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兔字丨周记】实盘2023/6/24(腾讯AI平台、白酒行业逻辑)

食兔君 兔子书斋
2024-09-20

You can't eat IRR. 你不能吃内部收益率。对于一名个人投资者,你同样不能吃所谓的组合稳定性。

关注投资过程中的稳定性——如夏普比率等指标——是一件很没意义的事情,它影响你的心情,却几乎没有任何帮助。

你只吃自己做的饭。在持有过程中,那些稳定性不能给你带来一丝一毫的收益,你也不必为此交税(资本利得税,如有)。

因此作为个人投资者,只要持有的逻辑没破,我们就不用关注所谓的回撤问题——已买入企业,为何还要天天关注别人的报价?你买手机也是这样的吗?

本周交易

本周三,进行了一次调仓换股,卖出东方雨虹、福寿园、买入青岛港H股,详细理由和价格请看周三《调仓换股》,此外乘此机会,解除对宋城演艺、海康威视的观察,都是因为前景不明,外加宋城演艺价格一直下不来,企业又隐患频发,精力有限,干脆就不关注了。

👇之前实盘表格里有一处错误,青岛港的买入上限是5%,它只是一个便宜的逻辑,不太能支撑太高的仓位,在青岛港那篇文章的图里就是10%,一直没注意,这次改过来😂。

当前持仓

历史收益

2023年年内收益3.37%。

将👇👇图换为近一年收益折线图。

没有啥原因,就是想换着看看,因为👇图已经有历年收益了。


其他事项

1.腾讯云大模型技术分会——腾讯和阿里在AI产业链中站上同一起跑线

6月19日,腾讯云在北京国家科技传播中心召开行业大模型及智能应用技术峰会,首次公布腾讯云行业大模型研发进展。腾讯云迎来「新玩法」,MaaS(model as a service),模型即服务,帮助客户构建专属的AI大模型和相关应用。

这种to B的打法看似新奇,实际上达摩院也表示通义千问的一大方向是帮助客户构建专属AI大模型,算是两大巨头在AI落地方向上的某种默契。

但腾讯显然更直接,没有推出通用大模型,而是直接表示提供MaaS。

这是一个肉眼可见的机会,也是个很吃硬实力的应用场景,如马化腾之前所言「在AI领域,底层的算法、算力和数据扎实,场景落地至关重要,公司并不急于早早做完,把未成熟的产品拿来展示,而是需要时间去研发」。

从大会来看,腾讯云的解决方案分为三层:

1)MaaS,模型即服务。提供模型训练、微调,根据客户所属行业为客户定制AI大模型。(会上有17家合作伙伴、50余个行业解决方案)

2)TI平台。提供数据标注、加速组件等AI训练常用工具,有效支持大模型开发。由TI-ACC升级的「太极Angel」提供更优的训练和推理加速能力。在传统CV、NLP算法模型的基础上,新增了对大模型的训练和推理加速能力,通过异步调度优化、显存优化、计算优化等方式,相比行业常用方案性能提升30%+。

3)技术底座。包含了HCC高性能计算集群在内的底座,内置多个成熟的大模型。其中腾讯在4月份介绍过面向大模型训练的HCC高性能计算集群,通过GPU有效的并行计算,算力较以往提升了3倍多,大大节省了一款大语言模型的开发时间。


这种分层次的形式是不是很熟悉?没错,就是云业务的三种分法:SaaS、PaaS、IaaS的AI版本。

这套打法和阿里的思路如出一辙,4月份,张勇在阿里云峰会上表示,目前阿里云已形成了全栈的技术服务,搭建了模型即服务(MaaS)、平台即服务(PaaS)、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三层架构。(MaaS这个概念,最早就是阿里提出来的)

一个通用的大语言模型就像是个完整的应用,初拿出时令人惊叹,也容易出圈。但to C的产品素来竞争激烈,腾讯失去先发优势,此时无论是拿出类文心一言还是类通义千问的产品,都要面临激烈的比较与厮杀,到最后,就会是算力的无穷堆叠,得不偿失。

这种聚焦to B「AI全产业链」的做法,为每一家需要AI的公司提供了各异的需求——就像当年的云业务一样——是一种很务实的做法,对企业而言更有落地价值,远比拿出令人惊艳的大语言模型要有意义(况且,当下除了openAI,谁又能拿出超过GPT4的大语言模型呢)。

