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电影,言者无罪,愿“技术原因”不再出现

导筒directube 导筒directube 2022-04-05
因技术原因,第15届FIRST青年电影展主竞赛单元三部纪录片《遥望繁星》《旷野歌声》《小人儿张》放映场次取消。




“电影,言者无罪”


导筒 X FIRST青年电影展
荣誉主席谢飞专访


编者按:2018年「导筒directube」曾在第12届FIRST青年电影展专访荣誉主席谢飞导演。在这一次访问中,他回忆起自己曾经拍电影的经历与大环境,谈及了当年的FIRST入围作品的创作动向,并就注册豆瓣账号、发表影评成为“豆瓣红人”的情况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些有力量的内容与观点在现在看来,依然值得重读一遍。

谢飞导演已抵达西宁在今年的FIRST青年影展上定格下留存属于自己的关键帧


谢飞
中国内地著名导演。1965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后留校任教。曾任导演系主任。1985年任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同年被选为中国影协第五届理事。曾与他人合作导演影片《向导》,获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1986年与乌兰合作导演《湘女萧萧》,于1988年获法国第四届蒙彼利埃国际电影节金熊猫奖,第二十六届西班牙圣赛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堂吉诃德奖。1989年导演的影片《本命年》,获1990年第十三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第四十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1993年谢飞《香魂女》和李安《喜宴》同获金熊奖。1995年第十九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黑骏马》。



导筒:
和从前相比这一次到西宁First电影节(注:指2018年第12届)有什么不一样的感受吗?

谢飞:
昨天才到。因为我已经连续来了好几次了,感觉变化不大,因为它依旧保持了着一个生动的青年展示平台的状态,而且项目很丰富,特别志愿者还是从全国各地赶来的,非常热情。变化一点就是好像人更多了,我听他们讲票一下子就抢光了,而且听说连国内的很多上海北京电影节的都派人来参观学习,我觉得这是很好的事。

谢飞导演在2013年第七届FIRST青年电影展

导筒:
您觉得现在的这些年轻的创作者,跟上一代的、早些年的导演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变化?

谢飞:
最大的变化就是拍东西早,因为我们过去用胶片很昂贵,而且只有专业制片厂才有,现在数字技术时代的视频拍摄已经普及到专业的和非专业的创作者上面。所以很多人很容易很快就拍出来短片长片,也许是专业院校,也许不是。

1961年谢飞在北京电影学院学习

我最近讲数字时代,应该在中学,甚至小学就把视听写作的学习像文字写作一样,普及到所有的现代人。现在在网络上看到一些短视频,甚至抖音,那都是电影,怎么不是电影?有的还挺生动,挺幽默的。在那么短的时间里,把一件事讲清楚,甚至讲得还比较生动,这是过去无法想象的一件事。所以为什么First新导演、新作品越收越多,这是正常的。

谢飞《香魂女》 (1993)

导筒:
您那一代学导演的学生,不会毕业就马上当导演,而是先当很多年的场记、副导演。很多年轻人从来没有当过副手,刚毕业就自己拉团队、当导演。对于这种现状您觉是怎么看待的?

谢飞:
拍电影在美国当时就是八大公司,中国就是国家的几个大公司,你必须到了这些电影厂里去。五六十年代,一年全国才产30部左右的故事片,那怎么可能轮到你拍?你必须在摄影组里当场记的,经历八年抗战都不一定能熬出头来。另一方面这也是对的,因为老导演有经验,当然给他们拍了。年轻人你从来都没有干过,必须要去一件件试的。很正常,这个现象在胶片时代的末期就已经出现了。

谢飞获柏林节金熊、银熊奖杯

你比如说像昆汀·塔伦蒂诺就没有当过谁的副导演,但是由于他录像电影看的特别多,而且他拿video已经出拍了很多短片,甚至我查到奥逊·威尔斯他也没当过副导演,1940年,他演戏演了很多年,加上他当广播剧的导演这些工作就非常成功。

昆汀·塔伦蒂诺探班姜文《秦颂》片场

即使他在这样得情况下还在好莱坞拍了一个好像将近60分钟的短片,也没有公映。实践一下,用胶片一个一个镜头的排法,它这个当然跟你舞台排练和广播剧又不一样,所以还是要有不同形式的实践。

1982年凯撒奖颁奖典礼,奥森·威尔斯
与新晋凯撒影后伊莎贝尔·阿佳妮

那么今天很多导演,包括贾樟柯他们,都是先拍各种小短片,贾樟柯他在上学的时候就先拍纪录片,后来又拍了一个录像的短片叫《小山回家》,然后才跨到他的第一个作品,所以一定要有实践。

在实践中看和做,这是学电影的两个根本的方法。在不在学校倒无所谓。一定要做,现在你看网络上优酷里的群众的视频简直看不过来的。这些人里头会冒出一些有才华的,而且通过他自己的实践,就能更好掌握视频写作的技能,因为设备的操作变得越来越傻瓜一样。

贾樟柯《小山回家》 (1995)截帧

导 筒:
国外的电影节您常去,能看到很多欧美或者其他地区的年轻导演在拍的作品,您觉得从风格上来说,国内外的年轻人在创作上有没有明显的风格之分?

