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字丨周记】实盘2023/6/17(茅台股东大会与腾讯的广告业务)
本周交谊舞(交易无,ヾ(≧ ▽ ≦)ゝ)
当前持仓2023年年内收益8.75%。
将👇👇图换为近一年收益折线图。
没有啥原因,就是想换着看看,因为👇图已经有历年收益了。
1.贵州茅台股东大会
本周二,一年一度的茅台股东大会如期举行、很是热闹,有家自媒体说,茅台股东大会更像是股东们的节日,差不多是这个意思。在我的印象里,所有持仓股中只有腾讯的年报说明会有相似的热度。不愧是A、港两股「股王」。
本次股东大会的内容,用财联社的一条短新闻可以完美概括——
我曾感慨过,记者真牛,这则消息真是一句废话都没有。
「什么时候提价、怎么提价、确实要有智慧」
茅台提价是个逢会必问的问题,明眼人都能看出,飞天茅台1499的售价,严重倒挂于批价,除了饱私囊,没有任何意义。
反过来,提价不但能缩小价差,减少黄牛利润,还能大幅提高茅台交的增值税,缓解贵州之压力,百利而无一害。(甚至对消费者都是无害的,因为本来消费者也无法以1499买到茅台,提价到1899还是2199,对消费而言根本没区别)
常识是,如果一件事横着看也好,竖着看也对,但就是执行不了,压力一定来自既得利益者。
百度搜索「茅台为何不提价」,第一条就是一位茅台二手商告诉你,茅台不提价是因为「提价带来短期的暴涨不仅会引起市场的波动,同时会让来年增长压力陡增,不符合长期健康稳定的要求」,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茅台提价会引起市场波动;提价后来年保持增长压力大。
扯淡。
从去年7月至10月,3个月间,茅台最高涨到2216.96,最低跌回1333,接近腰斩。茅台没提价,波动也不小。
况且,稍微有点数学知识的同志就应该了解,不提价的来年增长压力和提价第二年的增长压力是一样的。
这类说法甚嚣尘上,百度前五条基本都是这个口吻。
荒谬之言能够从众,那就考察说话之人。
茅台提价的压力很大程度上正是来自经销商、二手商等既得利益者,一瓶茅台出厂价969,市场零售价1499,批发价2800以上,中间的利润之大,足以令人动用一切手法阻止茅台涨价。
如何说服各方同意提价,需要智慧。
诚然,在三公禁令、茅台最困难的时刻,是经销商的支持令茅台度过难关,恩情不能忘,但不能以违背市场规律,甚至中饱私囊的方式报恩。
「这两年改革给公司贡献了一些利润」
在飞天茅台「不能」提价的大背景下,公司加大非标品的开发,节气系列、生肖系列、小茅台等都做到了变相提价;利用品牌效应营造了三年多的「酱香热」,乘机做大系列酒;通过搭建直销渠道i茅台和一些线上自营店,减少层级、增厚利润。
时至今日,i茅台用户数超4000万,交易额270亿;巽风用户数370万,日活50万,营收21亿,改革贡献盈利特别明显。
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确保了2019年至今,茅台维持着15.57%的年均归母净利润增长率,能做到这点,确实不易。
「若飞天茅台能够提价,会有更多利润,管理层也是这样想的」
当前茅台的瓶均价约为1340元(2022年报),相较2021年的1214元提升了10%,和净利润15%以上的提升对比,「价」的增长显然是拖后腿的。
1340相较于969的出厂价只溢价35%,显然,作为标品的53度飞天茅台依旧是茅台酒销售的大头。(这个圈子我不太懂,我自己现在家宴缺茅台了会选择直接到茅台专卖店等收<2850左右>,或去收购二手茅台的店里提一个当天中奖转卖的生肖茅<3000左右>)
因此,提升茅台盈利的最好方法仍然是直接对飞天茅台提价,其他操作都是锦上添花。
管理层不可能不知道这件事,若能提价,茅台业绩必然大增,也将是任期内的一大政绩工程。(所以,是不是可以期待一波丁总任期满时提价?我开玩笑的)
「公司还相信市场化和法制化」
太直白的吐槽以至于我不敢分析,字面意思,还「相信」。
「今年公司目标营收15%,『我们希望能有更好的业绩』」
如果不过度解读的话,这就是一句正常的表态。加上双引号,则多了一重潜在意味。结合丁总「从法律角度来看,任何商品的价格、包括茅台酒的价格,要按照价格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来定。从市场角度看,定价考虑供求关系、宏观经济、消费偏好等因素的影响」、「我们一定会充分遵循市场的规律,呼应市场的需求」之表态,中秋节似乎真的又可以期待一波涨价。
