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兔字丨估值】1%的逻辑

食兔君 兔子书斋
2024-09-20



6月27日收盘后,青岛港发布《关于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事项的停牌公告》,拟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收购日照港集团持有的油品公司100%股权、日照实华50.00%股权、日照港融100%股权,以及烟台港集团持有的烟台港股份67.56%股权、莱州港60.00%股权、联合管道53.88%股权、港航投资64.91%股权、运营保障公司100%股权。

具体交易方式、交易方案以后续公告的重组预案或重组报告书披露信息为准。

从这两天市场的反馈来看(港股不停牌),市场先生们对这次重组的反应从定性上看挺一般(因为具体作价还未公布),港股的涨幅恐怕更多得归功于重组这件事本身带来的定价思考。

一般来说,将周围的港口资产重组会降低资产质量,进而降低ROE,这个道理一点就破:青岛港是山东境内最好的港口,吸纳任何港口都只会降低其经营质量。

这是笔者的「ROE棺材板」理论:由于并购通常是吸纳不良资产、降低增量资本回报率,因此企业当前的ROE位置,往往预示着长期回报的天花板——长期回报只低不高。

不过具体到这次交易,吸纳的资产质量尚可,还有油品这类公司,因此究竟是赔是赚,在具体重组预案出来之前,还不太好说,希望不是如威海港一般的巨亏。

进一步而言,「一省一港」是山东港口整合的核心逻辑,因此青岛港几乎不可避免被注入山东其他港口的资产,不是今天的日照、烟台,就是明天的渤海湾港集团。

对青岛港的投资,你可以不去预判物流未来的走势,但不可不提前理解整合之事实。

究竟是青岛港受惠于「一省一港」带来的效率提升多些,还是因整合付出的代价多一些,大体上是混沌的,不但投资者不清楚,甚至连管理层心里都不太有数。

不过有三点很清晰:1)重组不会危及青岛港主体;2)每次重组、重定价都有助于不合理价格被发现;3)国企融资配股的代价很少明显低于1PB。

这三点都不是颠簸不破的真理,但组合在一起,便为一笔买入决策提供了一定的确定性。

因此笔者昨日才会调侃——



来到正题,笔者自然无从得知整合何时发生、代价几何,那么对青岛港的买入决策是如何做出的呢?我们今天来聊聊个中逻辑。

一个定性的问题是,青岛港绝对称不上是优秀的企业。

它只是个一般的企业,但很便宜。

便宜到什么程度呢?

青岛港近年来的平均ROE有12.24%(2019-2022年ROE及2023Q1的TTM数据平均),每年能将3-4成的利润分红(去年分红率38%),但港股PB却只有0.6-0.7(本文成文时为0.63)。

假设ROE不变,青岛港每留存1元收益,能够产生0.12元利润;而每分红1元用于分红再买入,考虑港股通20%红利税、不考虑其他税费的情况下,可以获得(0.8/0.65)*12%=0.15美元的额外回报。

即对青岛港而言,每份用于再生产的利润可获得12%的回报率,而投资者分红再投入的回报则是15%。假设青岛港的分红率是35%(实际上略高于此),只赚真钱的话,青岛港H股给予投资者的回报就是13%,略高于ROE。

这也就是所谓的「当PB持续低于1且存在分红再投入时,企业的长期回报大于ROE」的原因。

(这里把很多数据<如分红率、回报率>低估计算以模糊充当不确定的安全边界,实际上这个长期回报比13%略高,更贴近14%)

长期13%的年化回报是否「正常」?不正常。

因为青岛港的ROE只有12%,且经营正常,每年都有真金白银流入。

对于一家业务简单、收入真实、风险单一的企业(港口股的逻辑类债),13%的年化回报不应该是一个可以长时间持续的事情——它应当回归12%。

这里有1%的长期回报差距。

别看只有1%的长期回报差距,在估值上则拥有巨大的空间——港股的PB至少需要回升至0.8(对港股通投资者而言)、A股则需要回归至1.

青岛港A的PB远大于1(1.17),但青岛港H则只有0.63,0.63-0.8之间的差距有足足20%,足够作为买入的理由了。(实际上,由于港股流动性略差,我期望的pb大约只有0.78)

此时买入并持有青岛港H的逻辑就是:

长期回报不回归,则长期赚取年化13%的收益,如果长期回报回归,则一次性赚取15%-20%的收益;风险在于资产重组的代价过高。

那么资产重组的代价会不会过高呢?这是未知的(所以称之为风险)。只是由于前述第三条「国企融资配股的代价很少明显低于1PB」,在0.6-0.7PB买入港股的投资者是有足够的安全垫的,就像古井贡酒增发,古井贡A的投资者操心资金如何使用、古B的投资者则表示即使资金躺在账上睡大觉,自己也血赚一样。

卖出的逻辑同样如此,当青岛港「一般且便宜」的逻辑被颠覆时,就可以毫不留情地卖出了,毕竟不是什么难得之货。

这里「一般」的逻辑很难被颠覆,除非青岛港借由「一省一港」的宏大思考突然变成一只潜力超群、利润超高的港口(笑);所以通常被颠覆的逻辑是「便宜」,因此,当持有的长期回报降至12%以下时,便是卖出之时。

笔者持有青岛港就是为了赚这20%,达成即退出。

对于其他企业是否可以采取类似的精算方式?

笔者认为,至少对除招港外的港口、部分高速、部分银行股等市净率常年较低、但营收稳定、确定性强、且分红较高的企业(最好是国企),是适用的。但需要在具体期望回报上有所个性化选择,有的企业长期经营状况太差,即使是不断分红,投资者的长期回报也会很低,那就没必要去「赌」回归了。

这种精算的做派,不像是巴芒,反而更像格老或施洛斯,但其中所用的常识却依旧是巴芒对好坏企业的认定,因此也不知道属于什么流派,凑合着尝试呗。

以上。


对青岛港的分析详见:《对「中特Gu」之港口股的学习笔记(以青岛港)为例》



留 言 处 👇


点击「阅读原文」,里面有一些框架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兔子书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