和传统的云业务不同,这回腾讯和阿里,几乎同时站在了AI业务的起跑线上,谁胜谁负,又是一番厮杀。

此外,大会上腾讯还展示了将AI模型应用于其SaaS产品上的示例:

腾讯会议将推出覆盖会议全流程的AI小助手,通过自然语言指令,完成信息提取、内容分析、会管会控(包含自动试音,这个真的方便)等多种复杂任务;会后自动生成智能总结摘要,提升开会效率。

腾讯企点将升级新一代智能客服,具备快速学习和智能回答的能力,可提供精准回复和丰富回答;企点分析AI助手,通过标准化数据采集和治理,以业务视角提出问题并快速获得可视化图表结果,大幅提升数据分析效率。

腾讯云AI代码助手全新升级,将覆盖开发关键流程,包括沟通、编码、排错、评审和调优,高效承接机械性工作,释放开发者精力,使其专注代码创作(开除低端程序员)。同时,代码助手可基于正负反馈,不断训练调优代码生成过程,实现工具持续改进。

在6月20日的《境内深度合成服务算法备案清单(2023年6月)》里,腾讯共有4项也业务备案,分别是腾讯云人脸融合算法、腾讯会议虚拟背景算法、腾讯云语音合成算法和腾讯音乐语音合成算法,看来人脸识别、虚拟背景和语音合成将是其落地最快的业务。

若用一个词来评价这次发布会,我觉得是「中规中矩」,腾讯并没有拿出令人惊艳的方案或颠覆性的做法,而是亦步亦趋地咬紧了阿里、百度的进度(我们姑且认为百度所谓的「文心千帆大模型平台」文质相符),站在了AI业务竞争的一线。

大模型正在改变云业务生态、影响用户的选择。当我们都认为云业务进入下半场,可以放心的攻城掠地、降本增效时,AI可能成为云业务变革的一大契机。这对腾讯来说不一定是坏事。

一方面,腾讯的云业务市占率从第二降至第四。云业务前四的玩家中,阿里有通义平台,华为和移动暂时没有拿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腾讯在AI上发力,很有可能再次改变云业务格局。即使不如意,也不会有被挤占(百度和腾讯的体量、业务成熟度还是有差距的,其他玩家更次)之虞。

另一方面,腾讯在训练AI大模型上有天然优势,它拥有全网仅次于百度的数据量,且平均质量高于百度,在算法差距、硬件差距越来越小的今天,数据量和数据质量是决定AI大模型训练质量的重要因素,这个方面,微信和QQ生态里沉淀了大量优质语料,和百度相比也不遑多让。

参考资料:

1)央广网《腾讯云MaaS提供一站式服务,打造行业大模型精选商店》;

2)钛媒体《腾讯大模型,沾点阿里味》;

3)快科技《腾讯行业大模型来了!AI效率提升10倍》。

2.人民币柜台交易惨淡——流动性提升有限

6月19日,港股正式启用人民币柜台(关于人民币柜台的相关知识,可以参考6月10日周记和4月1日周记),首周交易惨淡。

以腾讯R为例,4个交易日内的交易额分别为3662万、1307万、3406万、1.23亿,和腾讯71.89亿、57.17亿、65.69亿、46.8亿的交易额不在一个量级。

这里面可能有手续费和学习时间的差异,但也能反映出双柜台模式既不能让投资者摆脱外汇风险管理,也并不能增加交易量——因为企业的计价基础和业务基础仍然是本币;首批申请双柜台模式的港股企业也都是流动性极佳的大企业,额外的窗口对成交量的贡献极小,更遑论提振股价。

至于是不是如专家所言「促进人民币在港股交易中的使用,开拓人民币流通的新潜在渠道」、「初期可能影响有限,但毕竟是一个重要起点」,我不太懂,倒是很感兴趣,乐意拭目以待,反正额外成本很低(做市商和一些系统增改的成本),44944(试试就试试)。

也期待人民币柜台的港股通尝试早日开启。(也期待其他形式的国际化尝试,比如人民币买美股ADR之类的😀)