除了回应涨价,丁总也回应了一些零碎问题,有些表述也相当精彩,例如在主题演讲中,对茅台增长靠「产业生态、产品生态及渠道生态」的概括,就非常精要。
产业生态就是完善、自主可控的产业链,能够确保产业韧性,应对风险挑战。
产品生态就是清晰、完整的价格带,和与价格带相匹配的酒质。
(👆某研报的生草发言😂)
「买当年酒、喝往年酒、品陈年酒、收藏老酒」。时至今日,茅台紫迎宾和金王子仍然是笔者最为推荐的两款入门酱酒。前者好闻、后者好喝,且两款酒价格也不贵,可以反复品尝,直到品出个中差异,正式入门白酒。
渠道生态就是自营、团购、电商、商超、经销商以及i茅台六大渠道的协同互补,这就像投资组合一样有攻有守,以应对不同的宏观状况、不可偏废。
这些年,在需要进攻时,直营渠道提供了额外的业绩,也方便调控售价;年景不好时,经销商渠道提供稳健的营收和市场保持。丢掉任何一方都是不可取的。
此外,股东大会后,茅台公布了《股东大会决议》,十个议案的通过率分别为98.87%、98.86%、98.83%、98.90%、98.88%、98.77%、98.39%、95.01%和79.14%。
最后两个议案分别是《关于与关联方签订<商标许可协议>的议案》和《关于出资参与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的议案》。
议案九,简单来说就是茅台和集团签订的《商标许可协议》在2023年12月31日到期了,茅台打算与集团续订,并且本次许可范围新增「i茅台」「小茅」等商标,许可商标数量由往期协议许可的82件扩大为106件,商标许可使用费的收费比例沿用往期协议中的1.5%。
To young to simple,商标许可使用费是集团薅羊毛的一大重要手段(这些年来,新老商标都是集团申请的多、股份公司申请的少,多少有点故意的性质),怎可废之?如果议案不通过(虽然根本没可能),最大的可能性就是集团换种方式再来一次,毕竟不可能真的不让茅台用茅台的商标😂……
议案十就是产业发展基金议案了,相关讨论已经很多,笔者不再置喙。反正已经通过了,静观后效即可。
2.洋河分红
6月13日,洋河公告,将分配股息,每股派发现金红利人民币3.74元,权益分派股权登记日为:2023 年 6 月 20 日,除权除息日为:2023 年 6 月 21 日。
也就是下周二(21日)收盘后,账户上就会拿到洋河分红了。
和港股分配个股息还要在途十天半个月不同,A股红利立等可取,就还蛮好的。
本周市场涨了一波,站在当下想买的东西不多,最想买的可能是古井贡B,其次是作为观察仓的青岛港,再次是买回洋河,最后是扔给福寿园。
此外,最近在看长春高新和招商银行,价格也挺便宜,在考虑要不要买观察仓🤔
总之到手就会买掉,不会留着现金。
3.腾讯的广告业务
上周和本周试用了自带文案的返佣商店,自己也买了点吃的,还在视频号里买过毛巾和农产品。运气不错,没有遇到需要退换货的情况,因此也没能体验到为人诟病的售后服务问题。
作为点对点的平台,无论是视频号还是返佣商店,天然存在售后难题,闲鱼是、PDD是,腾讯的小店也概莫能外。
所以我现在一般只推那些标准化商品,因为好比价、同志们遇到问题也好售后。
广告是腾讯最容易盈利、最不受约束的业务,但广告天然与社交平台相斥,需要克制的企业文化。
笔者素来在腾讯加速布局广告这个问题上持否定意见,但现实一次次打我的脸——视频号加速商业化后并没有带来什么下降。
这印证了那句话,投资遵循规律,而不是遵循判断。
因此我们今天简单来聊一聊腾讯的广告业务。
当前,腾讯视频等媒体渠道、QQ浏览器等流量分发渠道、微信公众号和朋友圈广告是腾讯广告的基本盘,但两个增量——视频号、小程序难以忽视。
视频号是腾讯广告的一个显著增量。与抖、快显著不同的是,它依赖于熟人社交关系,本质上还是私域流量,你的好友最先看到了你的(或你点赞的)视频号内容,通过点赞,好友的好友也会看到,最终逐步转化成公域流量。
在这个过程中,网络广告能够精准地打标签,提高转化率。
想想几款游戏的出圈,二奢、某些农产品在一定人群内的高转化率,就不难理解这种能够由公转私流量的强大之处。
这甚至也是一种「分众」、一种类似品牌广告的打法。所以,所谓的品效结合(偏效果),微信广告是可以比较容易做到的。
