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良种、良法、良技,从种子到产业链的思考

孙秀才 食通社Foodthink 2022-05-13

在上一篇文章中,孙秀才分享了他父亲作为农村经纪人和农民、种子企业打交道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80年代以来,我国种子行业从国营到私企的转型。作为这个系列的第二篇,作者将和我们分享了他进入种子和农业行业以来的经历和思考。

- 上篇回顾 -


1

选对品种和原料,酿出好啤酒


看着父亲干了一辈子的农业,我也耳濡目染,本科上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老校长王震将军的衣钵我肯定继承了一点儿——必须与技术死磕到底。农垦系统对新栽培技术的推广非常简单高效,“能干不?不行换人!”


2006年从东北农业大学拿到硕士学位,进入哈尔滨啤酒工作。


哈啤由俄国人在1900年创办,经历了清朝-民国-“满洲国”-新中国。在改革开放和入世后,又进入新一轮全球化,到了2004年,被百威收购,成了一家美国企业。哈尔滨啤酒也算是东北一个多世纪变迁的一个缩影。


哈尔滨啤酒厂的前身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图源:网络http://dwz.date/dX5u


入职哈啤后,我主要负责大麦品控,帮助合作伙伴筛选国产大麦品种,同时也受遥控,和美国百威总部管农业的人一起工作,经常跑新疆、甘肃、黑龙江、内蒙的产区和科研单位。


啤酒的主要原料就是大麦发了芽烘干后除根的麦芽。而大麦做成麦芽的关键就是种子的芽势、芽率。一定要活大麦,不能要死种子。啤酒厂采购大麦,主要考虑芽率净度指标,如同按种子标准采购差不多。


大麦育种方向和小麦相反,要低蛋白的,蛋白含量越高,浸出率越低,出的麦芽汁就少。当大麦成本太高时,小麦碎米也能使上劲了,所以市面上普通啤酒特别淡,你懂的!

啤酒大麦制麦芽过程。图源:啤博士

http://dwz.date/dXQM


在哈啤的那几年,我很幸运,赶上北大荒红兴隆管局科研所和甘肃农科院都研发出了优秀的品种,所以选品种不费劲,也很有干劲。从美国引进的品种里后来也有几个成功了,海拉尔现在还在种。


除此之外,有两个事让我觉得很有成就感,也学到很多。


一是参与筹建和运转大麦-麦芽品质实验室。美国总部投了1000多万人民币添置设备设施,一次就可以把大麦-麦芽的品质分析透了。指标包含很多项,比单纯一个酒厂需要的指标多多了。所以经过实验室检测后,育种家可以在大麦品系进入鉴定阶段就能知道这个品种的品质怎么样,不行就早淘汰,省去后面那么多年选育了,可节约大量时间和资金投入。


另外一个就是国内做高档啤酒普遍都不用国产的大麦,觉得质量不好,喜欢采购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大麦或麦芽。记得2006/2007年澳洲遭遇史上大旱,国际市场大麦价格飙升,还买不到,让人卡脖子了。


吸取了这个教训,我们这个美资企业决定主攻扶持中国国产大麦,选好品种,和国营农场及地方供应商订单回购。


秀才(左二)和当时的同事们去考察大麦。图源:孙秀才


然而,尽管我们品种选对了,但地方上收回来的大麦品质总不过关。


我们分析原因,发现原来河西走廊多是小农户,大麦刚收割完需要晾晒,小农户的晒场都是土的,在上面走一圈半截裤腿都是尘土。湿大麦直接倒在上面晾晒,都变成泥猴了。尘土的生青味给酿酒带来干扰,影响了啤酒的品质。


所以我们又投资帮着合作单位建通风设施,水泥地面铺满打好孔的通风管,堆上去的大麦就不会落地,再装上风机吹一周,问题完美解决,国产大麦品质指标比肩进口!


