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帝内经》五行学说的由来及其 “超前科学”的内秘 (上)

金日光教授 修行圈 2020-01-07


— 编者按 —


当前我国的中医药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受到了国内外史无前例的重视,但是也不能不重视有些学者的某些言论。如有人说:在还没有弄清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和五行阴阳学说等传统医学理论是否科学的情况下,如此抬高传统中医药,是一种提倡复古主义、神秘主义色彩的表现。本文针对这样的说法,首次集中用量子化学、第四统计力学、太阳系天文力学、当代立体解析几何学等高端科学理论来验证《黄帝内经》及其五行阴阳学说的“超前科学”的内涵,为进一步论证中医药学理论事实上已是当代生命科学高端的系统理论,提供了非常坚实的理论依据。本刊相信本文将受到国内外中医药学界的高度重视和欢迎!



  帝                                            内     

-引  言-

         五              

道学告诉我们,越复杂的问题越要至简。本文有两大目的:一是论古代中医五行学说的由来;二是阐释为什么只有量子化学、第四统计力学、催化反应动力学理论等当代高端理论才能定量地揭示《黄帝内经》五脏五行学说的超前科学内幕。

为了使大家真正理解和讨论这一问题的重大意义,不能不先讲两个故事。

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

我国著名的学者钱学森同志在世时,他作为全国政协副主席,我作为全国政协常委,因当时社会上存在着反中医的潮流,又有特异功能等现象,我们两人就有很多机会共同讨论中医药学的科学性及人体科学的问题。其中中医药学问题谈得最多,但是我当时没有有意识地作记录,也没有写过正式的回忆录,只是遇到什么问题时就说起过钱学森同志的看法。下面只谈他有关中医问题的若干观点。


钱学森同志看过《黄帝内经》一书,使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说:“《黄帝内经》,是中医药学理论的最重要的根基,中医的超前科学内秘全在《黄帝内经》中。”我问他:“‘前科学’,是否指‘潜科学’?”他回答说:“两码事,‘潜科学’指特异功能,好比耳听字等。”


接着解释说,中医是“前科学”,不是指西方科学之前的科学,更不是指古代科学之前的更早的科学,确切的说“前科学”是指“超前科学”,是指不能用一般意义上的现在科学如数字、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来能够加以解释的。他还特别强调说,这些一般科学理论是根本对不上号的。就目前而言,中医绝对是“超前科学”,除非是当代量子化学、第四统计力学、化学反应催化动力学、当代胚胎发生学、人类基因组学等高端科学理论,还有可能解释其真正的科学内秘。如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中医药学理论不再是超前科学了,而应是响当当的当代最高端的生命的系统科学了。但他多次劝告我说:“金教授,作为外行,说的再好,也不过是用当代科学语境来解释中医药理论的根本原理而已,丝毫也没有什么创新可说,更不能去设想搞什么中医西医式的现代化,只能老老实实为中医说话。”


钱老的意思是中医早就是超前科学了,中医现代化实际上指把中医古代语境转化为当代科学的语境化、定量化,使当代人们能理解中医的科学内涵,连西医也能心服口服地崇敬中医药学理论的高深境界。那时才有可能兑现真正的中医语境现代化。他看了我写的书《当代中医药生命动力学》之后说:“整书用第四统计力学和量子化学理论语境来维护中医药学基本原理就很好,用当代科学语境来阐释中医八纲是最好的。”他还说:“作为外行千万不要提个什么六纲,十纲之类的。”

我同钱先生议论《黄帝内经》时,他郑重说道:“《黄帝内经》是中医的最重要的根基,中医的超前科学内秘全在《黄帝内经》中,其中根据阴阳学说引出的五行学说,是最难理解的学说,也是最重要的学说。现在尽管取象比类的说法很多,但是因为《内经》中没有交待阴阳、精气神的内幕,使五行学说如今还是处于唯象理论的状态,其内在微观机制一直是个谜。”他接着说:“如果能用当代高端科学来说透五行学说,那么中医‘超前科学’的帽子就可以摘下来了。但我生前恐怕看不到这一景象。”


