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元灵心经》(精)

关注我们▶ 修行圈 2020-01-07


       法无大小,简而能通,易可得道。《元灵心经》与诸法无异, 况,修持之五境界、要义、区别均已道出,有修持之人,可自行鉴别修为。道之所传,非人众多便为兴,非宗多便为盛。今日示其要旨者,明道理义,以彰其行。


   元灵可修可持,修持之行达小道者,其肉身灭后,元灵会有活动,并放出气灵,这也是该元灵易生易灭之时,因元灵寂静不动之时,在一定条件下既不会感受到其它灵的存在,也很难被其它气灵所感知到,该元灵是不会被其它气灵所损伤的。


   但就在修持至小道境地的人肉身灭后,元灵有灵动发生,在一定范围内会被其它同层次及更高层次的气灵感知到。如果没有其它气灵的保护,元灵发出的灵力会不同程度上的产生相互作用而消散,或是为其它高灵所收取,掠为已有。如有先师或其它气灵有效保护,入主无阴元阳之元灵之舍,可继续修持,以求中道。


   修持至中道之人,其内身灭后,元灵亦有灵动发生,但元灵随之可自归此前已修有所成之无极之舍,继续修持。元灵入住无极之舍之时,亦可继续修持,也可在机缘得成之时,入世修行。

 

元灵心经(养、和、消三篇)

 

 元灵心经•养篇



  


   人恒无疾,则易遗身健之行,疾不致病,则难知养体之德,山川无震,则不应和美之道。


   地有水火,以消让万灵之势,灵有贪妄,以荼毒自身之成。此为地脉之机,不可彻废。余取和美。


   日出之前,必有清冷,此谓之寒,然寒极则阳生,故草不生树不发,位水土之下,位清静之方位,潜藏之以待也。


   日居天中,其位显矣,其方贵矣,因其方位而生利害,以其显要而为损,故日虽知其大,然知高而下,逢高而落,月得圆而缺,至明而暗,星舍其光,水居低谷,以离其方,以让其位。以其自损而得恒久。


   山倾于西,其势成矣,于通达之时,以养德,于穷困之时,以养行,不强生不恶死,知势而不违,顺德以载物,是故居万人之前,而安身后之事,于通显之时,施德于穷困之人, 居达贵之地,不遗细微之途。知势而退,以留其位,以离其害,顺德而为,以泽他物,土有高低,然不为万物所害者,以其不没万物而存也。


   泽居谷地,明其上而知其下,知山川之德行,慧草木之生发,知言易行,奉之以和美。是故,居无所位,位无所得之时,当若山水之泽,知言易行,奉行和美,知山川之德行,慧草木之生发。


   天地相错,其位失矣,富失其本,则混于浊而守其清,贵失其位,则去躁还之以静,故知大而不居,知有而不持,言不明其德, 行不惊四邻,知常而为,如车轮作,外曲而内直,外静而内动.


   水临深渊,其位险矣,于位险之时,不存难得之货以得其静,实言践行以得其信,言行如一以张德行,笃静而为以明其心。是故处后而不为先,位低而不为害,滋化万物,积成于微。


   有一物,余知其存而无以言其形,余识其相而无以言其本,此物不位八方之地,不占八节之时。世人多巧利,故有应用之得,故有知见之障,执守之碍。然无所知所认者,仅有身形之劳,不得身心之困,仅有身之忙,而无意念之苦。故世之烦苦,多起于心念,兴于挂碍,故有言:言行如一,以减心念之妄,不使为苦,有劳而作,以消挂碍之烦,得有自在。


   七声令人失聪,五色令人去明,七情令人生执,五味令人生贪、名利令人生妄。是故智者不居难得之货,以断其妄,圣人不迷声色之形,以知其本,贤人不恋五味之实,以消其害,达人不纵七情之欲,以明其心。然天地之间,阴阳相化,气灵相感,动静有常,因清而得浊,静极而生动,过犹不及,自得守中。


   何谓守中?知源而有支、守内而攻外,识浊而持清,行躁而心静,实言而行践,此谓之守也;不远名利是有笃静,不弃七情而得明心,不去五味而无所贪,不离声色自居清静,此谓之中。

   守中之道,在于损益、言出则行践,易行于守中,无有障碍。执一守中,元灵常存。



  


   气灵生万物,复于静处作,此静如癸水,清静可显影。笃静易明心,安神生慧意,如一可易体,我无化元灵。


   能如婴儿乎?双肩垂自如,能如幼儿乎?双手自放腹,能如幼童乎,双眼观自在,双耳不闻争,人意皆两忘。


   行时知呼吸,其步低且徐,起时吸气落时呼,缓步自在不求过,神安心静自得果。


   坐时观诸物,其体同且一,双肩轻垂眉自舒,当念抱一不相离,笃静归心神守虚。


   卧时守其根,其意聚且归,两手归腹形自曲,专气至柔神守一,心神俱宁自得养。


   我得知学如此章句,明心生慧得有易体,信持行守方得归来,七山三水为我家园。



        下

 