2020年秋天,我去看望当年和甘肃农科院合作的啤酒大麦伙伴。图片:孙秀才


2

大企业如何打造产业链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明白,什么叫产业链,也深深影响了我今后的工作方式。


概括来说,就是两点。


一是涉农产业的布局要在上游尽量完善,抓住源头,重点施策。强品牌必须得原材料好,轻工制造绝不能工强农弱,瘸腿走路哪能稳当啊?习大大在中央深改会议上提过“蹄疾步稳”,也不知道多少产业领会了。


拿啤酒酿造来说,哪怕现阶段不能做到专有品种,但至少要在原料种植品控环节下足功夫,绝不能指望到市场上随便买原料。涉农产业链接的是千家万户农民,要看长远,帮助他们就是帮助自己。


现在想想,百威啤酒在进军中国之前,早已与国内大麦相关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布局是有多早、谋的有多远。佩服!


北大荒大麦田收割机拾禾作业。图片:北大荒红兴隆管局 于军华


另一点是搞农业相关产业的基础战略性投入必不可少,软件硬件两手都要硬,还要学会积累数据并善于分析。企业要多投入到基本的检测设备和人员培训上,好的工匠一定得有得心应手的工具和不断吸收养分的学习机会。


再举一个小例子,让大家感受一下美国大企业是如何进行品控的。


有一年我参加美国百威总部的大麦基础培训,发现他们对一粒大麦破皮破到什么程度都有标准参考。因为百威每年累积分析成千上万个样品,上传数据后会得到很好的图形分析结果。他们根据这个结果再提升标准、进而参与制定行业标准。


你既可以说他们为行业设立了门槛,也可以说他们引领了行业的标准化。不管怎么看,百威就是通过无数这样的工作,站到了行业品控巅峰上。


啤酒工厂的糖化中控室内,员工通过检测BPA数据,对产品质量进行监控把关。图源:百威啤酒集团


3

“好马配好鞍”

好种子也要好产业配套


后来我换了工作,2010年搬来北京,在外企代表处做种子技术推广,客户仍然是欧洲和国内的种子公司。也就是在这期间,见识了不少种子加工技术:包衣、丸粒化、引发等,接触最多的作物是甜菜、其次是蔬菜和烟草。


“好马配好鞍”,品种遗传特性好是一方面,怎么把种子潜力发挥更大、用的更好更是一门重要学问,甚至某项种子处理技术就可以引起一场耕作革命。


比如精选单粒点播,以前玉米芽率不行、就靠多下种子,但需要人工间苗,效率不高。通过配套精良点播机,玉米种一粒就长一棵。原来形状不规则的种子,如胡萝卜、生菜通过包壳或者丸粒化可以实现机械播种,又快又好。


记得小时候邻居家里种黄烟,烟草种子特别小,像粉末一样细。我看到大人会把烟草种子就水含在嘴里,再喷到苗床土上播种。现在不用了,种子都做成了小米粒大小的丸粒,机器点播就行。


丸粒种子,通过把形状不规则的种子加工成规格一致的形状(类似滚元宵),便于精播。很难说这是一个自然产物,还是一个化工产品。图源:秀才的朋友


很长一段时期,除了主粮水稻、小麦外,市面上不愁卖的种子多是国外进口的,尤其蔬菜类,高产、抗病性强的番茄种子10克一袋可以卖上千元,差不多一粒一块钱。


一方面,进口品种确实有竞争力:出苗好、产量高、品质也不错。这样的优秀品种很受农民欢迎,往往很快就能攻城略地雄霸一方。


另一方面,“高档”种子通过加工处理可以增值。比如包衣,其目的是裹上药剂保护种子,免受地下病虫害侵袭,外加标记颜色打扮一下。最核心的技术是粘合材料,技术不达标的包衣种子抓在手里,颜料都会粘手,所以,光看不行,别让美颜迷惑了你。


这些颜色鲜艳的包衣种子,就是在种子外层包上杀虫、杀菌剂和颜色,用化学方法预防病虫害。所以有机农业中不允许使用这样的化学处理过的种子。图源:秀才的朋友


在这个阶段,育种能力不强,加工处理水平又没跟上的企业,往往就容易被优胜劣汰,很多机构和种子公司的存在就只能在网页或发表过的论文上找了。


因此我在参加农民种子网络培训时提出,老种子在地保护利用也要与时俱进,插上科技力量的翅膀,可以助力二次腾飞!


