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共存还是群灭 |《太喜欢微生物了!》读书会报名

食通君 食通社Foodthink 2023-01-18


《太喜欢微生物了!》

作者: [日]山形洋平
出版社: 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年: 2022-4
页数: 132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消毒就成了很多家庭的日常操作。无论是一度在小区和公共场所消杀的大白,还是放开后连扔垃圾都要喷酒精的政治正确,对于病毒的恐惧,让我们爱上了“消毒”。


新冠似乎让我们忘记了,“微生物几乎无处不在。” 还记得初中的生物课上,老师“危言耸听”地描述着:“你们的脸上每平方厘米就生活了几万个细菌。”作为微生物的一种,病毒也和细菌以及其他微生物一样,常年以各种形式和人类共存,并一直在演化。杀死病毒的确是一种立竿见影的方法。可是,杀得完吗?


除了让人致病的微生物,其实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并没有危害,还有很多微生物是人类的朋友。


酵母菌吃下糖,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是一种自然现象,不需要人为介入。最早的人类在碰伤的水果和加了水的蜂蜜中发现了酒的滋味,从此不可自拔。图源:网络(侵删)


以发酵食物为例,制作面包的酵母菌、泡菜中的乳酸菌,以及制作纳豆的枯草芽孢杆菌都可以在特定的环境中采集到。创造一个它们喜欢的环境,这些菌就会帮我们把食材转化为美味的发酵食物。


除了利用微生物来帮我们转化食材、制作美味,人类甚至也能找到一些可以“治病”的微生物去对付那些 “致病”的微生物。抗生素便是人类从微生物中发现的可以用来对抗微生物的武器。


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美国堪萨斯州某地的隔离营。图源:wikipedia


一些由致病菌引起的疾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在人类历史上引发了大规模的人口死亡。在医院,为防止交叉感染,为保护脆弱的病人,必须进行环境和器具的消杀工作。为了治疗一些急症,有时也必须使用抗生素。


但另一方面,当我们用“消毒”的方式杀死致病微生物的时候,也几乎无差别地消灭掉了那些无害的甚至有益的微生物。就像服用抗生素帮助我们消灭身体里的致病菌的同时,也杀死了很大一部分身体当中的益生菌。抗生素也存在错用、滥用。上一期我们的读书会《餐桌上的危机》正好介绍了抗生素在工业化养殖中被大量作为促生长剂添加到动物饲料中,由此带来的细菌耐药性问题已成了全球公共卫生隐患。


从长远看,怎样提高人类个体和群体的免疫力?不论是睡眠、饮食还是运动,提高个体自身免疫力的方法有很多。勤打扫、勤通风,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勤洗手、定期洗澡,清洁身体和衣物,也都很重要。除了这些,也许还应该考虑整体环境的健康,我们的河流、空气、食物,农田,以及生活于其间的其他千千万万的物种。


土壤中的真菌、细菌与植物互相依赖。图源:食学社课程


新冠三年,是时候重新认识让我们又爱又恨的微生物了。


本期读书会,我们推荐一本轻松的科普小书《太喜欢微生物了!》。作者山形洋平是一名农业博士,任教于东京农工大学大学院农业研究院,做微生物研究,给学生上课,也会给大学外的人包括中学生普及微生物知识。


这本科普小书篇幅不长,用54个有趣并引人思考的小问题,深入浅出的介绍了微生物的方方面面。同时,作者也是发酵美食爱好者,书中有大量介绍发酵食物的内容,既增长知识又很实用。


全书内容分四个部分,本期读书会我们将分两个主题做两次线上共读讨论:


第一次讨论:微生物如何让食物更美味?

  • “发酵”和“坏了”有何不同?

  • 什么细菌会导致食物中毒?

  • 为什么世界上有这么多发酵食品?

  • 啤酒、奶酪、泡菜、巧克力、酱油和醋,分别利用了哪些微生物?


第二次讨论:微生物是什么,为什么它们既能“治病”,又能“致病”?

  • 细菌和病毒是微生物吗?

  • 微生物在任何环境下都能生存吗?

  • 如今仍在传播的“新冠病毒”是什么?

  • 预防病毒性传染病的疫苗,到底是什么?