   三山环抱水有中出,双石为门无极之滨。七土之气三水之灵,重归无极万物感应。

   我失故土行于世间,元灵泯灭灵性不显,我愿遵循三书本愿,以得新土重建家园。



(注:上篇,适宜于倾向道教相关众灵回归,中篇,适宜于倾向佛教众灵回归,下篇适于世间其它生灵,任意自选也无妨,三篇皆读,益善。诵读、默念、传阅皆同等作用)

 

 

元灵心经 消 篇

 

      上

 

        伤恐惊忧,如身之小疾,偶患之,不施以针灸医术,亦无碍也。所谓无碍者,自生自消,释然而不相介怀,其不久存也。是以春雨飘微,行人不惧湿衣,秋风乍冷,路人不着厚装者。知其然而明期也。

 

         痴妄贪恋易生伤恐、虚言挂碍易生惊忧, “痴妄、贪恋、言行不一,心有挂碍”者,初皆为小疾,无有所积,则不为其病。然世人久习而为自然,积微成著者甚焉,是有小疾,积而成病。

 

         治病者,一曰消,二曰和,消者,散之减之,和者,损之补之。树不生乱叶,其枝难长也,水无有浮藻,鱼虾不成也,七情者,灵性之根也,故可消不可灭,六欲者,生长之基,和使之损补,以得执一而守中。

 

         余知一日、十载、千年并无分别,伤时光之易逝,恐日日之复为,挂念白发而言曰:吾此一生,为而又为,不知何为也。

        惹人忧者,未完之事也,故有劳而作,以去其挂碍;心有所惊者,言出而行未践,故言行如一,以得心安神静也;惹人伤悲者,痴迷妄思也,故知道而易行,是为得慧也。余著《知》时,身旁人声杂乱,然心静若水,唯现已之心意,故言道,所谓无碍者,自生自消,释然而不相介怀。

 

 

  

 

   世间诸相,皆为虚妄,气有阴阳,灵有数位,气灵相感,而生诸相。

         斗转星移,则方位变,方位之变,气数生焉,,四时之变,众生灵有水风火金之难。

         灵动则生,气运则发,机缘至此,余施余受。

         于今日后,后三千岁,斗转星移,离灭再起,是为有数,是为有方,无灵再知此九万九千言,众皆知有一有二有三,无极不显。

         当有圣贤,得见法藏,重修四时,修约治民,遵道守一,虽可感万物之寒暖,能知众灵之苦痛,然不强生不恶死、不轻生不迷死,诸般因果,皆为减免众灵苦痛而生,于此之外,不施不受。

 

  下

 

        日月行,众星布,方位立,方位之变,则生气数.斗转星移,方位有变。天体运行,常有所移,二万四千岁而移一位,是故每三千岁,则生八方八节之变,每六千岁,生四时之变.众生灵有水风火金之难。

        七土之气三水之灵,重归无极万物感应。我辈生灵受之庇荫,言行如一谨言慎心,心有和美执一守中,生生死死明心见性。


 

元灵心经 和篇


     上


  自在之道,在于积馀,积馀不足,是有行困,积馀有过,是有行累;积馀之道,在于守中,守中之道,在于损益。余不患人不知积馀,唯患人不舍损益。


     和之道,在于损补,树不生乱叶,其枝难长,水无有浮藻,鱼虾不成,七情为灵性之根,可消不可灭,六欲为生长之基,和使之损补,执一而守中。

  崇高、峻要、巨显,皆为世人所喜之物。崇高易彰声名,峻要易据方位,巨显易生益利。是有声名,则有损,是有方位,则有争,是有益利,则有害。日知高而下,月得圆而缺,星舍其光,水居低谷,以离其方,以让其位。以其自损而得恒久。余知言而易行,以养和美。



    中


   吾不存难得之货,以得其静,不穷物尽力,以生俭德,得俭德者:取用有度、恭让而行、不穷物力;

   吾实言践行,以得其信;言行如一,以张德行,笃静而为,以明其心。处后而不为先,位低而不为害,滋化万物,积成于微。

   夫世人者,凡有胜物,皆喜之,不知其途将穷尽,人非不知,为之不慧,慧者,知言而易行。



     下


   世间生灵,异形而同灵,无分大小、无分种类、无分正邪、无分善恶,无分信仰,无分故土。凡得闻此语,皆得感应。

   七土之气三水之灵,山川草木是为师尊,万物生灵相生以长,效师而行自得损补。




格物丨致知丨自然丨简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