对于兔子书斋,人民币柜台还有一个额外「好处」——从本周起,腾讯控股的人民币计价将直接接入腾讯控股-R的数据,省去了汇率换算的过程,使结果更加准确。

3.长春高新学习笔记

详见周五文章《粉针、水针,当我们在聊重组人生长激素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聊什么?——关于长春高新重组人生长激素的一些前置知识》

《长春高新:我会死于我的成长,还是恰好相反?》

4.海康威视投资者关系记录

6月21日,海康威视发布《2023年5月25日-2023年6月21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海康和美的一样,很喜欢发布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但和美的不一样的是,海康的回答总是干货满满,虽然本周我决定解除对海康的观察,但还是推荐任何一位有志于海康研究的投资者,认真学习管理层讲话,胜过无数研报。

本次海康的回复中个人认为比较有价值的有:

海康竞争力的基础是在感知技术上……除此之外,我们把硬件、软件、算法、数据分析等等能力拉齐,用综合型的技术方案解决问题」。

很多投资者容易被海康大量细碎的业务和产品绕晕,但实际上,海康的护城河就是这两句话「感知技术」和「用综合型的方案解决问题」,前者是硬件基础,后者是碎片化,前者是做饭的原材料,后者是美味佳肴,而海康的定位,则像是个「看人下菜碟」的高级厨师。

但是如今硬件基础大家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因此海康表示「过去的十年以来,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的复杂度是在提高,而不是降低……目前行业中有大量的产品需要在基于场景和业务理解的基础上提供。如果只是提供个普通摄像机,可能连见到客户的机会都没有。」

硬件水平大家都差不多,比拼的是解决客户需求的能力,还是回到了护城河话题上。

关于PBG的成长,海康说「PBG目前的需求已经不局限在安防领域,很多需求出现在交通、环保、水利、自然资源、城市管理、应急管理等方面,政府有更多数字化管理的需求。公司把感知能力拓宽,结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创新出许多新的产品和方案去满足新的场景需求」。

但没有回答一个很基础的问题:PBG的客户自身财政紧张,诸多新需求因经济状况而暂缓了该如何?

关于海外业务,海康还是强调了「一国一策」、做项目而非做市场……但也承认「现在不像过去,过去只要产品有竞争力,营销做得好收入就能做起来,现在综合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比如合规、财务、物流、保险、税务等等」,海外业务要做起来,「一国一策不仅是营销端自己的事,还有后台资源层面的支持能力,都是我们拓展业务的基础」。

说得比较务实,投资者们当有自己的认知。

5.白酒价格倒挂——当前白酒行业的现状与持有的逻辑

不太想聊行业,但毕竟持仓的三只白酒合计占比40%以上,就简单地聊一下。

关于白酒终端售价低于出厂价这件事已经传播许久,6月19日,中国酒业协会发布《2023中国白酒市场中期研究报告》指出,2023年白酒行业和白酒市场已经进入新一轮调整周期。

白酒处于调整期,作为投资者,应当可以从三个方面有所感受。

其一是宏观经济下行,疫后白酒消费场景并未完全恢复。

我国整体酒水市场的容量多年来维持在5000万千升左右,随着年龄更迭,低度酒、葡萄酒、黄酒也在侵蚀白酒的容量,量减价增是白酒行业的长期逻辑。

今年以来,国内的消费呈脉冲式恢复,逢节就火、节过冷清,白酒的饮用场景也几乎聚焦在宴席上,商务、团购的需求(非节日需求)始终没有很好的恢复。

(此处删去一段,原因你懂的……)

终端消费者收入减少、商务等需求场景整体减弱是非常明显的现象。

其二是春糖会表面热闹,但成交量冷清。

从媒体报道来看,今年的春糖会出现了罕见的场面火热、签单冷淡的现象。场面上,来自42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余款产品吸引了38.6万人次参观;但询问厂商、经销商、零售商参观后有签单并符合预期的人数仅占16.13%(数据来自《2023中国白酒市场中期研究报告》),远低于预期。