   - 本期嘉宾  -   

 

马俊丽


媒体人/创意人。食品发酵工程专业毕业,16年时尚文化、生活方式杂志媒体从业经历。离开传统媒体后,积极探索艺文社区的市集营造和艺术项目的落地。于2015年联合发起九吋精酿品牌,探索发酵文化的魅力。

 

刘新征


食品发酵工程师/酿酒师/摄影师。食品发酵工程专业毕业,就职于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职称,15年时间参与了30余项科技攻关项目。2015年联合创建九吋精酿品牌,在酒类酿造领域不断研发新品,探索可能。


今年4月,食通社与大家一起共读了马俊丽和刘新征的新书《不可思议的发酵酿造》。

 

邓宇虹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兼临床营养科副主任,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脑科研究所访问学者。擅长的领域是:使用以膳食模式(如生酮及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抗癌膳食模式、素食模式、平衡膳食模式、有机膳食模式)和功能食品(如肠道菌群)为基础的营养手段,治疗神经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癌症、慢支炎肺气肿等。


邓医生也是食通社的老朋友,她曾领读过《肠子的小心思》,也做过一期“食物、肠道与健康“的分享会。 


- 线上讨论 -

12月21日(周三)19:00-20:30

微生物如何让食物更美味?

嘉宾:马俊丽、刘新征

 

12月28日(周三)19:00-20:30

微生物是什么?为什么它们既能“治病”,又能“致病”?

嘉宾:邓宇虹

 

- 讨论流程 -

内容简介:15分钟(主持人)

内容扩展:15分钟(分享嘉宾)

问答讨论:60分钟(共读伙伴)

 

- 腾讯会议 -

732 5857 4219


- 食通社微信视频号 –

扫码可预约




如何参与

1. 本书在各网络购书平台均有销售,请自行购买。也可以在微信读书搜索本书,可免费阅读。

2. 扫瞄下方二维码或阅读原文报名,入群,参与线上讨论。



关于食学社共读计划 

认识世界,从认识食物开始。作为可持续食农领域的写作和学习的社区,食通社以每月一本书的频率组织读书会,并且邀请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实践者成为领读人或分享嘉宾,结合他们的知识与经验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和展开讨论。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形成一个共学社区,对食物体系展开系统性的学习。欢迎加入我们,让我们一起认真阅读,好好吃饭!


*食学社共学群已更名为“太喜欢微生物了|食通社“,曾参加过读书会的伙伴可通过微信聊天搜索关键词“食学社”找到并置顶本群,以防在共读期间错过讨论与通知。


关注食通社B站号,可回看往期读书会 



本期活动支持




往期共读书单

- 食物体系 -

《粮食战争:市场、权力和世界食物体系的隐形战争的新描述》

《盐糖脂:食品巨头是如何操纵我们的》

《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学思考》

《第三餐盘》

《吃是一种公民行为》

《餐桌上的危机》

 

- 迈克尔·波伦/饮食系列 -

《为食物辩护:食者的宣言》

《吃的法则:经典日常饮食手册》

《杂食者的两难:食物的自然史》

《烹:烹饪如何连接自然与文明》

 

- 团结经济 -

《菜篮子革命:从共同购买到合作找幸福》

《田间面包店的奇迹》

《消失的城乡边界线》

 

- 人类学/社会学-

《末日松茸》

《大吉岭的盛名》

《游牧的智慧》

《不生不熟:发酵食物的文明史》

《土里不土气》

 

- 环境保护/自然科学 -

《寂静的春天》

《了不起的地下工作者:蚯蚓的故事》

《土里不土气》

 

- 气候变化与农业 -

《地球不在乎》

 

- 饮食与健康 -

《吃的法则:经典日常饮食手册》

《肠子的小心思》

《不可思议的发酵酿造》

 

- 其他 –

《鲜花帝国》



“没读过这些书,不好意思自称吃货|读书会盘点“

*详情可前往食通社豆瓣主页,打开豆列“食学共读”

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35459538/


统筹:万琳

版式:莳梧

  扫码打赏,支持原创知食  


回复关键词,了解更多内容

近期热文 | 食物课程 | 农友大会 | 菜市场 | MOSES | 食通社在路上 | 前沿食农 | 小农故事 | 节气餐桌 | 食农活动 | PGS | 种子 | 女性 | 气候 | 日本 | 作者 | 招聘 | 转载



▼ 点击「阅读原文」,参与食学共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