、在集体外出的党员中、在乡(镇)办企业中建立党组织等8项具体规定,并对设置不合理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进行调整;强调调整农村组织的设置,坚持不增加补贴人员,不增加群众负担的原则。
调整后,在全省8.86万个行政村中,建立党支部(党总支)的占99.32%;建立党小组的占0.44%。在1.2万个有3名以上党员的乡(镇)办企业中,98.3%的建立了党支部或党小组。在有3名以上党员的村办企业中,64.6%的建立了党支部或党小组,过去一些地方出现的“有组织无党员,有党员无组织”“会议难召开,工作难安排,活动难开展,党员难管理”的状况得到扭转。
讲述人
纪德臻(烟台职业学院党委书记,时为海阳县委组织部干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形势发生较大变化。具体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方面,主要是:农民的生产方式发生变化,由过去的集体劳动变成一家一户甚至个体劳动;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农民由过去在固定地方参加第一产业农业生产为主,变为可以出村、出乡镇,甚至出县、出省,流动性地在外面参与第二、第三产业。这些新变化,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带来了一些新的影响。
在这种形势下,省委组织部及时召开全省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座谈会,较好回应了农村新变化对党建工作的影响。其中一个是,本着“三个有利于”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即有利于推进农村改革和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强党同群众联系,有利于开展党的活动、加强对党员教育管理。烟台市及时进行安排部署,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生很大变化,党的组织设置更加灵活,对流动党员管理也提出新的要求,全市几乎所有村都建立了党组织。烟台村办企业比较发达,还设立了村级党委,在当时来说是一个创新做法。可以说,从此以后,农村进入比较和谐快速的发展阶段。
组工印迹
▶1979年•邓小平视察山东,对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干部队伍年轻化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1980年•落实《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健全党内正常的政治生活
▶1981年•召开全省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工作座谈会,研究部署选拔中青年干部问题
灯塔编辑丨许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