并且按照惯例,春糖会之后主要经销商都会有一轮补货,但今年普遍没有此动作。

其三是经销商被压货严重,利润下降。

2023Q1,各白酒生产商依旧拿出了漂亮的业绩,但反观经销商,压力却很大。白酒经销商第一股华致酒行2023Q1营收增长5.32%,归母净利润「腰斩」,同比减少59.35%。主要理由之一是「因市场需求变化,名酒销售占比同比提高,部分名酒毛利有所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出现「名酒倒挂」,也就不算奇怪了。

有朋友问过——

关于这两个问题的回答。

首先,经销商宁可以比出厂价还低的价格「促销」白酒,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回款。当前经销商库存高企,对于增量都很谨慎,虽然白酒放不坏,但企业日常运转还是需要现金和进货(甚至配货),因此倒挂点价格,卖出变现是市场供大于求时的正常表现。

其次,由于返利体系的存在,经销商倒挂卖白酒其实还是赚钱的,赚了返利部分的钱。你从上市经销商的财报中很容易得出这个结论。

关于返利,各家有各家的做法:

洋河对经销商进行返利时,将返利抵减销售收入,同时增加返利负债(「其他应付款/合同负债——经销商尚未结算的折扣」)。该负债并不在当期偿还,而是在未来经销商采购过程中抵扣。

古井贡、五粮液的返利模式则是多确认收入、当期计提返利费用、不增加返利负债。

贵州茅台更直接:用低价配额「补贴」经销商,简单粗暴——你下次提茅台搭的酒可以少一点!

但倘若投资者将上述方式带入计算,会发现返利值并不高。这是因为返利本来就是「玄学」,用董明珠大姐的话来说就是「核武器」,各家的返利政策、返利条件都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无法精算。

我在西安时和朋友们交流就聊到过这个话题,高端白酒的利润空间太高了,以至于在行业下行时,简单粗暴的让利就可以活下去,这是其他很多行业可望不可及的事情。

就像调整期的华致酒行,甭管利润增速如何,总归是不亏钱,这就很厉害。所以尽管处于调整期,大半经销商依旧持「乐观」或「谨慎乐观」态度——毕竟烟酒行业的经销商已经算是最「滋润」的经销商了😂。

因此我对当前白酒行业的观点:处于调整期、但没太大风险,年内压力大、未来依旧好。此时投资,既可以叫做尊重价值,也可以叫逆势投资,随便怎么说😂。

白酒行业经历过「三公消费」的调整期考验,这种重大风险下,仅用一年半就基本恢复增长。此次调整,只是产能过剩问题,甚至不必效仿「波士顿倾茶事件」,生产端减产或停产,销售端减售或停售,很快就能解决,没啥特别恐怖的「鬼故事」,洋河在南京就采用过类似的方式稳定M6+的价格,效果立竿见影。

而且白酒不是石油,少了存储和国际关系两个因素,协商起来难度更小。

当前,价格倒挂这件事已经成为除茅台外所有酒企和经销商都在关注的重点问题,没有宏观突变的情况下,1-2年内解决困难重回增长的确定性还是很高的。当然,增速必然不会如前10年般疯狂。

白酒行业能从哪几个方面破局?

《中期研究报告》中给了几个方向:

1)关注区域白酒产业发展。因为当前地方gov财政压力很大,为了加快恢复经济,增加收入,作为摇钱树的酒企,gov有动力助推产能提升。

2)关注白酒产区建设。旱则资舟,水则资车,同样的道理,在行业调整期,加紧布局产区产能,做好高端化、讲好故事,此时正是市场阻力最小、gov配合度最高的时候。

3)关注国际市场布局。这个不太认同,笔者认为酒企应当积极尝试国际化,但不要保有太高希望,至少目前来看,国外对白酒(尤其是酱酒)的接受度约等于0。

4)关注资本,培育酒类流通市场。说人话就是通过资本运转(并购重组等),将优势白酒资源整合,行业调整期的常见做法。

5)关注数字化转型。

6)关注流通模式创新。

在此基础上,我们来看看持仓的三只酒企业:贵州茅台、洋河股份和古井贡酒。

贵州茅台的看点是高端,通过高端穿越周期是确定性很高的逻辑。

可以看到,无论是经销商被压货还是价格倒挂,茅台都无此扰,事实上,市场上最大的呼声甚至是「茅台提价」,白酒周期和茅台的关系不大,但茅台却受益于白酒周期带来的恐慌性下跌,此时若有能力布局,当属不错。

