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乡村,我们如何重新定义“挣钱”?

唐亮 食通社Foodthink
2024-08-29

土地和时节并不吃城里分秒必争、效率至上的那套。在成都亮亮农场的主理人唐亮看来,乡村生活有自己的节奏和美学,有区别于城市的价值取向。


在城市化和发展至上的今天,我们是否还有勇气包容更多关于“安居乐业”的想象?我们究竟想度过怎样的一生,理想的生活、教育、养老可以是怎样的?通往幸福的路径只能是挣大钱吗?


分享会回顾上篇中,唐亮回顾了自己初创家业、凝聚家庭的耕耘,介绍了农场生产、生计的变化。而在乡村,生活从来不是孤立的。借着“牛角堰生活村”,唐亮的家庭农场推己及人,走向社区公共生活,在探索未来乡村新生活可能的同时,也思考不同生命追求和生活状态的可能。


请看分享会回顾下篇——


《返乡12年,如何用一座生态农场重聚一个家》分享会现场。


社区


我们的家庭处于村庄中,它不是孤立的,和社区、乡村有各种各样的联系。怎样让这个村庄变得更好,成为生态的村庄?这是我们以家庭农场为基础,发起“牛角堰生活村”的初衷,以此把“做生态人、聚生态家、建生态村”耕读生活的理念从个人、家庭拓展到社区。


前一段时间,我们的经典早读会除了家人以外,还吸引了村里村外感兴趣的人参与,与更多的伙伴产生连结,共同成长。


牛角堰生活村耕读共学社群的早读会海报。


1

乡村教育


孩子放学之后会回到家庭和社区,有良好的成长环境才能够给他们带来正向的影响。除了我们家,还有许多带娃家庭在乡村生活,都共同面临着乡村教育的诸多问题。一方面,很多农村的孩子不了解村庄、不了解食物,平时要么学习,要么抱着手机玩。另一方面,很多村庄学校撤并,学生都得去镇上或县城上学。以城市为标准,乡村学校永远是不达标、落后的;但进城读书的生活成本和精力付出又是很高的。因此,我们一直在呼吁基于乡村特质的教育改革,也在自身的范围内开展了乡村互助育儿的探索。我们在农场里设计了一个儿童角,以及参与村子里农家书屋的运行,给周边的孩子提供课后读书和交流的空间。我们还带着孩子开展一些艺术美育类的课程,带他们去踏青、写生,了解我们生活的村庄。


农场里的书苑——儿童角。


2

公共活动


除了儿童角,这些年我们也探索了各种方式,让村庄的生态变得更好。


把村里的人组织起来是第一步。我们在村里发起捡垃圾的活动,一些村民们逐渐形成了自觉,地面的垃圾也少了。母亲在村里组建起文艺队,邀请村民来跳舞,一些人身体好了、心情也开朗了。我们还联络村里人建设一些公共的活动场所,策划一些节日庆典,让村里热闹起来。我们关于村庄的一些建议也进入了村庄和当地政府的规划中。


村民一起参与村庄公共空间的建设。


我们也会把这样的生活方式介绍给村外的更多人,包括生态种植、食物制作、亲子教育、环保和康养等方面。我们跟城里的学校和社区组织合作,让孩子们到农场体验喂鸡种菜。有一些机构组织和家庭来学习环保的生活方式,了解旱厕、厨余堆肥、垃圾分类、生态种植等等。


在农场举办的社区节日庆典活动。


我们也邀请一些朋友来家里/农场过年,体验乡村生活。接待实习生,带他们学习农业生产与生活的各种技能。提供这些活动,一方面是为了农场的发展和需要,同时也满足了人们亲近土地和自然的需求。


食通社生态农业实习计划的“实习生”在亮亮农场劳作。


“家业”


1

“创家业”与幸福生活


现在普遍的理解中,“创业”创的是企业、产业、事业,挣到钱、融到资,才叫创业成功。但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的逻辑?


我想到了我的先辈,他们三百多年前从湖南永州迁徙一千多公里,带着一家老小,带着种子和工具,来到我们现在这个村落,开辟自己的家园,逐渐安定下来,繁衍成现在这样的村庄。


他们需要谁发工资吗?需要每月到手多少收入才愿意去做吗?那个时候,对于先辈来说创的更多是“家业”——建设家园,其他的对他们无关紧要。


栗子带着孩子们在村里的母亲河畔写生。


我们“创业”,本质是为了幸福的生活。大家熟悉的路径是:工作——挣钱——购买各种所需(满足物质的或精神的需求)——最后实现幸福。我想,有没有可能跳出这条线,画出不同的路径来获得幸福?


什么东西对我们更重要,取决于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状态,想要怎样度过一生。现在的社会发展阶段提供了允许多元价值取向存在的环境。有些人家里需要很多钱,所以想挣得更多;有些人可能不在这种状态,也能追求更多其它的东西。


这么多年的实践下来,我们知道在乡村要挣到与城里相当的收入是非常困难的。城市是资本、人口和技术密集的,挣钱的规则都是在城里制定出来的。有个从事金融的朋友说,他们之前挣钱是按秒计算的,特别是前几年,感觉像捡钱一样。而农业的收获是按年来计算的,正如土壤改良、习惯改变,都需要时间来潜移默化。


乡村有不同于城市的时间节奏,右上为金堂县县城。


那么,在乡村应该如何过好自己的生活?