现在市场上大家可以看到钱老对中医问题的议论,有不少回忆录或谈话记录稿,比如中医以取象比类的唯象论。他曾跟我说,他很赞成唯象论,便于大家理解、直观。但他强调说唯象、比类有很大局限性,对这些严格地讲都需要用当代科学来加以验证。他解释说,这样说不是否定中医的超前科学性。他一再告诉我们,千万不要想搞个脱离中医基本原理的所谓现代化中医药学。他说:“中医药学界对高深的科学理论开始时不大容易理解,也不容易接受,要循序渐进。”钱学森同志还谈了有关他的“系统科学论”,说这是他的设想,眼下还到不了“控制论”那种水平。他说很想用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来建立一门“系统科学”,包罗到现在还无法解释的各种学问,其中包括人体科学等。


第二个故事

原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同志,是最希望用当代科学语境来解说《黄帝内经》及其中医药学里的古医的语境。她在任职期间,多次叫我到她的管理局办公室用第四统计力学群子理论和量子化学语境来说明中医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八纲。


她也同钱学森同志一样,认为《黄帝内经》乃至整个中医药学是不能用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理论来说得清的,是超前科学的系统理论,并且多次强调五行学说的重要性。她认为五行学说是总贯整个中医药学理论的核心。在她的鼓励下,我在《当代中医药生命动力学》基础上重写了一本《中医药学当代科学揭秘》书稿,她为该书写了很长的序言,并用毛笔写了:“学海无涯,唯真是务”。但她很希望加大《黄帝内经》里的有关五行学说、表里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等内容的定量描述,这样西医也可以真正认识到中医药学理论远远比西医理论具有更高层次的生命科学的整体理论体系。由此,我重新研究《黄帝内经》的许多经文,但是发现用当代科学语境来诠释这些定量结论非常难,比如《黄帝内经》里大气的经络循环必须由肺经起,以肝经为临时终点,其中经历许许多多经络,而其顺序之非常严格,是难以想像的;又如卫气在白天是在腑器经络之间循环,而黑天则脏器经络之间循环,为什么?本文作者从苦心研究中发现,只要用第四统计力学、量子化学、催化反应理论等当代科学语境,那么还是有可能用这些语境来定量论述的,从《黄帝内经》一书来看,类似这样的定量结论有几十处,都要给予论述,直到不久才算结束,从中深深感到《黄帝内经》的科学内涵极端丰富!


本文作者还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闻办公室欧阳波主任处听说,现任国家卫计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的王国强同志,也对中医药学理论的当代科学语境的诠释很重视,希望在这方面有所突破,从而真正地揭示中医药学为高端的生命科学系统理论,希望更好地推进中医药学理论的语境现代化及中西医的并重。


鉴于这些领导们的看法,本文先针对五行学说,作当代语境的定量诠释。但是考虑到五行学说来自于“取象比类”的过程,由天象/地象/数象/藏象等一系列过渡来推得五行学说,不得不用相当长的篇幅来回顾这一情况,其最终目的是引导大家认识到“取象比类”也要验证,否则只停留在象对象的境界,就无法深入了解五行/五脏的内在联系及其深秘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医的高端科学身价显露出来,让中国人民及世界各国的人民真正意识到中医药学理论远远超出一般西医的科学理论高度。

  帝                                            内     

-第一大部分-

《黄帝内经》中五行

学说的提出及其宏观的内秘

         五               

从大量文献看2000多年前,也就是《黄帝内经》出世之前早有河图、洛书(见图1.1,图1.2)。为讨论方便用下列数来模拟(见图1.3~图1.4):

由上两图可得下列九宫图:

这两张图都是用来表现东西南北中的九宫图,但细看两者之间有区别:南西数值正好相反。哪一种表达更正确呢?因而本文作者认为,《黄帝内经》作者们不能不走更加创新之路。终于春秋战国时代或初汉时代,《黄帝内经》的五行学说,以下列方式登场。


我们从《黄帝内经》的经文里看到,帝/师(指黄帝和岐伯)为了建立五行学说,费了很大的精力,主要是把天之象/地之象/人之脏象,通过阴阳关系加以统一起来,提出了非常完整而严格的阴阳五行学说的唯象理论体系。帝/师在《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篇第四中集中提出了下列经文: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藏府 中阴阳,则藏者为阴,府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 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 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 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 脾也。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帝曰: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歧伯曰:有。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 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是以春气 在头也,其音角,其数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 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脉也,其音徵,其数七,其臭焦。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 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宫,其数五,其臭香。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 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商,其数九,其臭腥。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溪,其味咸,其类水,其畜彘, 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其音羽,其数六,其臭腐。