洋河股份的看点有三处,其一是便宜,由于历史上长期「低于预期」的表现,当前洋河的估值处在白酒行业之底部,被「杀」的十分明显,但其经营状况依旧处在白酒top阵营,产品在中端、中低端的确定性很强,因此可以畅想一波所谓的「戴维斯双击」;其二是高端化增量,因为渠道商已基本调整完毕,洋河做M6+,乃至M9、手工班的阻力很小,起量很快、很容易全国布局(此外,宿迁市gov对洋河的支持力度也是市级gov中所罕见的);其三是潜在的国际化和年轻化空间,我一直认为,洋河是最容易做国际化、年轻化的品牌,因为口感,也因为调性。(当然,目前洋河的年轻化做的很差,颇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意思)

古井贡则是一个宝贝:价格便宜、确定性不低、增量还高——不可能三角占齐全了。

价格便宜自不用说,B股的低流动性带来了长期的折价买入机会,这放在机构眼里可是会流口水的。

确定性体现在安徽本省对徽酒的极高忠诚度,2021年省内品牌中徽酒三杰(古井贡、口子窖、迎驾贡)占比高达51%,确保了基本盘的稳定。

增量则由两部分提供:

其一是安徽省内的消费升级,安徽省内消费升级(或者说是向全国看齐)的现象十分明显,白酒销量方面,100-300元中高端价格带占比最高,目前仍处于加速扩容阶段(同时,高端酒的中尾部<100-300元>也是这几年白酒增速最快的部分),古井贡的大单品古7+、古8和古16正好受益与此,古20也受益于安徽的商务价格带,消费升级的确定性很强。

其二是环安徽的全国化提供了茅、五、洋都难提供的增量资本回报率——它们已经完成了全国化。

(试试看图片行不行,完全不敏感啊,这个😂)

古井贡的平台商模式和深度分销模式非常适合打进攻,因此环安徽的全国化其实确定性也不低。

"


平台商模式:厂家派人接管当地销售工作,经销商只负责垫资,无需参与经营,挣取固定返点;


深度分销模式:厂家负责制定销售策略、指导市场建设,经销商负责打款、配送等基础工作。


(这两种模式对渠道的掌控力都很强,平台商模式还可以隐藏利润)


"

逆周期布局,这三者最理想的持仓比例差不多是3:2:3,即15%、10%、15%,当前约为1:1:1。因此我在调仓换股时才会说,觉得洋河的持仓稍微有些「高」了。

(但只要不是傻子,此时断不会做出洋河换茅台或换古井贡的行为,因为估值已经摆在这儿了)

闲聊·6.古井贡酒股东大会——让我瞅瞅为啥你这么自信

不知是否是因为参与人数太多,原定于2023年6月29日召开的古井贡酒2022年度股东大会,开会地点由安徽亳州的亳州宾馆宴会中心一楼变更为安徽合肥的古井假日酒店。

如此安排,显然就不能参观亳州的古井贡酒窖了,少了一重乐趣。

古井贡酒在年报上披露,「2023年计划实现营业收入201亿元,较上年增长20.26%;2023年计划实现利润总额60亿元,较上年增长34.21%」,除了一贯的有零有整,主打一个语不惊人死不休。

和它比起来,茅台15%、洋河18%的年增长期望似乎都显得「太小气」了。但考虑到古井贡酒管理层长久以来都能够达成所计划的盈利目标,因此引发市场好奇——怎么做到?

笔者也很好奇,遂也想凑个热闹。

如果26日的时候,我能够离开单位,我就试着参加,如果不行,则放弃。

报名方式很简单,老早就可以报名了,详见最新的古井贡公告《关于变更2022年度股东大会会议地点的公告》——


申  明

周记仅为本兔的个人投资记录,如果照抄作业的话,赚了是你厉害,赔了你大可以骂我,但似乎也于事无补。

所以,对于投资行为,我不做任何推荐,请坚持独立思考、多看一二、狡兔三窟,千万不要拿着四五年内会用到的钱做投资,也别被人骗了,求求各位~



留 言 处 👇


点击「阅读原文」,里面有一些框架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兔子书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