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探访终南山:修行人与世隔绝的生活

关注我们▶ 修行圈 2020-01-07


二十多年前,美国汉学家、佛经翻译家比尔·波特来到中国,寻访传说中在终南山修行的隐士,因为《空谷幽兰》的问世,很多西安人才知道距离市区一小时车程的终南山中,还保留着隐居传统,有五千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修行者隐居山谷,过着和一千年前一样的生活。

三年来,35岁的西安市民张剑峰频繁进出秦岭,从华山到终南山到宝鸡龙门洞,一个山谷挨一个山谷走遍,横跨400公里,目的是寻访居住在其中的修行者,行至今天,他拜访了600多位山中隐士,自己则从一个纠缠于情爱的青春文学编辑变成了半个隐士。

他承认,自己是因为读了美国人比尔·波特的书《空谷幽兰》,诞生了去寻访隐士的想法。

二十多年前,美国汉学家、佛经翻译家比尔·波特来到中国,隐居终南山的修行人寻访传说中在终南山修行的隐士,因为《空谷幽兰》的问世,很多西安人才知道距离市区一小时车程的终南山中,还保留着隐居传统,有五千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修行者隐居山谷,过着和一千年前一样的生活。

日前,跟随张剑峰前往终南山寻访隐士,揭秘终南山传承千余年的修行传统。

寻隐者不遇

2008年之前,张剑峰的身份是青春文学图书编辑,还曾在一家时尚杂志社从事编辑工作,他与韩寒的出版人路金波是合作伙伴,帮助他策划出版过一些图书。自从走上寻访终南隐士的道路之后,他的身份变成杂志《问道》的主编,他对隐士的采访就刊登在这本杂志上。

“前几年接触文学圈、做期刊,庸俗的东西太多,感官享受的东西太多,大家在想怎么赚钱,怎么花钱,这些东西固然不错,但是人的生活视野太小、太局限了,我想看看另一种生活,修行者的生活就像我忽然发现了清澈的水源,以前的浑浊的水质就不可再饮用了。”张剑峰这样形容这一变化。

2008年,看过比尔·波特的《空谷幽兰》后,张剑峰决定去终南山寻找书中所写的隐士。“我从南五台开始走,第一次是跟一群驴友一起,结果什么都没有找到。”这对他来说是个教训,后来他才知道,远远看到一群驴友结队进山,隐士们就关了门,或者躲到其他地方,以免被打扰。

“寻隐者不遇”是很多人的经历,有不少读过《空谷幽兰》的读者有过去终南山寻访隐士一无所获的经历,西北大学的郭老师2009年夏天曾到终南山大峪寻访,但既没有看到隐士,也没有看到隐士居住的茅棚。

张剑峰介绍,并不是所有的隐士都不欢迎到访者,有的修行者准备出山,隐居终南山的修行人他或许希望和到访者结缘,有的修行者正在用功的时候,是不想被外人打扰,而且要看到访者是什么样的人,如果是去山里旅游旅游,往往这样的到访者最多。

一位来自东北的比丘尼的茅蓬
她的茅蓬是以前的住山者留下的
有些住山者,仅以石洞蔽身
这也是一处闭关洞

住山者的炉灶和土炕:

这里住在一个喇嘛,我前去拜访时,他正在为时三个月的止语期中 

从外部观察,这间依洞窟而建的茅蓬充满画意

万绿丛中的那一点红,也是一处闭关者的茅蓬。这间茅蓬,已经是用砖砌的了。

住山修行的尼众们更为艰难,她们还需要相对坚固的墙和门来保障安全

       这是我在终南山见到的最美的茅蓬。 
  事实上,在比尔·波特的书中,也是这样记述了他的所见。 
  这里所住的尼师,七十年代在此落发出家,一住至今。 
  她的师父慧远,在这里住了三十多年,直至圆寂。 
  她告诉我,师父在的时候,这里只有两间小茅屋,四周种满鲜花,宛如净土。 
  瓦房是近年才逐步盖起来的,垒墙的土坯,是她去远处的西山坳一筐筐背来的。 
  门帘中,是这处茅蓬的大殿,异常整洁。 