后世人们都说这一段经文非常难懂,现在为了理解方便,将上述经文进一步整理成下列形式:帝/师为了引进阴阳概念举了某一天的情况,平旦至日中,即升太阳至中午称阳中之阳;日中至黄昏,称阳中之阴;合夜至鸡鸣,因全天黑,故称阴中之阴;鸡鸣至平旦(升太阳),称阴中之阳。这种比喻好理解,但帝/师接着提出了很难理解的下列五种阴阳分布关系式:

我们从上可以看出帝/师的最重要的信念:自然界阴阳对立统一体系常常表现为五种阴阳分布方式。那么为什么呢?帝/师没有作正面回答。但是我们从《黄帝内经》的经文中可以看出,他们为了引进这样的结论费了很大的功夫,既便是从当代科学水平上看,也是难以想象的。现共分下列若干阶段:

1.1 第一阶段 天象唯象论

(用当代科学语境来解释)

2000多年前,古人对天文的研究很深,有难以想象的洞察力。帝/师就考虑到:人居的地球漂在宇宙空间,其周围有若干个直接决定天南天北天东天西及中天的行星。如用当代科学语境来替帝/师猜一猜说的话:凡是离地球越远的,与地球关系越弱的称为“阴”;而星星的自旋越慢的称“阴”。相反的,与地球越靠近,相互关系越大者为“阳”;而比地球轨道朝外,且自旋又越快的定为“阳”。根据这样的概念及行星出现的时空方向,我们可以仿照《黄帝内经》的说法,可给上述五星作出如下阴阳评论:


朝北方向有水星:因与离地球最远,作用力最弱,而又因水星的自旋速度很慢,故水星为“阴中之阴”,阴性又指阴气相当重(-,-)。

朝西方向有金星:因与地球较近,作用力要大,称有阳性,但轨道在“里”,自旋速度又仍然慢,故金星为“阳中之阴”,指有相当大的阳性和阴气(+,-)。

朝南方向有火星:因与地球近,作用力大,且在地球轨道之“外”,自旋速度比地球还快点,故火星为“阳中之阳”,有非常大的阳性和阳气(+,+)。

朝东方向有木星:因与地球较远,作用力弱,但在地球轨道之“外”,而自旋速度相当快,故木星为“阴中之阳”,有阴性但有阳气(-,+)。

朝中天方向有土星:因与地球更远,作用力也弱,离地球相当远有很大阴性,但自旋相当快,又有“阳”的成分,而古人特别注意到土星常常挂在地球东西南北之上空的中天上,于是看作是天地合一的象征,称“中土”。而又由于地球介于上述各行星阴阳之间,故称阴中之至阴,也具有阴阳中性之意(±)。


从《黄帝内经》里还可以看到,当时帝/师还考察了天文。以北极星为中心,他们看到北斗星之“匙柄”方向随时间的变化,也有明显的朝东西南北中的规律,从中他们进一步看到其他天文上的“五行”现象。不仅这样,他们还知道天上还有二十八宿星,一年有365天等等。那么帝/师为什么研究这些天文的事呢?对此,我们后来人一直理解不透。现在我们慢慢体会到,帝/师的根本目的是让人们理解人类的身子也是个“小宇宙”,天有什么,地上有什么,人也有什么。也就是天地人之间都可以取象类比了!


基于这样的观点下面让我们再看看帝/师是如何进一步把天象和地象联系思考的。


1.2 第二阶段:地象唯象论

(用当代科学语境来解释)

帝/ 师先把上述天象与地上的物象连起来,提出了下列感性关系:

水星/ 地水/ 阴中之阴,表示:水从阴地出又凉寒,阴又阴;

金星/ 地金/ 阳中之阴,表示:金为阳亮,而从阴地里开采,阳又阴;

火星/ 地火/ 阳中之阳,表示:火光阳亮,又热又高温,阳又阳;

木星/ 地木/ 阴中之阳,表示:木从地阴长出来见太阳成长,阴又阳;

土星/ 地土/ 阳中之至阴,表示地下很阴,地表湿至阴,阴又至阴;

地球:表示地上地下是万物及其阴阳之源。


在这里我们看到帝/ 师把天象和地象的阴阳分布很好地加以绑定起来,可见这是多么英明之举。在此基础上,帝/师有意识地开始考虑如何把地象和人体里五脏的藏象连在一起的问题。应该说这是非常艰难的事情,但他们通过下面的方法实现了这一宏观目标。


1.3第三阶段:人藏象唯象论

(用当代科学语境来解释)