2

城乡生活方式的得失


从经济来看,家庭农场的运营包括内循环外循环:种出来的东西一部分够我们吃,另外的拿去卖钱,获得一些现金收入用于对外的交流。这样,外部条件好的时候可以增收,不好的时候则退回自给自足的状态。如果只依靠外循环,真正遇到危机时就会变得脆弱。当我们拥有稳定的内循环,虽然外界的波动可能造成一定影响,但不至于伤筋动骨。


农场出产的粮油、蔬果、鸡鸭鱼、年猪、香草茶、花……足够家人日常自给自足。


我们的经营规模这些年并没有再扩大。这是因为,农业生产只是我们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做太多反而会成为工作和生活的负担。我们种植好的食材,做成好吃的食物滋养身心,包括做一些酵素用来洗护,这是物质的满足。我们通过开家会来增进家庭成员的彼此了解,在参加学习、读经典中共同成长,这是精神的满足。


在乡村,我们重新定义“挣钱”——减少的开支就是间接的“收入”。虽然现金收入不高,但食材上自给自足,穿着上也不求奢华(小孩的一些衣服不少是其他小朋友穿过的),不需要太多花销。房子我们自己设计、建设;家庭的共有资产,比如厨房、车、冰箱,全家共同筹钱、共同使用。许多生产配置可以服务于家庭生活,例如道路、修建院落,甚至把外出学习作为旅游,都在无形中降低了生活成本。一位香港的朋友说,那里的房租一个月就七八千,即使有一万多的收入也很拮据。所以,收入高不一定意味着幸福,它还取决于生活成本,以及我们的生活观念、价值观。


大人们在房前屋后劳作,孩子们在一旁就地取材玩耍,其乐融融。


如果没有钱,看病、养老、小孩教育、住房怎么办?这些忧虑与钱有一定关系,但不能完全划等号。疾病有一大半的影响因素来自生活方式。换个角度来看,如果我们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吃得健康、居住环境好,心态健康、有精神追求,身心得病的概率就会下降,也就隐性降低了医疗开支。


乡村有它自己的生活美学。如果生活、生产的节奏乱了,乡村的生活就会显得很枯燥。如果过上有节奏的生活——全家团聚见证丰收,平常去村里踏青写生,在节日庆典中与其他人建立连结,就会产生安居乐业的感觉。这种生活场景给孩子营造了良好的成长环境,也让老人感受到在养老院难以获得的安心。


在疫情封控时,在农场摘菜、铺砖做小建设,和城里的伙伴有非常不一样的状态。


3

乡村新生活的理想


我们虽然是经营农场,但内核是家庭。农场之外是村庄,与外部世界的伙伴产生各种连结。个体家庭的状态会影响农场的状态,也可以影响村庄生态。从家庭、农场到生态村,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同时具有生态农业、生态教育、生态康养的功能,能够实现物质经济层面和精神文化的满足。在我们的设想中,牛角堰生活村将实现生产生态、生活生态、环境生态、生命生态“四生合一”这也是我理解的乡村振兴的终极目标和内容、未来人类梦想的新生活方式。


从家庭到农场、社区,从内循环到对外交流,从物质/经济到精神/文化层面,新农人在农业、康养、教育领域探索自己的角色和价值。


如果把我们做的事情浓缩成几个字,就是“修身正心、耕读传家、和美家园、幸福人生”。刚才讲到的家庭矛盾和经营困境,首先要靠自己来化解,无论是提高经营能力、技术水平,还是自己的心性,通过自己的能量来逐渐实现转化。耕读意味着一种生活方式,农业只是它在乡村的代表形式,也可以通过从事其他行业来实现。


在决心做农业的时候,我会去想,我们要把什么传递给后代?在这个过程中,怎样建设和美的家园?哪怕最开始有很多不完美,但是当你发现自己用心促进事物朝着理想的方向一步步变化时,心中的喜悦感油然而生,便自然地感受到人生的幸福和生命的成长。


我们说,微笑可以滋养生命。当你看到家人和村民朋友越来越多的微笑,就会叠加形成正向的能量场。这也就是修齐与兼善的意义。



谢谢大家!

- 这是食通社第 594 篇原创 -


整理:Anael

编辑:ZX

版式:开四


  扫码打赏,支持原创知食  


点击图片,阅读相关文章


回复关键词,了解更多内容

近期热文 | 食物课程 | 农友大会 | 菜市场 | MOSES | 食通社在路上 | 前沿食农 | 小农故事 | 节气餐桌 | 食农活动 | PGS | 种子 | 女性 | 气候 | 日本 | 作者 | 招聘 | 转载



点击「在看」,分享美味知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食通社Foodthink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