这里只住着两位尼众,但每天都准时敲钟上殿,日日如此。

  灵塔中的慧远法师,住山三十余年,异常精进,日诵《法华》七部,是终南山著名的“法华行者”。她的弟子说,诵一部都需要不少时间。师父不仅能背,且熟到极至。此外,她还严持戒律、念佛不辍。 
  十多年前,她预知时至,临终前谆谆嘱咐弟子修行之道,说至夜半,安详坐化。 
  弟子们一无准备,临时去各处寻找火化所需木材。在准备后事的几天中,慧远法师始终端坐着,栩栩如生。 
  火花后,弟子们找到了很多舍利,但因慧远法师临终已吩咐:烧出来不管是有什么没什么,不许拍照,放在一起便是。 

       慧远法师的灵塔旁,是同门慧因法师的灵塔。 
  当年,她们一同离开东北。慧因法师主张去云居山亲近虚云老和尚,慧远法师则意在终南山。商量了数月,意见相持不下。 
  某日,慧远法师梦见一童子引领她们来到终南,并现种种祥瑞之相。 
  两人遂结庐终南后山,终身未曾离开。

       当我准备离开慧远法师生前的修行地时,在灶屋墙上发现了这把磨去了一多半的锅铲。 
  她们告诉我,这是慧远法师从东北带到终南山的。 
  这把伴随她几十年住山生涯的锅铲,是法师留下的不多的几件遗物之一。

      一位尼师来到终南山落发时,种下了这些苹果树。如今,已是硕果累累。 
  告别时,这位寡言的尼师从树上为我摘下三个苹果:这是戒、定、慧。 
  途中,我把其中的两个供养了另一位住山的修行者,自己吃掉了剩下的那个。 
  独自坐在山路上,清甜的苹果和清洌的山风,使我流泪。 

        山中盛产的五味子,是住山人的水果和药材。 
  当然,还可以买给进山收购药材的人。住山的人,都得自己养活自己。 
  我问一位住山十多年的比丘:平时都有粮食吃吗?他说:有。 
  我又问他:能吃饱吗?他说:不一定。 
  我再问:吃不饱的时候怎么办呢? 
  他哈哈大笑:吃不饱,正好少吃一点。 

一位尼师的修行处

暴雨过后,一位师父上房修理漏雨的屋顶。 
  他已经住山十多年了,很多后到的住山者都得到过他的热心帮助。 
  后来,他的妹妹也落发住进了另一位尼师的茅蓬。他们的茅蓬相隔二十分钟的路程。 
  住山的人,必须有很强的独立生活能力。

山崖边的闭关房

我进山时,偶遇照片中的这位师父。因为他的指点,我才没有迷路。 
  几天后,我又在山中见到了他。 
  照片中的那堆僧鞋,就是他那天下山取来的、其他寺院救济的衣物。 
  他正在一一分发给需要的住山者

终南山最好的,就是这种石头垒起的房子。 
  听说有位台湾的比丘尼在这里盖过几间石头房子,不知是否就是照片中的这个院落。 
  院墙上晒着被褥,但因为无人带领,我喊了几声也无人出来应门。 
  这里的修行者,一般是不接待外人的。

这扇从外边反锁着的戒定门上,写着:坚决拒绝参观,请诸位慈悲,多加原谅。

两位来自藏地的喇嘛也在净业寺的山谷中闭了三年三个月的关。 
我去之前的几个月,他们才离开。 
临走前,他们把山谷中的不多的几间房子都写上了美丽的藏文咒语

这套闭关房里,住着一位比丘。 
  带我前去的师父喊了三分钟,他才手持念珠出门。 
  他听说我来自苏州,常去西园,便问:安老还好吗?我告诉他:安老(西园已故方丈安上法师)已圆寂多年了。 
  问过这么一句,他便让我自己在门外歇脚,又捏着念珠进屋了。 
  屋外的柿树上,挂着累累的果实,只是尚未成熟。




格物丨致知丨自然丨简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