帝/师非常强烈地想把人之五脏与地上的生态联起来,在这里我们不能不感觉到2000多年前帝/师很可能有内视功能,以至达到了当代科学也难以思维的结论,比如:


• 水星/地水/肾/阴中之阴:帝/师很可能通过内视或解剖,得知肾通过人身上水之细微的过滤过程,一方面受藏人生之生命动力的精微,强化人体,另一方面使废水流至膀胱,故称肾为“作强之官”。

• 金星/地金/肺/阳中之阴:帝/师很可能经内视或解剖得知肺里有许许多多悍之精微(现在可知是铁离子等金属离子)与空气中的阳气(氧气)起作用,所得到的阳气(氧气)进入人体的阴性血液至百脉之中,故称肺为“相傅之官”。

• 火星/火/心/阳中之阳:帝/师很可能从切身的体验得知心脏为“生命之发动机”,心为人身之中的太阳,具有火一般的能量,起心主神的统治作用,故称心为“君子之官”。

• 木星/木/肝/阴中之阳:帝/师很可能经内视或解剖得知肝脏像树木一样有强烈的生命力,制造人体里所需要的血之精微,其体积甚大,故称肝为“将军之官”。

• 土星/土/脾/阴中之至阴,阴阳中性:帝/师很可能经内视或解剖得知脾脏从谷食运化,得生命体后天之动力精微,并使各脏腑得到后天精源的库,故称脾为“仓廪之官”。


这是我们从学习《黄帝内经》时所体会的感受。至于更深入的为什么肾/水为阴中之阴?为什么肺/金为阳中之阴?心/火为什么是阳中之阳?肝/木为什么阴中之阳?脾/土为什么中土,阴中之至阴?帝/师都没有交待微观机制,而他们继续用更多的取象比类的方法来让人们接受上述有关五脏之阴阳分布的概念(见图1.7、表1.1)。

从图1.7中可以看出,火土金水木分别对应着地上的各种五行现象,相应的对应关系见表1.1,其中特别关注:木/肝/胆/怒,火/心/小肠/喜,土/脾/胃/思,金/肺/大肠/忧,水/肾/膀胱/恐的关系。帝/师把人的情绪也放在阴阳五行分布中,这提示当代人们,要知道人之情绪对人类的健康长寿及其治病也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见表1.1)。

这些只是取象比类中的一部分,帝/师的意图是想通过这些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让人们明白虽然每象的阴阳实体不同,但是阴阳分布方式一致;二是天地人相应,甚至人的脏腑与人之情绪、志气、表形、病因都有相互连系,治病要有整体观。


我们应当感谢帝/师,他们通过这样的方式给我们提供了无限广阔的思路,说明了到处有五行之规律。这是帝/师为我们后人所作的最大的贡献之一。正是因为这样,在《黄帝内经》出世之后,千百年来使人们特别注重取象类比的方式来理解五脏的阴阳分布,而且在各种中医教科书及著作中也用种种类比的语言来说明这些五脏的阴阳五行关系。但是一旦细考究,实际上都无法理解其真正的内在机制。不过我们发现对此帝/师也早就预料到了,所以把上述的取象比类的方法,加以提高到下面的定量关系上。


1.4 第四阶段:阴阳术数唯象论

揭帝/师金匮中的56789的内秘。


帝/师为了推导五脏之阴阳分布,提出了特别定量的术数唯象论。


在《黄帝内经》金匮真言论篇第四经文中,岐伯说的原意如下:


• 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其味酸,其类草木,藏精于肝……其音角,其数八;数八为肝的术数代表。

•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其味苦,其类火,藏精于心……其音徵,其数七;数七为心的术数代表。

•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其味甘,其类土,藏精于脾……其音宫,其数五;数五为脾的术数代表。

•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其味辛,其类金,藏精于肺……其音商,其数九;数九为肺的术数代表。

•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其味咸,其类水藏精于肾……其音羽,其数六。数六为肾的术数代表。


在《黄帝内经》根结第五中,岐伯说:“……阴道偶,阳道奇”。那么《黄帝内经》中为什么说肝/八,心/七,脾/五,肺/九,肾/六呢?