可惜的是,腾讯各事业部间用户标签不互通,这是一大堵点,微信用户的标签只有WXG掌握着,对于一个以高效著称的互联网公司,这多少有些离谱。建议在这方面学学字节。
腾讯网络广告的另一个增量,小程序广告,就没这么品牌广告了,纯粹就是一个类似开屏广告、插入式广告那种「混脸熟」的效果广告,它对腾讯广告业务的最大好处就是量的增加——小程序用户相当于额外的广告摊位。
此外还有电商、直播、搜一搜,也是这类逻辑。
网络广告这种形式,说白了就是对曾经的纸媒和部分电视媒体的平替,之所以有增量,是因为宏观经济的发展和客观上点位的提升(我们比父母辈能够在更多的地方看到广告,因此《黑镜》里那种到处都是广告、无法屏蔽的世界,其实也不能说完全是无根据的),它是一项客观存在的业务,是令人厌烦的好业务,它不会消失。
未来,视频号的发展(包含其直播业务和橱窗)为腾讯提供了广告的新思路,这也是所有短视频企业都在争相探索的道路,抖音和腾讯都走在前列;小程序、搜一搜等业务则为腾讯广告提供了额外增量。这两点逻辑依旧是颠簸不破的。
AI则提供了助力。
腾讯的AI业务最成熟的运用之一就是广告,其通过「太极机器学习平台」为底层技术依托,打造「混元AI大模型」和「广告大模型」,使用方便,能吸引中小商。
纯粹的应用层面,腾讯智影的 AI创作助手、广告模型定制(例如美妆行业),基于AI学习的动态投放功能都能帮助中小厂商跳过传媒生产中介,大幅缩小广告投入成本、提高质效。
当前来看,AI生成广告业务在图文应用上非常成熟(许多非大厂的返佣商品已经开始使用AI制作文案)、短视频业务也有不错的表现(虽然更多的只是图文混搭短视频),唯一的短板在于长视频直接生产,逻辑性欠缺严重,暂时无法替代人工广告创作。
这种生成式文案,达不到江南春等顶级传媒大咖设计的水准,但绝对够用。站在当前来看,传媒行业被AI冲击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唯有真正掌握渠道(而非设计)的传媒公司才能幸免遇难。
吸引中小厂商的最大好处是为腾讯的广告业务提供了额外的增量,一些本来无所谓推销的小厂商、个体户,可能就会尝试着做一做推销,甚至很多to B的业务、地方gov也都会尝试做做广告(反正素材大量溢出,制作和推广的成本很低),这是非常厉害的事情。
视频号+小程序+AI,短期内,腾讯的广告业务无论是存量还是增量逻辑都是很清晰的。
我在面试时有聊过一句话,预期去追逐AI热点、Mr热点,不如抓住那些成熟的互联网企业,因为它们既有稳定盈利提供的安全性,又是离应用层最近的。
比那些没什么业绩的「XX产业链概念股」靠谱多了。
闲聊·4.关于面试
聊到面试,本周一,笔者赴深圳参加了人生中第一场线下面试。从表现来看,颇为糟糕,因此反而值得记录。
没有人喜欢白纸黑字的写出自己的错误,但事实就是,我面试上糟糕的表现全是我的主观错误,不是紧张或社恐,也不是能力问题,纯粹是急功近利之人必然承受的报偿。
人应当坦然面对自己,而不是异化自己去寻求一份工作,否则甚至会本末倒置。
我大约是在一周前接到的面试电话,岗位是私募基金分析员,约定时间后,我的精力便全投向了两个部分:行业分析与面试技巧。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翻看各种宏观研报、策略研报、行业分析,因为我觉得私募的面试官会喜欢这种风格的分析师。
我甚至看完了这家私募的周月趋势研究、投资者教育文章和经理路演。
但我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这些内容不是我理解的、有些甚至不是我认同的,我记不住。
削足适履、悬驼就石的必然结果,就是畸形。
在面试现场,没有面试官,基金经理直接询问了我对简历上介绍企业的看法,而我,甚至忘了自己曾经写过些什么。一方面是简历投出后我没再关注,忘记了在简历上吹过什么牛,另一方面是,满脑子半懂不懂的行业、宏观、趋势占据了全部的思考,对本应该很熟悉的企业们却无比陌生,徘徊在脑海中全是赶鸭子上架看来的研报观点。
当被基金经理不止一次提醒「这是行业情况,请谈谈具体看法/成长空间/估值法」,而我还在磕磕绊绊地输出自己都一知半解的军工行业观点的时候,其实把我赶出去才是最好的方式,但涵养令几位老师忍受了我一个多小时,甚是感佩。