谢飞:
有明显的区别,一个是他们在学校里受到专业的训练,他们很强调基本功的扎实,无论商业和艺术都做到了编、导、演的扎实。我们有时候就随意一些,有点业余。更主要的是国外的学生无论年纪大或者小,他们对作品社会内容的关切和人性剖析的深刻,这一点我们赶不上。

1999年谢飞在西藏拍摄《益西卓玛》

中国的作品很多是形式大于内容,内容上没有锋芒或者空泛,这是最严重的问题。包括我们First前几年得了大奖的或者很优秀的影片,可为什么在国际上得不了什么大奖?原因就是你确实像个样子了,但你表达的社会内容和人性内容没有分量,不够饱满。

导筒:
First青年电影节今年有一个统计,600多部国语电影,农村题材、小镇青年、少数民族、城市边缘人群占到了大多数,青年导演纷纷把镜头对准了边缘地带,主动放弃了对城市主流群体的书写,对于这种情况,您是怎么看待的?

谢飞:
这是正常的。因为这些热爱影视制作的青年,他们本身就是小城镇的甚至边缘的文艺青年,不是正常的天天打工的工人或者是种地的这些人。其实第六代的开始的时候,王小帅、娄烨他们拍的那些都是这些比较边缘的人群。

谢飞《本命年》 (1990)

我当时就说了他们,你们怎么尽拍一些城市边缘文艺青年,什么吸毒的,作曲家,流行演唱歌手什么那些。因为他们接触的就是这个,他们本身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他自我表达就很容易,他又不是一个大企业工厂的工人,或者他是天天种地的农民,于是就无法了解他们。而第五代甚至我们第四代,当年有长期的上山下乡的体制,了解中国的农民或者工人的状况,所以我们很多作品的题材是那些方面。

导筒:
您注册了豆瓣账号,并且在上面也发表影评,现在成为了豆瓣红人,您是怎么看待国内的这种影评文化的?

谢飞:
很正常,我个人觉得豆瓣或者网络提供了一个人人评电影的平台。觉得有点像过去文革开始的四大自由一样,大字报,我就把它压在墙上,我们那时候至少一个单位的人都会看,那时候每天都要骑着车跑到清华北大去看新贴出来的什么大字报。

1983年谢飞与摄影师傅靖生在湖南沅陵拍摄《湘女萧萧》

信息的传播是这个社会的需要,现在你在家手机上什么都看得到,所以这是个好事。但我个人觉得看法不一样是肯定的。任何作品都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像豆瓣表现的是一种艺术讨论和评价。首先应该是是知无不言,就是你真诚地把你的看法说出来,不要耸人听闻,不要你不喜欢可非要说成喜欢。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同观点,你听到了别人提的意见,你应该想到他是言者无罪,就只是一个看法,正确的就接受,不正确的也不必要计较。因为这是一种学术讨论,是一个自由反应。

所以我的各种影评,我也注意到有些年轻人是不同意我的观点的,觉得我太老了,我不了解这个。我也无所谓,他们为什么喜欢,其实就是“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这是古书里的原词,你听到了至少对你有启发的我就吸收他,不对的我也不必要计较,因为这是一种学术道德。

谢飞《黑骏马》 (1995)

导筒:
现在市场中经常出现低分电影,特别是豆瓣的网友不留情面给出一星评价,可能会导致影片口碑和票房都跳水。然后一些电影片方会去买水军给电影刷好评,现在越来越唯分数论,您是怎么看待这种情况的?

谢飞:
买水军作假,永远是错误的。咱们过去其实也很重视评论,比如以前我们的影协、电影艺术、大众电影发了一些夸奖的评论,对票房口碑还是有影响的。

在西方世界,他们影评人是非常起作用的。像芝加哥日报的两个男影评人,如果两个人都翘大拇指,这个电影就会有很多人去看,如果都大拇指向下,这个电影马上就完了。

所以我的《湘雨潇潇》到《香魂女》黑骏马在美国有刊访和展映的时候,我也去做采访。有一个《纽约时报》的很资深的老太太,她的一个影评,就决定这个片子的票房高低。

谢飞《湘女萧萧 》(1986)谢飞

《湘雨萧萧》她看了,而且她写了一个很短的批评,我印象中她认为这个片子很有民俗学的价值,展示了中国奇特的农村家庭,民俗学的价值高过娱乐价值。这句话就使得《湘雨潇潇》的艺术院线票房不怎么好,但这个没有办法。他们的影评人被请去看电影的时候,绝对不会像我们这是由于你请我,我就要夸你。影评人要有价值,一定是真诚的说你的观点,坚持你的美学原则,该好就夸好,该批评就批评。

《湘女萧萧》老报纸



第15届first开幕影片《野蛮人入侵》映后交流。

第15届FIRST青年电影展系列报道
📎低成本创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戴锦华:作为影院艺术的电影
📎时隔五年,韩国“类型片一哥”回归

「导筒」微信号   directube2016 


福利 | “全球电影节官网,VFX&CG行业网站以及海外流媒体推荐”合集资料包分享


推广/合作/活动

加微信号:directubee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