我们从《黄帝内经》全文中看出,帝/师对上述术数没有作过任何解释,而且命令将上述相关的经文要锁到金匮里,可见其重要性。这样上述内容就成了千古之谜。


我们深知在《黄帝内经》出世之后的两千多年里,道家、易家围绕着上述谜团,展开了无数的研究,也得到了某些结果,但是直到现在仍然没有真正揭开《黄帝内经》里金匮之微观内秘。其实帝/师把这里最关键的一点,早已点到九宫了,只是帝/师只说了九宫的一半数56789,而另一半12345就是没有说而已,看来他们是故意没有说。由此我们深感《黄帝内经》五行学说的宏观秘密全在此!


为什么呢?因为帝/师深知土星/土/地/脾,是东西南北之中心,很自然,脾/五是各脏器的供求中心,各脏器要满足供求平衡关系(要保持 5 的“物质不灭定律”),1+5=6,2+5=7,3+5=8,4+5=9,5+5=10,可得如下内容:

这就是《黄帝内经》里帝/师五行学说的最重要的宏观内秘,不过在这里给了我们两个大信息:一是上述的五星阴阳分布与当代天文科学结论可能有密切的关系。我们从下面的分析中,不能不感叹地看到帝/师的伟大的聪慧。二是在这里有前阳前阴和后阴后阳的二种情况,从中我们有可能进一步知道前前后后阴阳的内在区别,见下面进一步的分析。


从当代天文数据中,我们可以知道以地球为起点同五星之间的距离。我们也仿作帝/师的方式,近为阳,远为阴,又从星体自旋速度及卫星数看,快和多为阳,慢和少为阴。现令当太阳到地球之间相对距离为1时,见下列表数理关系。

由上可以看出,帝/师在2000多年前在没有当代望远镜等测试手段下,能够得到上述阴阳分布之规律是非常了不起的。由此可见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里五行学说的当代科学性。在这里耐心的读者可能已想到这样的问题,从天文上看到凡是自旋快,又有很多卫星的星星都有后阳的特征,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星星的自身运动能量很高,也可以看作无形的(气)很大。在此最有意义的是,我们通过当代科学理论推导的心脏和肝脏的“精气”也分别同火星和木星之“气”一样很大!具体情况请见下一大部分的详细分析。总之,在这一点上当代科学界和中医学界也不能不叹服。以上四个阶段都是帝/师为各世人们画出五行学示意图,提供了最有力的依据。


1.5 第五阶段:《黄帝内经》五行学说的示意框图提出

在《黄帝内经》中没有直接画出五行五脏图,但从经文出发,大家都可以画成图形。


根据现有的五行图的形状来看大体有两种方式:一是以火(心)为最高顶的方式;二是以土(脾)为最高顶的方式。现分别讨论如下:


按《黄帝内经》九针论第七十八之岐伯之说“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的说法,可从天(乾)阳最大数9和地(坤)阴最小数1来看,帝/师也可以不用先天、后天八卦。直接可用下列两种最基本的九宫排列方式:

★二,是帝/师还有可能考虑从(天阳): 至(地阴)向下方式,即由阳天作为推动力时,从最大天数9按下列方式向下一层一层推动到最低的地数1,见图1.8~图1.9。

这是最简单地推导先天型太极八卦的九宫排列方式。


现在让我们只考虑太极部分及五个方向: (+4),(+2),(0),(-2),(-4)。从上面讨论可知,(+4)/火星/火/心/南方;(+2)/木星/木/肝/东方;(-2)/金星/金/肺/西方;(-4)/水星/水/肾/北方;分别放到太极的东西南北处,而把(0)/土星/土/脾放到中天;然后可用下列方式来把“中土”拉出来:也就是从太极的五宫方式,先将心放在南面的最高顶点上,然后从西南方向拉出中土脾,可得下列图。

这就是最常见的五行五脏分布图。人们认为在人体中,心脏是“君主”,是生命之“动力机器”,所以认为把心放在顶上是符合帝/师说法的,看来这是相当合理的布局。


那么还有没有可能从帝/师所喜欢用的九宫里,推得更像样的五行图像呢?这是很容易的事情,请看下面分析。

  ★二,是帝/师还有可能考虑从(天阳): 至(地阴)向下方式,即由阳天作为推动力时,从最大天数9按下列方式向下一层一层推动到最低的地数1,见图1.8~图1.9。

图1.9 天→地九宫图

由图上可以分出五大块。我们从《黄帝内经》中看到帝/师特别关注心脏是人的最重要的“生命发动机”,是阳中之太阳,故在上图中最大数列9.8,接近太阳/心;而肾脏为“藏精之深层基地”,应是阴中之最阴,接近最小值1.2,接近地/肾。这样为“阴阳术数”之思考,提供了最重要的思路。我们可用当代代数科学来揭“阴阳术数”之内秘,即用中间5扣出周围8种数,那么分别可得如下阴(-),阳(+)和数了(见图1.10)。