2020年12月,秀才与食通社的项目官员马小超(左二)以及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的生态农友陈子彧(左一)一起参加农民种子网络的培训。图源:马小超


4

我们的农业怎么了


被淘汰的不仅有技术不够先进的种子企业,还有规模不够大的小农。


现在北方农业种植主体的身份发生了很大变化,小农户(50亩以下)越来越少,很多非农户口的种地大户(100亩以上)、作业服务第三方、农业公司,兼业农民越来越多。这个变化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来,随着土地流转、产业转移而来,也是随着脱贫攻坚、随着政策补贴,随着市场起伏······不一而足。


总之,种地不再只是一亩三分地上的事情了,做农民也不能再算做没有出息的事儿了!


东北的大豆田。图片:于军华


小农户因为地少、市场上无独立销路,收入十分有限。一户俩主力,种几十亩常规作物,收入太少(一般的农户净收入在300-500元/亩),确实不如出去打工。所以村里年轻人越来越少,留下多是很难出去的老人。


而种地大户单纯靠种粮食也很难赚钱。粮价受国家管控保护,只会有粮价低、卖粮难,很难有粮价贵。毕竟,粮价这事儿,牵一发动全身啊。


要是种经济作物也还好,但天灾、市场波动风险同样难以保证稳定收入。如果你想看看种地大户是否赚钱,一定看他最近3-5年收入水平,否则很难准确判断。


但是,我们国家每年除了报告粮食丰收(2020是第十七连丰)、总量创新高,粮食进口却也在创新高。官方讲叫紧平衡,实在让人迷惑:每年递增的自产和进口粮食,都让谁吃啦?答:让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肉蛋奶需求推起来的呗!人和动物都需要粮食,实际上是我们自己和自己抢粮食。


最令人不解的是,年年都喊种地不赚钱,地租价格却不断上涨。


猪肉贵——玉米贵——地租贵——人工贵——种地不赚钱——国家补贴——不好好种地——农业效率低/竞争不过国外农民——大量进口——挤压国内产业/代价昂贵······环环相扣,甭管内循环还是外循环,看起来就像个死循环。


我们农业走到今天,土地使用问题很突出。举一个小例子:小农户土地集中流转后,承包人种地只看眼前,轮作是不考虑了,更别说改善土壤了。反正不缺药,大肥大水,狠种两年,求个好收成,再去包下一块地。这种模式下,种地不养地,土地地力透支很大。全国都能看到这种情况。


你能猜到种马铃薯一亩地用到多少化肥了吗?和我豆子产量差不多。


但现实中也会看到,有一部分比较重视精耕细作、注重良好科技投入的农户,种地也能赚取不错收入。所以,将来的农业发展一定是用工少、智力密集型的。粗放的、劳力密集型的农业基本没前途。没技术含量不说,就从劳动投入的角度来看:找人难、请人贵、还不出活。


老家像这样人工锄草的小农户、小农场越来越少了。图片:孙秀才


5

农业就是人和自然合作的艺术


广义的农业包括“农、林、牧、副、渔”,我们现在说的是狭义农业,主要指种植业。刚刚公布的2020年GDP过了100万亿元,而一产农业不到8%。农业说产值不大,但影响很大,民以食为天嘛。


其实,农业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业,涉及城市乡村、政治社会方方面面。而我们普通人所能做的多在技术层面、理念方面。