回来的路上,我一路懊悔自己糟糕的表现,但却总觉得奇怪、觉得是自己缺乏面试经验、甚至觉得,「如果再来一次的话,必然表现更好」。
有了如果,我们能把巴黎装进瓶子里去——如果有这么大的瓶子。
这种问题,我不是第一次犯。事实上,我总是在此类问题上栽跟头,却屡错屡犯。
印象比较深的是关于大学考试。我在考场从不作弊,甚至连法律、心理的自考都是背过去的。但大三的某场考试,我确实准备不佳,然后看到考前所有人都在打小抄,便心想,那我也抄吧,遂把一些概念抄在小纸条里、攥在手上。
待到真正考试时,却完蛋了。
心态崩坏。往常从不在意监考教员的位置,那天却频频抬头,满头是汗、全身发抖。
手上攥着答案,我却一题都不敢看,心里仅存的知识也飞到了九重天外,考试结果自然很差。
这两次经历非常相像。作弊能不能取得好成绩呢?也许可以,有的人常年就是这么做的,但不适合我。行业分析能不能取得好业绩呢?也许可以,但我以前不是这么做的,临时临头也学不来。
我应该大胆参加考试,用我熟悉的方式完成它,而不是挑战陌生的「捷径」;我应该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哪怕很「简单」、哪怕需要借助思维框架或财务简况表。
我应该大胆的说,DCF太麻烦了,而且可以编出任意数字,我日常直接用老唐的简化估值法折现的。
我应该大胆的说,我写宋城演艺只是在学习过程中的练笔,文章长不代表认同度高,我自己都没买入过呢!
周一晚上,承蒙健屏老师请客,听她分享奥马哈的见闻,在谈及人生态度时,健屏老师慨叹了一句,二老活得很真实。
虽然没说,我却如芒在背。
我可以很胆小、很欠缺表达能力,也可以记不住数字、答不上问题,但我为什么不能以一位真实的个人价值投资者身份去表达这一切呢?
当晚,我彻夜未眠,写了一篇《我是如何做投资的》。写得非常粗糙,有很多细节没有表述出来。但希望,下次面试时,我能自信地阐述这类观点:我的投资方式追求真实盈利、拒绝盲追热点,坚持严进宽出的选股标准,看重确定性大于收益率,追求安全性、不惜放弃掉很多机会……
一位朋友反问过我一个问题,你究竟是在意还是不在意这场面试?
从表现上来看,我应当是不在意的:慢悠悠的前往深圳,慢悠悠的在龙华大道散步,和「深圳分院」的朋友们聚餐、回去后倒头就睡。
但事后想想,却觉得是在意的,甚至是过分在意,不惜为此「恶补」了许多自己一时吸纳不了的知识。
我的过度在意和迎合扭曲了表达,事实上也没有换来好的结果。
这也许是一种不自信?
我始终在担心自己的学历(军校)、经历(体制内)、阅历(个人投资者)是否有资格成为分析员,这种不自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累积,使我不断想要「证明」自己,扭曲了本心。
这是「我执」。
就像一位男士大概率在一场失败的恋爱中蜕变一样,一场糟糕的面试表现,在提醒自己不忘初心的同时,也有助于打破了这种不自信——事后回想,经理们提出的问题我能回答一些,至少有自己的观点。至少这条路,是可以走通的。
理解了这一点,未来的求职就不会那么糟糕。
P.S.额外的一点小感慨:
人人都说体制内稳定,体制外动荡,却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即体制内的试错机会极少,你的一些小错误,就能葬送你晋升的渠道,第一印象形成后,你甚至很难去改正它。
我的一位战友,因为阳康没多久参加晋升考试,三公里没及格,在领导心中就留下了「文弱书生」的印象,时至今日也未消除影响。
体制外则可以大范围试错——你有接近无限的选择次数。
一位朋友的朋友,在面试了20余次后方能够游刃有余地与面试官对话,若是在体制内,她大概只有1-2次机会,就不得不接受「人很踏实,就是不会讲话」或「情商很低」的tag.
蚁王对尼特罗说过,我可以失败无数次,而你,只能失败一次。
人的成长归根结底是自身的成长而非岗位的晋升,从这点来说,若人有所求,(如钱存入定期一样、)稳定便是毒药。
周记仅为本兔的个人投资记录,如果照抄作业的话,赚了是你厉害,赔了你大可以骂我,但似乎也于事无补。
所以,对于投资行为,我不做任何推荐,请坚持独立思考、多看一二、狡兔三窟,千万不要拿着四五年内会用到的钱做投资,也别被人骗了,求求各位~
留 言 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