上述图的最大优点在于图中(+3) 、(+1) 指㊥后阳;(-3) 、(-1) 指后阴我们可按帝/师的思考方式,先把心和肾划出来,就可以进一步划分出五个大区:

• 太阳→心:阳(+4)㊥之后阳(+3),与热血气升体温相关,阳又阳;

• 大阴→肾:阴(-4) ㊥之后阴(-3),与吸阴精排尿等水相有关,阴又阴;

• 肺:阳(+2) ㊥之后阴(-1),与吸天之阳气,吐阴气相关,阳又阴;

• 肝:阴(-2) ㊥之后阳(+1),与吸地上谷精微之阳气相联,阴又阳;

• 脾: 中土(±0)与作为中土脏器,阴阳中性。


从上可以看出,凡(+3),(+1),(-1)、(+3)与帝/师所用的㊥字都有严格的定量关系,正如大家从上图所见,后面阴阳指标全在的位置上。可见帝/师的每一个字都有非常深刻的科学内涵;一是从图解中直接看到帝/师对人体阴阳的下列规定(参见上图1.10):

二,是由上述五宫阴阳分布图,直接把脾/土拉上去,可得另一种五行图(见图1.11)。

这种方式的五行图比较严格地区分五脏之后阴后阳,并完全符合帝/师的意思:即上阳左阳,下阴右阴的根本原则。表明左肝气升右肺气降之运动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这种五行图比前一个五行图更科学一些。但上述两种五行图本质上是相同的,图中相生相克关系是一致的。我们从上述两种图中可以看出,五脏之间相生相克关系,见表1.3。

以上我们非常详细地揭了《黄帝内经》中五行学说的宏观内秘。但是《黄帝内经》问世以来,两千多年里,人们都不大了解上述五行学说的由来,由此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分析方法。


  帝                                            内     

-第二大部分-

易经、道经对《黄

帝内经》五行学说的理解

         五               

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出世以来,人们很想了解其中五行学说的内幕,尤其是易学、道学界,特别重视这方面的研究,其中如何理解《黄帝内经》中对五星的56789数的定义,进行了无数的研讨。总的看来,为揭开56789数与五行学说关系,大家从远古河图、洛书的角度研究的最突出。


★ 河图与五行学说关系:

在《黄帝内经》出现以前早有河图,用其数值表达如下:

到了这一步,只要把中/土/脾,朝西南方向拿出去,那么我们很容易得到下列五行图(见图2.1),也可以按照《黄帝内经》里56789一样,可以得到下列九宫图(图2.2)。

由上图可以得到心/(2-7)左上,肺/(4-9)右上,肝/(3-8)左下,肾/(1-6),脾/(5),从而使整个结果与《黄帝内经》的结论完全一致。因此,虽然《黄帝内经》从不提河图的概念,但看来《黄帝内经》里隐藏着河图的内容。不过《黄帝内经》也有它的特殊贡献,主要表现在通过五星的天文因素,确立了上述心/(2-7)左上,肺/(4-9)右上,肝/(3-8)左下,肾/(1-6),脾/(5)的根本原因。从这个意义上《黄帝内经》的重要贡献是永远不可磨灭的!


★ 洛书与五行学说关系:

洛书可用下列九宫来表示(见表)。

这样同河图的南(2-7),西(4-9)正好相反,从数值上看阳中之阳的火/心之比例7/2,应比阳中之阴金/师之9/4要高。可是在洛书里这一点做不到。如仅从这一点上看河图比洛书优越。但是我们发现在《黄帝内经》中有关营气、子午流注等问题上洛书远比河图更适用。这就是为什么清代江永《河洛精蕴》图广泛地用于人体经络分布的根本原因(具体定量关系,特在另一篇中详细讨论)。


★ 周易与五行学说关系:

从历史上看周易先于《黄帝内经》出世,但是《黄帝内经》里从不提易经,先天、后天八卦,河图洛书。这很容易使人们感觉,《黄帝内经》与这些根本无关,但是在《黄帝内经》出世之后的漫长的岁月中周易界、后来的道教界及中医药学界坚持认为《黄帝内经》中隐藏着太极八卦、河洛之说,並为揭开五行56789的数值之谜,进行了千方百计的努力,终于提出来下列见解:


这样得到了火/(7),金/(9),木/(8),水/(6),土/(5)的《黄帝内经》里的术数56789。从这个意义上,周易界道医界为揭《黄帝内经》五行学说56789数值之谜,作出了不可抹灭的贡献,但他们在论述中也把上述结果与洛书九宫联在一起,不能不给上述皇冠上投下了黑影。我们很容易发现,如果将上述结果放到洛书里,那么就可得下列九宫五个区(地为偶数,天为奇数,见图2.3)。

但这种分布很容易违背《黄帝内经》中阴阳原则:心左阳、肺右阴。


那么从上述图能否得到五行图呢?如果坚持上述排列方式,那么就遇到更大的困难,请看下列情况。我们可知把中土冲出来成五角五行,可有下列四种方式:

①土/脾从肺肝之间拉出来

②把土/脾从肺金之间拉出来

③土/脾从肝肾之间拉出来

④土/脾从心肾之间拉出来

由上四种图形来看没有一个符合《黄帝内经》里五行相生相克关系,因此用上述洛书方法来描述《黄帝内经》的五行学说是非常不成功的。因此,如果想得到正确结果,那么不能再用洛书的那一种九宫排列方式了。


后来周易界和道医界试图用周文王后天八卦来推导五行学说,从中发现的确可以推得五行学说的示意图,但是因为对后天八卦的由来及其合理性方面一直有争议,加上《黄帝内经》的帝/师只提过九宫,而从没有说过由先天或者后天八卦推得五行学说,故这一方面深入研究受到一定的限制。但作者从立体空间的坐标旋转中发现从后天八卦推导五行学说示意图,还是相当科学的,对此将在另一部分里作进一步的讨论。

★ 现阶段中医学界遇到的最大困惑

第一个最大的困惑:现在中医学界主要用唯象类比法来说明五行相生相克学说,但据说有不少逻辑推理上的困难。比如金生水,很不好说,有人硬说金子融化成“钢水”;又如金克木,要说成金属钢材可嵌木头;土克水,说用土作坝储水;火克金,说用高温可熔化金属;火生土,可以说成火灾成灰,灰成土;水生木,用水可以长出树木等等。总之,用这种形象类比的方式,从表面上看还能说得过去。但是请大家细想,这样的取象类比说法,如何以木金水火土等代用物来说明人类脏器之间相生相克呢?在这里实际上存在的问题非常严重,西医根本听不进这种取象类比的说法,不相信中医学是科学的,甚至有人说中医学是“反科学的”、“伪科学”的。面对这样的情况,非常需要用当代科学语境来诠释五行学说的真正的科学内涵。现在有一种倾向是在这方面不作认认真真的工作,只喊“科学中医”、“中医科学”。据我所知,绝大部分中医药学界人士是不同意这种简单的作法,他们非常希望用当代科学语境来论证中医药学理论的当代科学内涵,揭示其超前科学的内秘,尽早使中医五行学说本身成为充满着当代高端生命科学的最重要的科学原理之一。


第二个最大的困惑:在前面已经说过,《黄帝内经》里有下列最大的恒等式:


在这里最大的问题是帝/师从没有交待过:上述五脏为什么分别具有上述阴阳分布的内在微观机制?帝/师只说过人体中有精,有阴精、阳精,还说阳精致死人,阴精助寿,并且处处强调阴阳要平衡,否则致病,甚致死亡。为什么?看来要弄清这些问题,远远比评估天上五星阴阳分布难得多,可以说如果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当代科学语境的阐述,那么《黄帝内经》及整个中医药学的超前科学性就仍然处于未知状态。这就是为什么当代科学界及有关高层领导特别关注人体阴阳五行微观机制的根本原因。

未完待续


■内容仅供参考,请客观看待■

内容源于网络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首次公开披露隐传两千多年前的

“玄关悟道七步曲”上乘的炼性技术

抉破生命轮转的秘密,解奥大道至公的定律,使人在恍然之间荡灭三生、踏平六道,以太乙归真诀,则临终成就,逍遥物化,易如反掌!


修行人的公众号


提供优质内容献给每一个优雅的灵魂

给予修行路上更多的启示与帮助

格物|致知|自然|简单

交流微信:GWZZ25

▼阅读原文,查看更多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