无论是常规农业还是有机农业,基本原理都一样。“土、肥、水、种、密、保、管、工”,毛主席提出的农业八字宪法永不过时。


这两年下沉一线收获很大,种甜菜非蔬菜。参与见证播种、耕耘、收获,让人对天时地利人和理解更加深刻。


2019年,内蒙古,甜菜田正在起收。图片:孙秀才


试验品种、测试肥料、研究病害防控,取得良好进展时会请伙伴们痛快的大吃一顿,结果不理想时也会大吃一顿安慰安慰自己。


当然,也没少见大风吹过、早霜冻过、病斑侵过、冰雹砸过时,农民难过的场景,恨自己才疏学浅无力招架沮丧至极。


但遇到麻烦时,我不愿意请老天爷出来帮着背锅,用天福园张志敏老师的话:“农业就是人和自然合作的艺术。”老天爷助你收,你就收;不让你收,你就接受,但有个前提:主观得努力,要去研究、理解大自然,才能和她合作。


我经常琢磨为啥管我们研究栽培技术的叫“农艺师”而不是“农技师”?现在似乎懂了,大地就是画布,我们书写、我们绘画,像艺术家一样去创作,让每一个作物都成就为艺术品。



6

从打工到创业


从打工到创业,我个人也自觉不自觉地从种子销售商向技术农民身份转变。


我先是找到了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在他们的引荐下,在北京参与了两家小型有机农场的经营,在地里拔过草,给顾客配过菜、送过菜。后来索性和亲戚合作,他们在黑龙江老家用生态的方式种大豆,我在北京做豆腐、磨豆浆,在市集上售卖。


是种地好玩、农民好当、豆腐好做吗?非也。转做农民的目的是为服务,要用科技来服务农业。


秀才和妻子在市集上卖豆制品,老顾客会自带保温杯来打豆浆。图源:北京有机农夫市集


我一直坚信,只有首先当一个农民,才能真正站在种植者角度思考我们农业的明天。然后结合自身条件,试验又试验,研究再研究,少纸上谈兵,多身体力行,亲身试验示范,服务硕果终会挂满枝头。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很多事情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去坚持,而是要亲自做,坚持了才会有希望。


所以这两年,我带着生态种植理念,重点向地下看,研究地力,研究微生物和肥料,能在保证产量不减的基础上,减少化肥用量。面对田间来推销的“量子肥”、“108味中药材熬制的酵素肥”,也有底气回一句:呵呵!


秀才在老家的大豆地里。图片:TALA


这些年来的经历给我一个感受,入一个行业,特别是农业这种长周期的(一年只有一次试验机会):三年能略明白一点儿皮毛;五年能有点靠谱想法;再酝酿酝酿、小试牛刀,没有七八年光景,干不成啥。


为了师夷长技,2018、2019两个夏天我分别又去了美国和欧洲,横向的去看看那里的农业发展和拜访了数个农场。尽管基础和模式不同,但天下的农民命运都是一样一样的,今天我们暂且就谈质量提升、就说效率变革,农民故事改日再谈。


在欧洲种子公司参观学习种子加工。图片:孙秀才


总之,我们既要重视过去十几年里的科技进步,还有走过的弯路,也不能忽略几千年老祖宗传承下来的农耕文明,包括种子。面对实力雄厚的大农企,小农的优势在哪里?如果都是为大产业服务的单一农业,生物多样性降低,我们的未来在哪里?


下一期,我再跟食通社的各位读者说说当下和未来,特别是种子这个话题。


- 这是食通社第 254 篇原创 -


 


食通社

作者

孙秀才

在黑龙江一个“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小山村长大。2006年硕士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先在外企做技术推广,后创办秀才豆坊。喜逛田野并尝试写作。


编辑:天乐

版式:小树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冒犯,可后台联系小编删除

  扫码打赏,支持原创知食  


延伸阅读,更多知食


回复关键词,了解更多内容

近期热文 | 食物课程 | 农友大会 | 菜市场 | MOSES | 食通社在路上 | 前沿食农 | 小农故事 | 节气餐桌 | 食农活动 | PGS | 种子 | 女性 | 气候 | 日本 | 作者 | 招聘 | 转载



点击「在看」,分享美味知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